割绒提花织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946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割绒提花织机中的针筒下端设有下针筒,针筒内侧设有中间片,中间片下端设有提花片,提花片上端设有插槽,中间片下端插于插槽内,插槽;提花片一侧设有电子选针器,电子选针器设于选针座上,选针座安装于选针底板上,下齿轮设于下针筒下端;下生克片的下部设有斜缺口,中间片的头部设有斜钩,斜缺口和斜钩相互勾合,下生克片的尾部设有倒角头,中间片的上部设有斜坡,倒角头和斜坡相适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割绒提花织机的下生克片和中间片能形成稳定的勾合、顺滑的适配,不会产生过度配合的情形,也不会产生配合不到位的情形,有利于确保割圈绒时纱线的张力,形成整齐、平整、轻柔的割圈绒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割绒提花织机
本技术涉及针织大圆机领域,具体涉及割绒提花织机。
技术介绍
传统的自动割绒圆机的上针承担了所有毛圈纱、底纱从脱圈、吃纱、成圈到退圈的主要编织过程。自动割绒圆机的下生克片主要起到辅助产生毛圈。自动割绒圆机的剪刀片也不直接参与编织,其和下生克片相对运动形成剪刀口,从而确保剪断所有毛圈。因此,传统的自动割绒圆机仅能实现毛绒布,但在毛绒布上提花则完全不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形成无粘连的割绒提花的割绒提花织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割绒提花织机,包括针盘、针筒和下底板,所述针盘和所述针筒上下对应设置,所述针筒设于所述下底板一侧,还包括设于所述下底板一侧的下齿轮、设于所述下底板上的下三角座、设于所述下三角座内侧的下三角、设于所述下三角下端的复位三角、设于所述针筒上的下生克片、与所述下生克片配合割圈的上剪刀片、与所述上剪刀片配合的剪刀三角、安装于所述针盘上的上织针、设于所述上织针上方的上三角、设于所述上织针上方的喂纱结构;所述剪刀三角安装于剪刀三角座上,所述上三角安装于所述上三角座下端,其中:所述针筒下端设有下针筒,所述针筒内侧设有中间片,所述中间片下端设有提花片,所述提花片上端设有插槽,所述中间片下端插于所述插槽内,所述插槽;所述提花片一侧设有电子选针器,所述电子选针器设于选针座上,所述选针座安装于选针底板上,所述下齿轮设于所述下针筒下端;所述下生克片的下部设有斜缺口,所述中间片的头部设有斜钩,所述斜缺口和所述斜钩相互勾合,所述下生克片的尾部设有倒角头,所述中间片的上部设有斜坡,所述倒角头和所述斜坡相适配;所述下生克片上的所述斜缺口、所述倒角头和所述中间片上的所述斜钩的边缘线相互平行。所述下三角的上端中部和下端中部右侧分别设有控制所述下生克片运动的下三角曲线,所述上三角的左上角设有控制所述上织针运动的上三角曲线。所述下生克片的头部上下对应设有上绕圈凹口和下绕圈凹口,所述上绕圈凹口和所述下绕圈凹口之间设有导圈凸部,所述上绕圈凹口的凹口底部与所述针盘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下绕圈凹口的凹口底部与所述针盘间的距离。所述喂纱结构上设有导纱瓷眼,所述导纱瓷眼内设有控制纱线张力用的张力珠,所述导纱瓷眼上设有供纱线通过的纱线孔,所述纱线孔的孔壁上设有珠孔,所述张力珠的一部分从所述珠孔中露出,当纱线穿过所述导纱瓷眼时,所述张力珠从所述珠孔中露出的所述部分接触所述纱线,以调整所述纱线的张力。所述导纱瓷眼的上方设有容纳所述张力珠的珠腔,所述珠腔的内腔壁与所述张力珠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张力珠在所述纱线带动下窜动的间隙。所述珠腔的内腔壁与所述张力珠之间形成控制所述张力珠上下窜动的所述间隙。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下生克片的下部和中间片的头部通过相适配的斜缺口和斜钩能够形成稳定的勾合,下生克片的尾部和中间片的上部通过倒角头和斜坡形成顺滑的适配;特别是,下生克片上的斜缺口、倒角头和中间片上的斜钩的边缘线相互平行,不会产生过度配合的情形,也不会产生配合不到位的情形,有利于提高割圈绒时纱线的张力,不会产生割圈不到位,也就不会产生割圈未割断形成的粘连现象。二、通过下生克片的头部上的上绕圈凹口可形成较短的毛圈,通过下绕圈凹口可形成较长的毛圈,这样结合提花、割圈,可形成割圈绒长短变化的效果,大大丰富了割圈绒的效果。三、通过张力珠可调整纱线的张力,通过调整张力珠的形状、重量,可调整编织、提花过程中的纱线,获得理想的张力,从而使喂纱嘴上相邻较近的纱线在进入织针前即使在张力不大的情况下也不易缠绕,同时在进入编织过程中又可获得理想的张力,编织出的布面、提花组织的纹理效果非常均衡、理想。特别是,采用上述结构,可在割圈时,进一步确保纱线的张力,更有利于形成整齐、平整的割圈绒效果,不会产生割圈不到位,也就不会产生割圈未割断形成的粘连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割绒提花织机的装配关系图。图2是图1中的H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下三角的安装示意图。图4是上三角的安装示意图。图5是喂纱结构的内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至图5所示,割绒提花织机主要包括底板20、设于下底板20一侧的下齿轮7、设于下底板20上的下三角座18、设于下底板20一侧的针筒5、设于针筒5内侧的下生克片6、与下生克片6配合的上剪刀片9、与上剪刀片9配合的剪刀三角10、设于针筒5上方的针盘4、安装于针盘4上的上织针1、设于上织针1上的上三角3、设于上织针1上方的喂纱结构8;剪刀三角10安装于剪刀三角座11上,上三角3安装于上三角座2下端,下三角16下端设有复位三角17,针筒5下端设有下针筒24,针筒5内侧设有中间片25,中间片25下端设有提花片23,提花片23上端设有插槽231,中间片25下端插于插槽231内,提花片23一侧设有电子选针器21,电子选针器21设于选针座22上,选针座22安装于选针底板13,下齿轮7设于下针筒24下端。在机器运转过程中,织物由设在针盘4中的上织针1通过公知的上三角3控制其作往复运动形成,提花片与复位三角的配合等,对于针织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不必再作进一步的说明。本案中,由于上织针1、上剪刀片9的运动曲线完全不变,形成剪毛提花上织针轨迹、提花下针轨迹、提花下针轨迹,而下生克片则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轨迹,从而使其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的编织原理也完全不同。如图3所示,在运作G轨迹时,毛圈纱吃纱后需先缠绕经过下生克片6再完成成圈脱圈,剪刀三角使上剪刀动作,对下生克片6上缠绕的毛圈纱进行割圈,这时与底纱一起产生割圈绒的布面效果;下生克片6在运作E轨迹时,毛圈纱不需要缠绕经过下生克片而直接由上织针1吃纱成圈脱圈一气完成,这时与底纱一起则产生双纱单面组织的布面效果。两种布面在电脑选针器21的指挥下有序变化则产生立体感极强的割圈绒提花布面料来。如图3所示,割绒提花织机的修改了控制上织针运动的上三角3的曲线,上三角3的左上角设计了控制上织针运动的上三角的曲线,尤其是G处,使生产出来的割圈绒提花布正反两面更加平整。如图4所示,下三角16设计有下三角曲线,下三角曲线设于下三角16上端中部和下端中部右侧,尤其是该曲线的E处和F处,能使下生克片6的两种工作轨迹既准确又稳定。如图2所示,下生克片6的下部设有斜缺口61,中间片25的头部设有斜钩,斜缺口61和斜钩相互勾合,下生克片6的尾部设有倒角头62,中间片25的上部设有斜坡251,倒角头62和斜坡251相适配;下生克片6上的斜缺口51、倒角头62和中间片25上的斜钩的边缘线相互平行,较佳地,这些边缘线与水平线呈16-18度角,可形成顺滑的配合。较佳地,下生克片6的头部上下对应设有上绕圈凹口和下绕圈凹口,上绕圈凹口和下绕圈凹口之间设有导圈凸部,上绕圈凹口的凹口底部与针盘4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割绒提花织机,包括针盘、针筒和下底板,所述针盘和所述针筒上下对应设置,所述针筒设于所述下底板一侧,还包括设于所述下底板一侧的下齿轮、设于所述下底板上的下三角座、设于所述下三角座内侧的下三角、设于所述下三角下端的复位三角、设于所述针筒上的下生克片、与所述下生克片配合割圈的上剪刀片、与所述上剪刀片配合的剪刀三角、安装于所述针盘上的上织针、设于所述上织针上方的上三角、设于所述上织针上方的喂纱结构;所述剪刀三角安装于剪刀三角座上,所述上三角安装于所述上三角座下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下端设有下针筒,所述针筒内侧设有中间片,所述中间片下端设有提花片,所述提花片上端设有插槽,所述中间片下端插于所述插槽内;所述提花片一侧设有电子选针器,所述电子选针器设于选针座上,所述选针座安装于选针底板上,所述下齿轮设于所述下针筒下端;所述下生克片的下部设有斜缺口,所述中间片的头部设有斜钩,所述斜缺口和所述斜钩相互勾合,所述下生克片的尾部设有倒角头,所述中间片的上部设有斜坡,所述倒角头和所述斜坡相适配;所述下生克片上的所述斜缺口、所述倒角头和所述中间片上的所述斜钩的边缘线相互平行;所述下生克片的头部上下对应设有上绕圈凹口和下绕圈凹口,所述上绕圈凹口和所述下绕圈凹口之间设有导圈凸部,所述上绕圈凹口的凹口底部与所述针盘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下绕圈凹口的凹口底部与所述针盘间的距离;所述喂纱结构上设有导纱瓷眼,所述导纱瓷眼内设有控制纱线张力用的张力珠,所述导纱瓷眼上设有供纱线通过的纱线孔,所述纱线孔的孔壁上设有珠孔,所述张力珠的一部分从所述珠孔中露出,当纱线穿过所述导纱瓷眼时,所述张力珠从所述珠孔中露出的所述部分接触所述纱线,以调整所述纱线的张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割绒提花织机,包括针盘、针筒和下底板,所述针盘和所述针筒上下对应设置,所述针筒设于所述下底板一侧,还包括设于所述下底板一侧的下齿轮、设于所述下底板上的下三角座、设于所述下三角座内侧的下三角、设于所述下三角下端的复位三角、设于所述针筒上的下生克片、与所述下生克片配合割圈的上剪刀片、与所述上剪刀片配合的剪刀三角、安装于所述针盘上的上织针、设于所述上织针上方的上三角、设于所述上织针上方的喂纱结构;所述剪刀三角安装于剪刀三角座上,所述上三角安装于所述上三角座下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下端设有下针筒,所述针筒内侧设有中间片,所述中间片下端设有提花片,所述提花片上端设有插槽,所述中间片下端插于所述插槽内;所述提花片一侧设有电子选针器,所述电子选针器设于选针座上,所述选针座安装于选针底板上,所述下齿轮设于所述下针筒下端;所述下生克片的下部设有斜缺口,所述中间片的头部设有斜钩,所述斜缺口和所述斜钩相互勾合,所述下生克片的尾部设有倒角头,所述中间片的上部设有斜坡,所述倒角头和所述斜坡相适配;所述下生克片上的所述斜缺口、所述倒角头和所述中间片上的所述斜钩的边缘线相互平行;所述下生克片的头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志远陈祈菘李冬青易新生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宏基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