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用的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245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0:31
一种注塑模具用的顶出机构,包括:顶板、上层顶针板、下层顶针板和底板,底板具有拨杆,拨杆的上端具有弯折部,下层顶针板中具有滑动轨道,滑动轨道中具有滑块,拨杆的下端穿过所述滑块,下层顶针板与底板之间具有第一限位杆,上层顶针板与顶板之间具有第二限位杆,上层顶针板与底板之间通过顶杠连接,顶杠的中部具有同步凸环,滑块与所述同步凸环的上端抵接。上述顶出机构可以同时满足顶出同步和顶出位置精确的要求,并且保证受力方向和顶出方向一致,结构简单,使用稳定,使用寿命长,维护保养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用的顶出机构
本技术涉及顶出机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用的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成品,无论是采用单一或者是多组件的顶出机构,其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成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量产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时,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顶出动作。这样的顶出动作设计,称为二次顶出。目前,厂商通常采用两种结构的顶出机构:翘板结构和弹簧结构。如图1所示,翘板结构的顶出机构包括:顶板101、上层顶针板102、下层顶针板103和底板104,顶板101与底板104之间通过导向柱105连接,并且顶板101上设置了撞击杆106,下层顶针板103中设置了翘板107,撞击杆106与翘板107的一端正对,下层顶针板103与顶板101之间还具有限位杆108,下层顶针板103与底板104之间具有顶杠109。顶杠109用于驱动下层顶针板103朝向远离底板104的方向移动,使下层顶针板103与底板104相互分离,直到撞击杆106与翘板107的一端接触,完成第一次顶出;继续移动下层顶针板103,撞击杆106推动翘板107的一端,促使翘板107发生旋转,其另一端顶开上层顶针板102,使上层顶针板102与下层顶针板103相互分离,直到顶板101与限位杆108接触,完成第二次顶出。翘板结构可以满足上层顶针板和下层顶针板顶出同步(即上层顶针板和下层顶针板在第一次顶出时同步运动),解决产品因顶出不同步存在的项出凹陷各顶出变形问题。翘板结构是在二次顶出时采用通过撞击的杠杆原理强行将顶针板分开实现二次顶出,但由于受力的方向结构原因,二次顶出机构磨损严重,需进行定期更换,同时由于顶出撞击的原因导致模板存在变形,模具的平面度、位置度和相关精度发生改变,在模具后期生产过程中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如图2所示,弹簧结构的顶出机构包括:顶板201、上层顶针板202、下层顶针板203和底板204,顶板201与底板204之间通过导向柱205连接,并且上层顶针板202与底板204之间设置了弹簧206和顶杠209,下层顶针板203与顶板201之间具有第一限位杆207,上层顶针板202与顶板201之间具有第二限位杆208。顶杠209用于驱动上层顶针板202朝向远离底板204的方向移动,在弹簧206的作用力下促使上层顶针板202朝向远离底板204的方向移动,直到顶板201与第一限位杆207接触时,完成第一次顶出;同时,顶杠209使上层顶针板202与下层顶针板203相互分离,直到顶板201与第二限位杆208接触时,完成第二次顶出。弹簧结构可以利用两个限位杆来满足顶出精确位置定位的要求,但是无法保证顶出的同步。原因是此结构是靠弹簧弹力带动下层顶针板运动的,由于顶针瞬间弹簧弹力存在延时和产品抱紧,两次顶出同时进行,而导致上层顶针板和下层顶针板无法满足顶出同步,并且在顶出过程中存在顶出变形和顶出凹陷的问题。此外,在长时间使用弹力后(弹簧一直处开压缩状态)会造成金属疲劳,影响整体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技术方案是针对上述情况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用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板、上层顶针板、下层顶针板和底板,所述顶板、所述上层顶针板、所述下层顶针板和所述底板依次排列,所述底板具有拨杆,所述拨杆的上端具有弯折部,所述下层顶针板中具有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中具有滑块,所述拨杆的下端穿过所述滑块,所述下层顶针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第一限位杆,所述上层顶针板与所述顶板之间具有第二限位杆,所述上层顶针板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顶杠连接,所述顶杠的中部具有同步凸环,所述滑块与所述同步凸环的上端抵接。进一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导向柱连接,所述导向柱穿过所述上层顶针板和所述下层顶针板,进一步,所述滑动轨道、所述滑块和所述拨杆都为两个,两个滑块相互正对。进一步,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滑块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限位杆与所述顶板的距离。进一步,所述滑动轨道中还具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呈倒U形,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滑块的上端接合,并且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滑块的移动方向平行。进一步,所述滑动轨道中还具有耐磨板,所述耐磨板与所述滑块的下表面接触,并且所述耐磨板与所述滑块的移动方向平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效果是:具有上述结构的顶出机构,可以同时满足顶出同步和顶出位置精确的要求,并且保证受力方向和顶出方向一致,结构简单,使用稳定,使用寿命长,维护保养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翘板结构的顶出机构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弹簧结构的顶出机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涉及的顶出机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涉及的顶出机构处于第一次顶出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涉及的顶出机构处于第二次顶出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特别指出的是,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用的顶出机构,如图3所示,顶出机构包括:顶板1、上层顶针板2、下层顶针板3和底板4,顶板1、上层顶针板2、下层顶针板3和底板4依次排列,顶板1与底板4之间通过导向柱5连接,导向柱5穿过上层顶针板2和下层顶针板3,底板4具有拨杆6,拨杆6的上端具有弯折部61,下层顶针板3中具有水平的滑动轨道30,滑动轨道30中具有滑块31,拨杆6的下端穿过滑块31,下层顶针板3与底板4之间具有第一限位杆7,弯折部61与滑块31的距离等于第一限位杆7与顶板1的距离,上层顶针板2与顶板1之间具有第二限位杆8,上层顶针板2与底板4之间通过顶杠9连接,顶杠9的中部具有同步凸环91,滑块31与同步凸环91的上端抵接。如图4所示,顶杠9用于驱动上层顶针板2朝向远离底板4的方向移动,由于滑块31与同步凸环91抵接,因此下层顶针板3将会与上层顶针板2同步移动,直到第一限位杆7与顶板1接触,完成第一次顶出;如图5所示,继续移动上层顶针板2,此时,由于拨杆6的上端弯折设置,因此拨杆6的弯折部61拨动滑块31,使滑块31沿滑动轨道30移动并且与同步凸环91脱离,下层顶针板3不再与上层顶针板2同步移动,上层顶针板2与下层顶针板3相互分离,直到第二限位杆8与顶板1接触,完成第二次顶出。具体地,请继续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滑动轨道30、滑块31和拨杆6都为两个,两个滑块31相互正对。这样可以保证下层顶针板3与上层顶针板2同步移动的稳定性。...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塑模具用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板、上层顶针板、下层顶针板和底板,所述顶板、所述上层顶针板、所述下层顶针板和所述底板依次排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具有拨杆,所述拨杆的上端具有弯折部,所述下层顶针板中具有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中具有滑块,所述拨杆的下端穿过所述滑块,所述下层顶针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第一限位杆,所述上层顶针板与所述顶板之间具有第二限位杆,所述上层顶针板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顶杠连接,所述顶杠的中部具有同步凸环,所述滑块与所述同步凸环的上端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用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板、上层顶针板、下层顶针板和底板,所述顶板、所述上层顶针板、所述下层顶针板和所述底板依次排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具有拨杆,所述拨杆的上端具有弯折部,所述下层顶针板中具有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中具有滑块,所述拨杆的下端穿过所述滑块,所述下层顶针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第一限位杆,所述上层顶针板与所述顶板之间具有第二限位杆,所述上层顶针板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顶杠连接,所述顶杠的中部具有同步凸环,所述滑块与所述同步凸环的上端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用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导向柱连接,所述导向柱穿过所述上层顶针板和所述下层顶针板。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小鹤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广联塑胶模具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