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5656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包装模块,每一所述包装模块上均设置有用于放置双玻组件的容纳槽,所有所述包装模块堆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包装模块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在进行装箱操作时只需要将已经放置有双玻组件的包装模块进行堆叠即可,有效降低包装结构的复杂度及包装难度,同时能够根据产品数量选择堆叠的层数,从而克服了在少量产品的情况下需要额外定制包装箱的问题,有效降低成本。

Transport structure of double glass module with modula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辅助设备
,特别是一种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
技术介绍
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最重要的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配套产生的多个
也得到发展。太阳能光伏组件作为光伏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产品的开发、制造工艺以及包装运输等各个方面细节在行业来说也逐渐完善。太阳能光伏组件,尤其是双玻组件多为基于玻璃为外部支撑件的结构,其包装和运输要求自身具一定机械强度的可靠性外,对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也有一定要求。现有市面的双玻组件的包装方式结构复杂、装箱操作效率低、包材成本高等问题已占据双玻组件过程制造的相当一部分成本,特别是针对少量产品时需要额外定制包装箱,造成成本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双玻组件包装结构复杂且成本高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堆叠包装模块而降低包装结构复杂度并克服了在少量产品时需要额外定制包装箱问题的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一种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包装模块,每一所述包装模块上均设置有用于放置双玻组件的容纳槽,所有所述包装模块堆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包装模块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卡扣和卡槽,相邻的两个所述包装模块中的一个所述包装模块的所述卡扣与另一所述包装模块上相对应的所述卡槽卡接配合。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包装模块的周侧,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卡扣的上方,且所述卡槽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卡扣的方向。所述卡扣与所述包装模块的周侧面之间形成有间距,所述卡槽通过所述间距与所述卡扣卡接。所述卡槽的截面为圆弧形,所述卡扣的截面为圆形,且所述弧形的开口宽度小于所述圆形的直径。所述双玻组件水平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卡槽的深度与所述双玻组件的厚度相等。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包装模块中,第一卡接件设置于一个所述包装模块上,所述第二卡接件可转动的设置于另一所述包装模块上,且所述第二卡接件具有旋转至与所述第一卡接件卡合的卡接状态和旋转至脱离所述第一卡接件的脱离状态。所述第一卡接件的截面为三角形,所述第二卡接件上形成有与所述三角形相对应的凹槽,且在所述卡接状态时,所述三角形伸入所述凹槽内。所述容纳槽的底面上设置有引出槽,所述双玻组件的引出端设置于所述引出槽内。所述包装模块的截面为长方形,且所述长方形的至少两个边沿上设置有所述连接机构。所述长方形具有相对的两条长边,每一所述长边上设置有一个所述连接机构。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包装模块中,一个所述包装模块的底面设置有定位条,另一所述包装模块的顶面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条与所述定位槽对应配合;或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包装模块中,一个所述包装模块的底面设置有定位槽,另一所述包装模块的顶面设置有定位条,所述定位条与所述定位槽对应配合。所有所述包装模块中包括一个底座模块和至少一个中间模块,所有所述中间模块堆叠设置于所述底座模块上,所述底座模块与相邻的所述中间模块通过连接机构连接,且所述底座模块远离所述中间模块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双玻组件运输结构通过所述支撑机构放置于设定地点。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多条支撑筋,所有所述支撑筋均匀分布于所述底座模块上。所述双玻组件运输结构还包括顶部模块,所述顶部模块设置于所有所述中间模块的上方,且所述顶部模块与相邻的所述中间模块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在进行装箱操作时只需要将已经放置有双玻组件的包装模块进行堆叠即可,有效降低包装结构的复杂度及包装难度,同时能够根据产品数量选择堆叠的层数,从而克服了在少量产品的情况下需要额外定制包装箱的问题,有效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的实施例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的实施例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的爆炸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的实施例的包装模块的端部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的实施例的包装模块的半剖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的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模块化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的实施例的包装模块的俯视图;图中:1、包装模块;2、容纳槽;3、连接机构;4、卡扣;5、卡槽;6、第一连接件;7、第二连接件;11、底座模块;12、中间模块;13、顶部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6所示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包装模块1,每一所述包装模块1上均设置有用于放置双玻组件的容纳槽2,所有所述包装模块1堆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包装模块1通过连接机构3连接,在进行装箱操作时,将双玻组件放入对应的包装模块1中,然后将包装模块1进行堆叠,直至设定层数或者所有双玻组件完成堆叠,然后利用连接机构3将相邻的两个包装模块1进行连接锁紧,使所有包装模块1形成一个整体,堆叠后的包装模块1构成了一个双玻组件的包装箱,从而完成装箱操作,有效降低包装结构的复杂度及包装难度,其中容纳槽2的深度不小于双玻组件的厚度。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卡扣4和卡槽5,相邻的两个所述包装模块1中的一个所述包装模块1的所述卡扣4与另一所述包装模块1上相对应的所述卡槽5卡接配合,在进行堆叠时,利用卡扣4和卡槽5实现两个包装模块1的连接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两个包装模块1的定位,有效的防止包装模块1因放置位置不准确而造成倾倒的问题,保证堆叠的可靠性。所述卡扣4设置于所述包装模块1的周侧,所述卡槽5设置于所述卡扣4的上方,且所述卡槽5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卡扣4的方向,防止卡扣4和卡槽5对双玻组件产生干涉,同时减小包装模块1在双玻组件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使得尽可能的增加堆叠层数,从而增加运输效率。所述卡扣4与所述包装模块1的周侧面之间形成有间距,所述卡槽5通过所述间距与所述卡扣4卡接,也即利用间距对卡槽5的一个侧壁进行避让,使得卡槽5的侧壁能够对卡扣4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增加,从而保证卡接效果。所述卡槽5的截面为圆弧形,所述卡扣4的截面为圆形,且所述弧形的开口宽度小于所述圆形的直径,其中卡槽5能够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使卡扣4能够在产生形变的卡槽5的卡扣4处进入卡槽5内部完成卡接。所述双玻组件水平放置于所述容纳槽2内,且所述卡槽5的深度与所述双玻组件的厚度相等。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第一卡接件6和第二卡接件7,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包装模块1中,第一卡接件6设置于一个所述包装模块1上,所述第二卡接件7可转动的设置于另一所述包装模块1上,且所述第二卡接件7具有旋转至与所述第一卡接件6卡合的卡接状态和旋转至脱离所述第一卡接件6的脱离状态,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包装模块(1),每一所述包装模块(1)上均设置有用于放置双玻组件的容纳槽(2),所有所述包装模块(1)堆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包装模块(1)通过连接机构(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包装模块(1),每一所述包装模块(1)上均设置有用于放置双玻组件的容纳槽(2),所有所述包装模块(1)堆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包装模块(1)通过连接机构(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卡扣(4)和卡槽(5),相邻的两个所述包装模块(1)中的一个所述包装模块(1)的所述卡扣(4)与另一所述包装模块(1)上相对应的所述卡槽(5)卡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4)设置于所述包装模块(1)的周侧,所述卡槽(5)设置于所述卡扣(4)的上方,且所述卡槽(5)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卡扣(4)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4)与所述包装模块(1)的周侧面之间形成有间距,所述卡槽(5)通过所述间距与所述卡扣(4)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5)的截面为圆弧形,所述卡扣(4)的截面为圆形,且所述弧形的开口宽度小于所述圆形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玻组件水平放置于所述容纳槽(2)内,且所述卡槽(5)的深度与所述双玻组件的厚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第一卡接件(6)和第二卡接件(7),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包装模块(1)中,第一卡接件(6)设置于一个所述包装模块(1)上,所述第二卡接件(7)可转动的设置于另一所述包装模块(1)上,且所述第二卡接件(7)具有旋转至与所述第一卡接件(6)卡合的卡接状态和旋转至脱离所述第一卡接件(6)的脱离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玻组件运输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武车伏龙刘洪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