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5200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是由以下中药制备而成:黄芪、麸炒白术、防风、炙麻黄、桂枝、白芍、干姜、五味子、细辛、辛夷、北柴胡、蝉蜕和炙甘草。本发明专利技术药物组合物中的各中药设计合理、相互配伍,对变应性鼻炎具有确切、显著的治疗效果,安全无副作用,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组合物。
技术介绍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呼吸道粘膜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水样涕、鼻塞为典型症状。有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随着工业化生产快速发展、人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有全球增长的趋势,其发病率约占人口5%-50%。变应性鼻炎逐年增高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数给社会带来较严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由于鼻塞是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情绪和工作效率等,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因此,变应性鼻炎正逐渐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健康问题。目前,关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第一,组胺在变应性鼻炎反应的多个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正反馈作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致使变应性鼻炎迁延不愈;第二,细胞因子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具有强大炎性作用,与组胺有协同作用;第三,鼻黏膜存在第六种功能性受体-神经肽受体,其中P物质受体广泛分布于鼻黏膜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腺体细胞,P物质可引起鼻黏膜上皮细胞离子分泌特征性改变致上皮的通透性功能改变,并形成P物质诱导的SPR的正反馈调节从而导致鼻炎症状;第四,与C类感觉神经的高敏感性及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有关。针对变应性鼻炎,尽量避免暴露于致敏物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减少许多常年性的诱发因素,如花粉、动物毛及食物等;刺激物如烟雾、PM2.5生活物品棉絮等。临床西医常用的药物包括:(1)抗组胺药,给药途径分为口服与鼻用两种,第一代抗组胺药代表药物有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等,但必须多次给药,还有口干、心动过速、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副反应,还可产生镇静和嗜睡,偶有疲劳、头晕、协调缺乏和颤抖,目前临床上已很少应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奥洛他定、卢帕他定等。鼻用抗组胺药常用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等;(2)肾上腺皮质激素,尤其是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抑制参与炎症反应的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提高机体对毒素的耐受力,常用药物如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布地奈德等,目前应用皮质激素鼻喷雾剂是国际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包括孟鲁司特、扎鲁司特和普鲁司特,通过竞争性结合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阻断半胱氨酰白三烯的作用,缓解鼻塞、流涕、喷嚏、鼻痒等症状;(4)减充血剂,具有拟交感活性,经鼻使用减充血剂可使鼻黏膜血管收缩,减少组织的肿胀,有效缓解鼻充血致鼻塞,改善鼻腔通气,常和抗组胺药合用,但是,由于这类药物会引起反跳性鼻充血,对心脑血管有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易怒、头晕、头痛、失眠、心动过速和高血压等,因此在变应性鼻炎的长期治疗中不推荐使用。变应性鼻炎属于祖国医学“鼻鼽”的范畴。其内因多为脏腑亏损,正气不足;外因多为外邪侵袭等诱因引动发作。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多为本虚标实之证。病理因素以水湿为主,由于人体水液代谢紊乱所致。如外邪侵袭,肺卫不宣,或内因脏腑失调,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及水液上源的宣降作用,津液不能“通调”、“下输”而反上泛,外溢于鼻。当寒邪犯及鼻窍,邪正相搏,津液停聚,鼻窍壅塞,则见发作突然鼻鼽症状,先感鼻腔发痒、酸胀不适,继则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质稀量多。虽然西药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症状,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如抗组胺类药物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疲乏等副作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鼻腔局部副作用包括鼻腔干燥、鼻中隔穿孔等以及儿童生长发育的抑制等不良反应,都是在临床中无法忽视的难题。近年来,中医药疗法由于具有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疗效持续、降低复发率等优势,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成为西药疗法的有益补充,因此,从中药领域进一步发掘应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进而为制定临床个性化给药方案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组合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组合物,是由以下中药制备而成:黄芪、麸炒白术、防风、炙麻黄、桂枝、白芍、干姜、五味子、细辛、辛夷、北柴胡、蝉蜕和炙甘草。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制备而成:黄芪20~50份、麸炒白术5~20份、防风5~20份、炙麻黄5~20份、桂枝5~20份、白芍5~20份、干姜5~20份、五味子5~20份、细辛1~5份、辛夷5~20份、北柴胡5~20份、蝉蜕5~20份和炙甘草5~20份。优选的,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各中药的重量份数为:黄芪20~40份、麸炒白术8~15份、防风8~15份、炙麻黄8~15份、桂枝8~15份、白芍8~15份、干姜8~15份、五味子8~15份、细辛2~4份、辛夷8~15份、北柴胡8~15份、蝉蜕8~15份和炙甘草8~15份。优选的,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各中药的重量份数为:黄芪30份、麸炒白术10份、防风10份、炙麻黄10份、桂枝10份、白芍12份、干姜10份、五味子10份、细辛3份、辛夷10份、北柴胡10份、蝉蜕10份和炙甘草10份。优选的,所述药物组合物中进一步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优选的,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选自填充剂、崩解剂、粘合剂、润滑剂、矫味剂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为片剂、胶囊剂、滴丸、糖浆剂、散剂等。更优选的,所述片剂为片剂。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取各中药分别粉碎至40-80目,按照对应的重量份数称取;(2)除辛夷外,其它各组分药物混合均匀,放入非金属加热容器中,加入总重量3倍的纯净水,浸泡12小时,再放入可加热容器中,并补加纯净水至总重量5倍,加热至100℃,2分钟后,加入辛夷,小火加热20分钟,冷却至室温,过滤;(3)滤液经浓缩、干燥,粉碎成细粒,过100目筛,再添加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混匀,按照常规工艺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上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具有积极有益的效果:本专利技术药物组合物中的各中药设计合理、相互配伍,对变应性鼻炎具有确切、显著的治疗效果,安全无副作用,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实施例1取各中药分别粉碎至60目,分别称取黄芪20份、麸炒白术15份、防风15份、炙麻黄5份、桂枝5份、白芍12份、干姜15份、五味子15份、细辛3份、辛夷5份、北柴胡5份、蝉蜕15份、炙甘草15份,备用;除辛夷外,其它各组分药物混合均匀,放入非金属加热容器中,加入总重量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中药制备而成:黄芪、麸炒白术、防风、炙麻黄、桂枝、白芍、干姜、五味子、细辛、辛夷、北柴胡、蝉蜕和炙甘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中药制备而成:黄芪、麸炒白术、防风、炙麻黄、桂枝、白芍、干姜、五味子、细辛、辛夷、北柴胡、蝉蜕和炙甘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制备而成:黄芪20~50份、麸炒白术5~20份、防风5~20份、炙麻黄5~20份、桂枝5~20份、白芍5~20份、干姜5~20份、五味子5~20份、细辛1~5份、辛夷5~20份、北柴胡5~20份、蝉蜕5~20份和炙甘草5~20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制备而成:黄芪20~50份、麸炒白术5~20份、防风5~20份、炙麻黄5~20份、桂枝5~20份、白芍5~20份、干姜5~20份、五味子5~20份、细辛1~5份、辛夷5~20份、北柴胡5~20份、蝉蜕5~20份和炙甘草5~20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中药的重量份数为:黄芪30份、麸炒白术10份、防风10份、炙麻黄10份、桂枝10份、白芍12份、干姜10份、五味子10份、细辛3份、辛夷10份、北柴胡10份、蝉蜕10份和炙甘草10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占峰刘建华矫璐璐原晶晶刘思溟郝鹏鹏刘莉莉巩政张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