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蚯蚓1‑7%;蚯蚓清洗液混合物10‑25%;玉米粉30‑45%;面粉25‑35%;麦叶粉1‑7%;香料1.0‑3.0%;蜂蜜1‑3.5%;白酒1.0‑2.5%。本发明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优选的原料及其配比制备获得的饵料,适用于各种肉食性鱼类的生长阶段,在诱食性、持久性及稳定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满足肉食性鱼类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不会造成水体污染,并可以增强鱼类的免疫力,降低鱼类的死亡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鱼饵及饵料配置
,涉及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药用蚯蚓加工副产品配制肉食性鱼类饵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地龙(又名蚯蚓)为钜蚓科动物中参环毛蚓Pheretimaaspergilium(E.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vulgaris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guil-lelmi(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pectiniferaMichalsen的干燥体。地龙性寒、味咸,能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具有降血压、止咳、镇静解热、抗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临床上用于高热神昏、癫痫、皮肤病、肺热喘咳、烧伤烫伤、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等症。目前,地龙在临床上的应用的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认可,继续对地龙作为药品的开发和研究能够获取巨大的经济价值,并造福全人类。药用蚯蚓干地龙的加工有两种,一种是民间常用的方法:蚯蚓收获后将其与草木灰搅拌使其呛死,然后用温水除去附着在蚯蚓表面的草木灰及杂质,再逐条固定并从腹部剖开地龙,用温水冲洗干净,最后在太阳下曝干或用火烘干。另外一种是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加工方法:在捕捉蚯蚓后,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在市面上的地龙产品很多加工方法都是从虫体中部不同程度剖开,市场流通的地龙分“全开”和“半开”两种,“半开”是指单条蚯蚓剖开长度约占体长一半,“全开”指从头到尾都剖开,然而局限于加工解剖技术,“全开”地龙的头部与尾部仍保留约1cm为剖开,蚯蚓的头、尾部及有些其他部分未被剖开,这些地方聚集着大量的泥土、沙石等杂质,使得这些药材中的杂质含量远远超过药典中规定的含量,使得中医的临床用药安全得不到保障。据不完全统计,新鲜蚯蚓制备成干地龙的比例为7:1,而达到国家药典标准的新鲜蚯蚓与干地龙比例更是高达14:1,因此,在制备干地龙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清洗,进而会产生很多蚯蚓加工废弃物如清洗液混合物(含有蚯蚓体液、内脏、少量蚯蚓残体及内含物等),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资源化利用。蚯蚓作为饲料及钓鱼诱食饵料由来已久,民间用蚯蚓喂鱼、喂鸡喂鸭等很普遍,蚯蚓被誉为“万能饵”,因为新鲜的蚯蚓跟其他鱼饵比起,更为吸引鱼的注意力。蚯蚓作为优质的蛋白饲料,大规模养殖后替代鱼粉等作为养殖饲料也逐渐被推广起来。丁王宁等提出了香味持久的鲫鱼垂钓用鱼饵(申请号201510652296.X),利用了一部分蚯蚓成分,虽然有较好的诱鱼和钓鱼效果,但是该专利鱼饵成分较为复杂且需要专用设备等,过程步骤较为繁琐,不利于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白俊杰等提出的一种蚯蚓液鲈鱼配合饲料(专利申请号(201510837175.2),专门针对鲈鱼的取食特点,提出了不同的配方与比例,具有较好的养殖效果。药用蚯蚓养殖加工后,在制备地龙过程中,除了获取中药材地龙饮片外,其加工废弃物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传统处理方法就是废弃或者当肥料利用,如何充分高效循环利用药用蚯蚓加工后的废弃物,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效率,现有条件下并没有利用药用蚯蚓加工废弃物制备鱼类饵料的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肉食性鱼类的取食特性,合理地提出简捷方便的鱼饵配置方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及其制备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采用药用蚯蚓加工副产品配制具有优异的诱食性、适用性与持久性的肉食性鱼类饵料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蚯蚓1-7%;蚯蚓清洗液混合物10-25%;玉米粉30-45%;面粉25-35%;麦叶粉1-7%;香料1.0-3.0%;蜂蜜1-3.5%;白酒1.0-2.5%。优选地,所述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蚯蚓3-5%;蚯蚓清洗液混合物15-20%;玉米粉35-42%;面粉28-32%;麦叶粉3-5%;香料1.5-2.5%;蜂蜜2-2.5%;白酒1.5-2%。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肉食性鱼类饵料中,所述蚯蚓为药用蚯蚓,可从市场上购买获得。所述药用蚯蚓的制备方法可以具体包括:将新鲜蚯蚓干处理后粉碎、过筛获得的固体粉末。更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中,所使用的新鲜蚯蚓可以选自参环毛蚓Pheretimaaspergillum(E.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vulgaris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guillelmi(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pertiniferaMichaelsen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更优选地,所述新鲜蚯蚓的体长≥60mm,体宽≥5mm。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新鲜蚯蚓的体长为60-170mm,体宽为5mm-10mm。上述体态的新鲜蚯蚓处于健康状态,品相好,用于制备的药用蚯蚓的品质好。更优选地,所述干处理为晒干或烘干中的一种,使制备获得的固体粉末的含水量≤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晒干在晴天下通风进行,所述晒干天数为3-10天。所述晒干在晴天太阳下的通风场所进行。更进一步优选地,在下午14:00气温低于25℃的晴天进行通风晒干,所述晒干天数为8天;在下午14:00气温不低于25℃的晴天进行通风晒干,所述晒干天数为5天。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烘干温度为50-70℃。最优选地,所述烘干温度为6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烘干时间为5-8h。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烘干时间为6.5h。更优选地,所述过筛的筛孔孔径为80-100目。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过筛的筛孔孔径为100目。更优选地,所述固体粉末的含水量≤16%。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肉食性鱼类饵料中,所述蚯蚓(固体粉末)由于采用了上述新鲜蚯蚓制备,其粘性特别好,既新鲜又鲜味足,能够吸引肉食性鱼类,容易制作钓鱼料。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蚯蚓清洗液混合物为将蚯蚓解剖加工后获得的含有蚯蚓的体液、内脏、残体及内含物的悬浊水溶液。所述蚯蚓清洗液混合物的蚯蚓内脏等中具有大量蚓激酶、肽类等活性物质,喂食后可以增强鱼类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具体来说,所述蚯蚓的体液为蚯蚓遇到剧烈刺激时候粘液细胞大量分泌包裹身体的粘液。所述蚯蚓的内脏为蚯蚓的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小肠、盲肠、直肠、血管等。所述蚯蚓的残体为解剖不彻底的蚯蚓的圆筒状躯体。所述蚯蚓的内含物为蚯蚓消化道肠道内的土壤及其他食物等。优选地,所述玉米粉为玉米粉碎、过筛后获得的玉米粉末。更优选地,所述过筛的筛孔孔径为80-100目。优选地,所述面粉的含水量≤16%。所述面粉为干面粉。优选地,所述麦叶粉为生育期初期的大麦或小麦的新鲜嫩叶进行干处理后粉碎获得的粉末。所述麦叶粉中的麦绿素含有30-40%的植物蛋白质(含有18种氨基酸)、β-胡萝卜素、VC、VB等各类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n蚯蚓1-7%;/n蚯蚓清洗液混合物10-25%;/n玉米粉30-45%;/n面粉25-35%;/n麦叶粉1-7%;/n香料1.0-3.0%;/n蜂蜜1-3.5%;/n白酒1.0-2.5%。/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029 CN 20191103910191.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
蚯蚓1-7%;
蚯蚓清洗液混合物10-25%;
玉米粉30-45%;
面粉25-35%;
麦叶粉1-7%;
香料1.0-3.0%;
蜂蜜1-3.5%;
白酒1.0-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肉食性鱼类饵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
蚯蚓3-5%;
蚯蚓清洗液混合物15-20%;
玉米粉35-42%;
面粉28-32%;
麦叶粉3-5%;
香料1.5-2.5%;
蜂蜜2-2.5%;
白酒1.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肉食性鱼类饵料包括以下条件中的任一项或多项:
A1)所述蚯蚓为将新鲜蚯蚓干处理后粉碎、过筛获得的固体粉末;
A2)所述蚯蚓清洗液混合物为将蚯蚓解剖加工后获得的含有蚯蚓的体液、内脏、残体及内含物的悬浊水溶液;
A3)所述玉米粉为玉米粉碎、过筛后获得的玉米粉末;
A4)所述面粉为干面粉,所述面粉的含水量≤16%:
A5)所述麦叶粉为生育期初期的大麦或小麦的新鲜嫩叶进行干处理后粉碎获得的粉末;
A6)所述香料为磨碎、过筛后获得的香料粉,所述香料为阿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肉食性鱼类饵料,其特征在于,A1)中,所述蚯蚓的含水量≤16%;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双喜,吕卫光,陶晓斌,张惠兰,郑宪清,张翰林,张娟琴,白娜玲,张海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瀛西果蔬专业合作社,上海悦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上海蓝汇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