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50105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在开口期为开口的仔鱼及时提供足够密度的牡蛎受精卵作为开口饵料,确保绝大部分仔鱼能第一时间在开口期顺利开口,并在仔鱼发育阶段持续保持高密度活饵,使育苗前期所有仔鱼发育相对同步,尽量减少同一批苗种间个体差异,避免同类相残,大大提高出苗数量,提高了出苗率,最终实现黄斑篮子鱼苗种人工规模化培育,为黄斑篮子鱼养殖产业提供大量优质健康苗种。

A large-scale cultivation method for the larva of basket grou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了水产养殖
,特别是涉及了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黄斑篮子鱼(Siganusoramin)俗称泥猛,隶属鲈形目、篮子鱼科、篮子鱼属,为小型近岸经济鱼类,分布广,在中国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均有分布。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其杂食偏植食性的食性特点,且喜食附着藻类,具有饲料源易解决、养殖成本低、抗病力强、可清洁网衣、饲养周期短等诸多优点。近年来,黄斑篮子鱼养殖发展迅速,已成为近岸海水网箱养殖主养和混养杂食性鱼类新对象之一,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具有巨大的养殖开发潜力。但黄斑篮子鱼的全人工规模化繁殖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黄斑篮子鱼养殖苗种主要是从自然海区中直接捕获,其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其养殖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全人工繁育技术规模化培育出大量的苗种才能彻底解决黄斑篮子鱼养殖产业的苗种短缺问题。传统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中,通常是在孵化桶中进行黄斑篮子鱼受精卵的孵化,将得到的仔鱼直接投放到育苗池中进行培育。黄斑篮子鱼苗种培育有多个关键时期,如破膜期、开口期、收翅期、鳞片期等,而其中最关键、存活率最低和对最后成功出苗数量影响最大的当属开口期,尤其是黄斑篮子鱼这种开口期仔鱼口径很小的鱼类,成熟的精子和卵子受精后成为受精卵,受精卵进而发育为胚胎,胚胎的发育都是在卵膜的包裹保护下进行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同一批受精卵彼此间的质量相差不大,绝大多数受精卵的质量都是同一水平的,但最后出苗时苗种数量却只占受精卵数的极少部分,大部分孵化出的仔鱼未能存活到出苗规格。因此,如何在黄斑篮子鱼培育过程中提高出苗率,已经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黄斑篮子鱼苗种培育中存在出苗率不高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通过室外孵化桶进行黄斑篮子鱼受精卵的孵化,得到仔鱼;S2.仔鱼在所述室外孵化桶中开口后,投喂牡蛎受精卵供其开口摄食,保持室外孵化桶的水体中牡蛎受精卵的密度为100-200个/ml,仔鱼密度为2-5尾/ml;S3.孵化后第4-5天,将室外孵化桶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内的育苗袋中进行培育;所述育苗袋不透水,所述育苗袋中的水体的体积为5-10m3,所述育苗袋中培育有单胞藻和轮虫,所述水体中轮虫的密度为10-20个/ml,所述仔鱼的密度为0.2-0.5尾/ml;S4.孵化后第8-10天,将育苗袋中的仔鱼转移到育苗池中进行室外池塘生态育苗。进一步地,孵化后第3天的仔鱼开口;所述牡蛎受精卵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现配现用,投喂时用500目筛绢制成的拦网过滤。进一步地,投喂牡蛎受精卵后,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所述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为:定期对水质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监测,室外孵化桶中的水质透明度过低时,停止充气,采用消毒后的棍子将桶体中的水沿一个方向搅动,待杂质在桶体底部沉积后开启排水装置,将杂质排出,并补充新鲜海水。进一步地,所述室外孵化桶包括桶体,所述桶体的底面呈锥形面,所述桶体的底面设置有排水装置;所述桶体内设置有向所述桶体内腔供气的供气组件;所述桶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保温层;所述桶体的顶端设置有升降折叠式盖板。进一步地,所述排水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桶体的底面中心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出水管上的控制阀;所述供气组件包括气石和气管,所述气石位于所述桶体内,所述气石连接气管,气管伸出所述桶体外,所述气管与气源连接。进一步地,池塘生态育苗的过程为:(1)对育苗池进行消毒处理;(2)在仔鱼下池培育前进行饵料生物的培养;(3)将育苗袋中的仔鱼投入到育苗池中;向所述育苗池中投放人工饵料,维持所述育苗池的生态平衡;(4)孵化后第15-17天,仔鱼完成形态发育进入稚鱼培育阶段。进一步地,所述饵料生物的培养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先向所述育苗池中接种单胞藻,通过育苗池中的增氧机和气泵打气以及阳光照射,使所述单胞藻迅速繁殖;7天后接种轮虫;待所述轮虫的密度显著增大时接种桡足类。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待育苗池中轮虫和桡足类数量达到峰值时,将育苗袋中的仔鱼投入到育苗池中,向所述育苗池中投放人工饵料;所述工饵料包括益生菌、鳗鱼粉和发酵小杂鱼浆,形成以益生菌、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主的微生态平衡系统。进一步地,所述稚鱼培育阶段,向所述育苗池中投入粉状香鱼饲料和粉状0号虾料商品饲料。进一步地,在稚鱼收完翅膀到长满鳞片变态为幼鱼前采用拉网收集分放。进一步地,步骤(5)后还包括:孵化后第28-30天,转入幼鱼培育阶段,将幼鱼采用拉网捕捞,运到水泥池分规格、暂养,准备出售;所述幼鱼培育阶段,向所述育苗池中投入浮性饲料和植物性饵料。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在开口期为开口的仔鱼及时提供足够密度的牡蛎受精卵作为开口饵料,确保绝大部分仔鱼能第一时间在开口期顺利开口,并在仔鱼发育阶段持续保持高密度活饵,使育苗前期所有仔鱼发育相对同步,尽量减少同一批苗种间个体差异,避免同类相残,大大提高出苗数量,提高了出苗率,最终实现黄斑篮子鱼苗种人工规模化培育,为黄斑篮子鱼养殖产业提供大量优质健康苗种。本专利技术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切实可行,苗种培育过程中省人、省时、省力、省心、省钱,可大幅降低苗种培育成本,生态高效的提升苗种质量和数量,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室外孵化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桶体,2、出水口,3、出水管,4、控制阀,5、气石,6、气管,7、保温层,8、升降折叠式盖板。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中所用原料、设备,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用原料、设备;本专利技术中所用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如无特殊说明,本说明书中的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一般理解的含义相同,但如有冲突,则以本说明书中的定义为准。本文中“包括”、“包含”、“含”、“含有”、“具有”或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封闭式包括,这些术语之间不作区分。术语“包含”是指可加入不影响最终结果的其它步骤和成分。术语“包含”还包括术语“由…组成”和“基本上由…组成”。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和方法/工艺包含、由其组成和基本上由本文描述的必要元素和限制项以及本文描述的任一的附加的或任选的成分、组分、步骤或限制项组成。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涉及组分量、工艺条件等的所有数值或表述在所有情形中均应理解被“约”修饰。涉及相同组分或性质的所有范围均包括端点,该端点可独立地组合。由于这些范围是连续的,因此它们包括在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每一数值。还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引用的任何数值范围预期包括该范围内的所有子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nS1.通过室外孵化桶进行黄斑篮子鱼受精卵的孵化,得到仔鱼;/nS2. 仔鱼在所述室外孵化桶中开口后,投喂牡蛎受精卵供其开口摄食,保持室外孵化桶的水体中牡蛎受精卵的密度为100-200个/ml,仔鱼密度为2-5尾/ml;/nS3.孵化后第4-5天,将室外孵化桶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内的育苗袋中进行培育;所述育苗袋不透水,所述育苗袋中的水体的体积为5-10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室外孵化桶进行黄斑篮子鱼受精卵的孵化,得到仔鱼;
S2.仔鱼在所述室外孵化桶中开口后,投喂牡蛎受精卵供其开口摄食,保持室外孵化桶的水体中牡蛎受精卵的密度为100-200个/ml,仔鱼密度为2-5尾/ml;
S3.孵化后第4-5天,将室外孵化桶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内的育苗袋中进行培育;所述育苗袋不透水,所述育苗袋中的水体的体积为5-10m3,所述育苗袋中培育有单胞藻和轮虫,所述水体中轮虫的密度为10-20个/ml,所述仔鱼的密度为0.2-0.5尾/ml;
S4.孵化后第8-10天,将育苗袋中的仔鱼转移到育苗池中进行室外池塘生态育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孵化后第3天的仔鱼开口;所述牡蛎受精卵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现配现用,投喂时用500目筛绢制成的拦网过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投喂牡蛎受精卵后,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所述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为:定期对水质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监测,室外孵化桶中的水质透明度过低时,停止充气,采用消毒后的棍子将桶体中的水沿一个方向搅动,待杂质在桶体底部沉积后开启排水装置,将杂质排出,并补充新鲜海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孵化桶包括桶体,所述桶体的底面呈锥形面,所述桶体的底面设置有排水装置;所述桶体内设置有向所述桶体内腔供气的供气组件;所述桶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保温层;所述桶体的顶端设置有升降折叠式盖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桶体的底面中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林杨育凯林黑着舒琥李涛虞为黄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