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5368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脚踝按摩康复装置中,包括两块镜像设置的主体,两个所述主体上对应设置有能将两块所述主体连接在脚踝两侧的卡扣,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电动组件,所述电动组件传动连接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活动连接有按摩组件,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可控制所述电动组件驱动所述按摩组件的控制器,且当所述电动组件无法正常工作时,可由与所述按摩组件连接的手动组件人工驱动所述按摩组件运作,通过将两块主体通过卡扣固定于脚踝两侧,通过操作手动组件和启动电动组件带动按摩组件对脚踝进行按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脚踝按摩康复装置具有降低患者按摩脚踝时间和经济成本的效果。

An ankle massage rehabilit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
技术介绍
脚部是人的第二心脏,而脚踝是左右脚部血液流动的重要关口。人体下半身血液循环的畅通与否,对全身的气血流通影响很大。脚踝是左右脚部血液流经的重要部位,如果脚踝柔软有弹性,则回心的静脉血液就能顺利通过脚踝;如果脚踝僵硬、老化,则回心血液就会淤滞在脚踝附近,使正常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因此,通过体操或按摩,使脚踝保持柔软灵活的状态,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脚踝柔软有弹性,那么回心的静脉血液就能顺利通过脚踝;如果脚踝老化僵硬,那么回心的静脉血液就会像“塞车”一样淤滞在脚踝附近,这样会使心脏的负担加重,长期下去就可增加患高血压的危险。通过做体操或按摩,使脚踝由僵硬转化为柔软灵活状态,尤其对于老年人,不但可以使回心血液顺畅地通过脚踝,还可以缓解高血压的症状。当患者需要按摩时,通常由医护人员手动对患者进行按摩,当患者较多时,医护人员工作量大,患者按摩康复成本太高且很难随时随地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旨在实现降低脚踝按摩康复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包括两块镜像设置的主体,两个所述主体上对应设置有能将两块所述主体连接在脚踝两侧的卡扣,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电动组件,所述电动组件传动连接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活动连接有按摩组件,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可控制所述电动组件驱动所述按摩组件的控制器,且当所述电动组件无法正常工作时,可由与所述按摩组件连接的手动组件人工驱动所述按摩组件运作。上述的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电动组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传动连接有传动盘,所述传动盘通过至少三个连接杆与所述缓冲组件固定连接,且至少三个所述连接杆以所述传动盘的水平轴线为轴,均匀分布于所述传动盘靠近所述缓冲组件的一端,所述手动组件贯穿所述传动盘并延伸至所述主体的外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三个以上的连接杆将传动盘和缓冲组件稳固的连接,且手动组件能使操作者在主体外部手动驱动按摩组件运作。上述的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旋转柱和弹簧,所述旋转柱靠近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按摩组件包括连接滑块、连接管和接触部,所述连接管套接于所述旋转柱的外部,所述旋转柱的侧面开设有与所述连接滑块相适配的滑槽,且所述连接滑块贯穿旋转柱的侧面,并延伸至旋转柱的内腔后与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旋转柱的内腔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滑块处于所述旋转柱外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远离连接滑块的一端连接有接触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连接管套接于旋转柱的外部,当按摩组件受压力时,连接管沿旋转柱水平方向发生平移,当按摩组件不受力时,弹簧恢复静止状态将连接管推送至原位,使得按摩组件在使用时能适应不同人的脚踝。上述的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连接滑块的数量至少三个,且至少三个连接滑块以连接管的水平轴线为轴,均匀分布于所述连接管靠近所述旋转柱的一端,且所述旋转柱对应所述连接滑块的部位均开设有滑槽,且每个对应的所述连接滑块均连接有弹簧。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至少三个连接滑块和弹簧使连接管能平稳在旋转柱表面平移。上述的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接触部包括圆形的弹性面板,所述弹性面板的一侧与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旋转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面板的另一侧设置有按摩触点。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弹性面板能适应脚踝的形状,使弹性面板能覆盖整个脚踝部位,且弹性面板表面的按摩触点紧密贴合脚踝,使按摩效果更好。上述的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手动组件包括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旋转柱靠近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中心处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传动盘和所述主体的内腔并延伸至所述主体的外部后与旋转把手固定连接。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操作者只需转动主体外部的旋转把手,即可手动驱动按摩组件运作。上述的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旋转柱的内腔设有电热丝,所述旋转柱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连接管内腔和所述旋转柱内腔的导热孔。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启动电热丝后,使旋转柱内腔升温,导热孔设计能使旋转柱内腔的热量传导至弹性面板,使按摩过程中能达到热敷的效果。上述的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电机和所述电热丝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且所述控制器可为单片机或PLC。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电热丝和电机均与PLC电连接,提前设置好程序后使用者能轻松的操作该设备,方便设备的普及应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脚踝按摩康复装置中,通过将两块主体通过卡扣固定于脚踝两侧,通过操作手动组件和启动电动组件带动按摩组件对脚踝进行按摩。本技术提供的脚踝按摩康复装置具有降低患者按摩脚踝时间和经济成本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脚踝按摩康复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脚踝按摩康复装置的正剖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主体;2、卡扣;3、控制器;4、电动组件;401、电机;402、主动齿轮;403、传动盘;404、连接杆;5、缓冲组件;501、旋转柱;502、弹簧;6、按摩组件;601、连接管;602、接触部;6021、弹性面板;6022、按摩触点;603、连接滑块;7、手动组件;701、传动杆;702、旋转把手;8、电热丝;9、导热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脚踝按摩康复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图1中导向柱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图2中绕纤组件俯剖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脚踝按摩康复装置:包括两块镜像设置的主体1,两个主体1上对应设置有能将两块主体1连接在脚踝两侧的卡扣2,主体1上设置有电动组件4,电动组件4传动连接有缓冲组件5,缓冲组件5活动连接有按摩组件6,主体1上设置有可控制电动组件4驱动按摩组件6的控制器3,且当电动组件4无法正常工作时,可由与按摩组件6连接的手动组件7人工驱动按摩组件6运作。电动组件4包括电机401,电机401的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块镜像设置的主体(1),两个所述主体(1)上对应设置有能将两块所述主体(1)连接在脚踝两侧的卡扣(2),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电动组件(4),所述电动组件(4)传动连接有缓冲组件(5),所述缓冲组件(5)活动连接有按摩组件(6),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可控制所述电动组件(4)驱动所述按摩组件(6)的控制器(3),且当所述电动组件(4)无法正常工作时,可由与所述按摩组件(6)连接的手动组件(7)人工驱动所述按摩组件(6)运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块镜像设置的主体(1),两个所述主体(1)上对应设置有能将两块所述主体(1)连接在脚踝两侧的卡扣(2),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电动组件(4),所述电动组件(4)传动连接有缓冲组件(5),所述缓冲组件(5)活动连接有按摩组件(6),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可控制所述电动组件(4)驱动所述按摩组件(6)的控制器(3),且当所述电动组件(4)无法正常工作时,可由与所述按摩组件(6)连接的手动组件(7)人工驱动所述按摩组件(6)运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组件(4)包括电机(401),所述电机(40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402),所述主动齿轮(402)传动连接有传动盘(403),所述传动盘(403)通过至少三个连接杆(404)与所述缓冲组件(5)固定连接,且至少三个所述连接杆(404)以所述传动盘(403)的水平轴线为轴,均匀分布于所述传动盘(403)靠近所述缓冲组件(5)的一端,所述手动组件(7)贯穿所述传动盘(403)并延伸至所述主体(1)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脚踝按摩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5)包括旋转柱(501)和弹簧(502),所述旋转柱(501)靠近所述连接杆(404)的一端与连接杆(404)固定连接,所述按摩组件(6)包括连接滑块(603)、连接管(601)和接触部(602),所述连接管(601)套接于所述旋转柱(501)的外部,所述旋转柱(501)的侧面开设有与所述连接滑块(603)相适配的滑槽,且所述连接滑块(603)贯穿旋转柱(501)的侧面,并延伸至旋转柱(501)的内腔后与所述弹簧(50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502)的另一端与旋转柱(501)的内腔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滑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汪国友扶世杰程翰文贾文利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