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16596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包括垃圾输送管道以及若干个垃圾投放装置,若干所述垃圾投放装置与所述垃圾输送管道相连通,所述垃圾投放装置包括外壳和控制装置,所述外壳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外壳上设有投递口,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垃圾容纳装置,所述垃圾容纳装置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垃圾容纳装置的侧壁和底面形成垃圾容纳槽,所述垃圾容纳装置转动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垃圾容纳装置与一转动驱动装置相连,所述转动驱动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可快速、高效、自动化对楼内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分类收集系统
本技术涉及垃圾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垃圾分类收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垃圾分类收集技术,多为设置单独的几个分类垃圾收集箱,垃圾收集箱多放置在公众区域,该使用状态下易污染周边环境,同时缺少垃圾收集的集中性和系统性,缺少垃圾投放的灵活性及方便性。也有的应用了集中式、管道式收集技术,但都采用较原始简单方式进行垃圾收集。平铺式大面积安装收集管路系统管道,大面积进行地面基础建设,还须建设统一的中央收集站,该技术方案较难于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减量排放及回收利用方面欠缺。传统的垃圾收集运送方式不能满足对现代环境及卫生的要求,生活垃圾需要快速、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的垃圾清运传送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分类收集系统,该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可快速、高效、自动化对楼内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包括垃圾输送管道以及若干个垃圾投放装置,若干所述垃圾投放装置与所述垃圾输送管道相连通,所述垃圾投放装置包括外壳和控制装置,所述外壳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外壳上设有投递口,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垃圾容纳装置,所述垃圾容纳装置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垃圾容纳装置的侧壁和底面形成垃圾容纳槽,所述垃圾容纳装置转动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垃圾容纳装置与一转动驱动装置相连,所述转动驱动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优选的,所述投放口设有一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盖板上的第一锁紧部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上的第二锁紧部,所述第一锁紧部与所述第二锁紧部相适配使得所述盖板紧扣在所述投递口。优选的,所述第一锁紧部为磁性金属,所述第二锁紧部为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优选的,所述盖板上还连接有一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盖板相连,所述伸缩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相连。优选的,还包括中央处理器,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通讯装置,所述通讯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通讯装置与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红外或者无线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垃圾投放装置的数量为4-6个。优选的,所述外壳上还设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垃圾分类收集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操作者通过投放口将垃圾投入对应的垃圾投放装置中,受重力作用,垃圾会掉落进入容纳腔内,当容纳腔内的垃圾达到一定的容量时,控制装置驱动转动驱动装置,从而带动垃圾容纳装置转动,当垃圾容纳装置的底面与垃圾输送管道的轴线方向平行时,垃圾即可被倾倒进入垃圾输送管道,由此使得楼内的住户可以及时倾倒垃圾避免了细菌滋生、垃圾腐败的现象的发生,且可以将不同的垃圾倾倒到对应的垃圾投放装置内,从而便于垃圾的分类回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垃圾分类收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垃圾投放装置投放垃圾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垃圾投放装置倾倒垃圾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垃圾输送管道,2、垃圾投放装置,21、外壳,22、控制装置,23、通讯装置,24、电源,25、指示灯,26、锁紧装置,26a、电磁铁,26b、磁性金属,27、伸缩装置,28、盖板,29、容纳槽,3、转动驱动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包括垃圾输送管道1以及设置在各个楼层的若干个垃圾投放装置2,若干垃圾投放装置2与垃圾输送管道1相连通,垃圾投放装置2包括外壳21和控制装置22,外壳21内部形成容纳腔,外壳21上设有投递口,容纳腔的底部设有垃圾容纳装置,垃圾容纳装置顶部设有开口,垃圾容纳装置的侧壁和底面形成垃圾容纳槽29,垃圾容纳装置转动安装在容纳腔内,垃圾容纳装置与一转动驱动装置3相连,转动驱动装置3与控制装置22电连接。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操作者通过投放口将垃圾投入对应的垃圾投放装置2中,受重力作用,垃圾会掉落进入容纳腔内,当容纳腔内的垃圾达到一定的容量时,控制装置22驱动转动驱动装置3,从而带动垃圾容纳装置转动,当垃圾容纳装置的底面与垃圾输送管道1的轴线方向平行时,垃圾即可被倾倒进入垃圾输送管道1,由此使得楼内的住户可以及时倾倒垃圾避免了细菌滋生、垃圾腐败的现象的发生,且可以将不同的垃圾倾倒到对应的垃圾投放装置2内,从而便于垃圾的分类回收。优选的,垃圾容纳装置靠近垃圾输送管道1的侧壁与垃圾容纳装置底面之间呈钝角,由此便于垃圾的倾倒。进一步地,投放口设有一盖板28,盖板28上设有锁紧机构,锁紧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盖板28上的第一锁紧部以及固定连接在外壳21上的第二锁紧部,第一锁紧部与第二锁紧部相适配使得盖板28紧扣在投递口。优选的,第一锁紧部为磁性金属26b,第二锁紧部为电磁铁26a,电磁铁26a与控制器电连接。由此可以确保在非使用状态盖板28紧紧贴合在投递口,避免了其他物品掉入或人身伤害的现象发生。此外,盖板28上还连接有一伸缩装置27,伸缩装置27的一端与盖板28相连,伸缩装置27的另一端与容纳腔的内壁相连。在盖板28打开状态时,伸缩装置27处于拉伸状态,由此确保在电吸铁失效时盖板28仍能自动复位,进一步地避免了其他物品掉入或人身伤害的现象发生。优选的,还包括中央处理器,控制装置22还包括通讯装置23,通讯装置23与控制器电连接,通讯装置23与中央处理器通过红外或者无线电连接。可选的,垃圾投放装置2的数量为4-6个,可以适应楼层高度及使用需求。优选的,外壳21上还设有指示灯25,指示灯25与控制装置22电连接。指示灯259正常工作指示灯259为绿色、故障为红色报警。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源24,电源24为电磁铁26a以及指示灯25供电。优选的,在容纳槽29内设有用于检测垃圾饱和度的检测装置,检测装置与通讯装置23以及控制装置22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22、通讯装置23、电源24均安装在容纳腔的上部,由此便于安装,且不会被垃圾或外界的雨水等污染,使用更加安全。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操作者根据垃圾种类的不同投入相应的垃圾投放装置2中,投放完后无需等待,即时走人,控制装置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垃圾输送管道以及若干个垃圾投放装置,若干所述垃圾投放装置与所述垃圾输送管道相连通,所述垃圾投放装置包括外壳和控制装置,所述外壳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外壳上设有投递口,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垃圾容纳装置,所述垃圾容纳装置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垃圾容纳装置的侧壁和底面形成垃圾容纳槽,所述垃圾容纳装置转动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垃圾容纳装置与一转动驱动装置相连,所述转动驱动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垃圾输送管道以及若干个垃圾投放装置,若干所述垃圾投放装置与所述垃圾输送管道相连通,所述垃圾投放装置包括外壳和控制装置,所述外壳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外壳上设有投递口,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垃圾容纳装置,所述垃圾容纳装置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垃圾容纳装置的侧壁和底面形成垃圾容纳槽,所述垃圾容纳装置转动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垃圾容纳装置与一转动驱动装置相连,所述转动驱动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放口设有一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盖板上的第一锁紧部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上的第二锁紧部,所述第一锁紧部与所述第二锁紧部相适配使得所述盖板紧扣在所述投递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宪坤郭俊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普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