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转式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5693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转式输送装置,它包括转筒部件、吸附部件、转动驱动部件、提升驱动部件、气路部件,所述气路部件上设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位于转筒部件的外部,所述出气端位于转筒部件的内部。自转式输送装置通过内置管线,提升筒体表面的光洁程度,使得自转式输送装置更易维持表面清洁、易于达到无菌状态,完全能够满足无菌灌装领域的使用要求。

A kind of self rotating convey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转式输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转式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无菌灌装领域,要求任何处于无菌环境的设备的表面尽可能地减少易于产生卫生问题的结构,例如过多的连接缝、转角、深缝、过于暴露的间隙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设备的表面积以及提高表面的光洁度、圆滑状态。因此,设备表面过多的分布连接管路或者设置连接结构不利于该设备在无菌灌装领域的适用性。现有技术中,无菌灌装领域使用的膜盖输送装置因其表面结构复杂,尤其是管线布置过多,不利于在无菌环境中长久维持无菌状态或者高洁净状态。此类膜盖输送装置为自转式输送装置,其设有一个自转的呈圆柱体的筒体,筒体表面设有沿着母线等距笔直排列的吸盘,筒体上等角度分布有列笔直的吸盘。吸盘工作依靠输气管提供的负压条件,这些输气管被设置在筒体外部、暴露在整个设备表面。吸盘数量多,因此,输气管的数量极多,输气管经过串并联的连接方式与外部气路接通,形成的分支结构夹带了众多的连接缝隙,这些结构都是不利于建立稳定的无菌状态。因而,现有的自转式输送装置在无菌灌装的使用要求中存在设计缺陷。r>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转式输送装置,所述自转式输送装置包括转筒部件、吸附部件、转动驱动部件、提升驱动部件、气路部件,所述吸附部件安装在转筒部件上并与转筒部件同步运动,所述转动驱动部件与转筒部件连接并且转动驱动部件驱动转筒部件自转,所述提升驱动部件位于转筒部件外部,所述提升驱动部件与吸附部件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部件与转动驱动部件连接并且气路部件位于转筒部件的自转轴线上,所述转筒部件的一端通过气路部件与转动驱动部件连接,所述气路部件上设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位于转筒部件的外部,所述出气端位于转筒部件的内部,所述吸附部件包括吸盘(5)、分配管(6)、支撑管(7)、提升杆(8),所述分配管(6)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转式输送装置,所述自转式输送装置包括转筒部件、吸附部件、转动驱动部件、提升驱动部件、气路部件,所述吸附部件安装在转筒部件上并与转筒部件同步运动,所述转动驱动部件与转筒部件连接并且转动驱动部件驱动转筒部件自转,所述提升驱动部件位于转筒部件外部,所述提升驱动部件与吸附部件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部件与转动驱动部件连接并且气路部件位于转筒部件的自转轴线上,所述转筒部件的一端通过气路部件与转动驱动部件连接,所述气路部件上设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位于转筒部件的外部,所述出气端位于转筒部件的内部,所述吸附部件包括吸盘(5)、分配管(6)、支撑管(7)、提升杆(8),所述分配管(6)与支撑管(7)连接,所述分配管(6)与支撑管(7)之间呈垂直的位置关系,所述分配管(6)与支撑管(7)连通,所述吸盘(5)安装在分配管(6)上,所述支撑管(7)以滑动方式活动安装在转筒部件上并且支撑管(7)的一端伸入在转筒部件内部,所述支撑管(7)伸入在转筒内部的该端与提升杆(8)固定连接,所述提升杆(8)与提升驱动部件连接,所述支撑管(7)通过输气管与气路部件的出气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中伟史正厉大洪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