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晚播冬小麦增密保苗抗逆稳产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4991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极晚播冬小麦增密保苗抗逆稳产种植方法,包括:增密种植,根据小麦播种日至越冬期前的总积温量确定播种量,并根据播种量确定小麦种植间距;采用纳米碳溶胶和甘油分别进行种子第一次和第二次包衣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冬前积温量确定种植密度提高了播种量与播期匹配的精准度,避免播种量依靠经验推测的盲目性;通过改变行距构建合理的密植群体结构,缓解密植小麦生育前期群体拥挤、后期株型紧凑行间漏光造成收获穗数低的问题;利用碳溶胶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提高低温条件下小麦萌发出苗速率,甘油进行种子二次包衣,缓解极晚播小麦吸水后萌发出苗时间过长造成的粉种现象。实现了小麦极晚播节水稳产,并为夏玉米籽粒低水分机收收获提供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晚播冬小麦增密保苗抗逆稳产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作物耕作栽培
,涉及一种极晚播冬小麦增密保苗抗逆稳产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季作物资源高效利用和籽粒机收的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然而,在该区传统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中,一方面冬小麦传统的播种期常常导致苗期旺长,拔节孕穗提前,在目前气象灾害频发的条件下遭受冻害、冬旱而减产的风险加剧。再有,冬小麦季降水严重亏缺,生育期内需要大量灌溉(总灌水量在400mm以上),导致地下水过度开采,出现严重的地下漏斗等问题。另一方面,为了给小麦播种让出更多时间,夏玉米过早收获,收获时籽粒含水量超过30%,籽粒机械收获质量差,严重影响玉米种植效益。通过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优化,最大限度推迟小麦播种期至11月中旬至12月初(冬前萌发不出苗),以延长夏玉米收获期使其籽粒充分脱水达到机械收获直接入库标准(籽粒含水量15%左右),且小麦季减少了冬前底墒水和越冬水灌溉,生育期总灌水量减少80-120mm,从而实现黄淮海夏玉米籽粒低水分机械收获和小麦季节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晚播冬小麦增密保苗抗逆稳产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增密种植,根据小麦播种日至越冬期前的总积温量确定播种量,并根据所述播种量确定小麦种植间距;以及,/n采用大分子碳溶胶和甘油分别进行小麦种子第一次包衣处理和第二次包衣处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晚播冬小麦增密保苗抗逆稳产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增密种植,根据小麦播种日至越冬期前的总积温量确定播种量,并根据所述播种量确定小麦种植间距;以及,
采用大分子碳溶胶和甘油分别进行小麦种子第一次包衣处理和第二次包衣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晚播冬小麦增密保苗抗逆稳产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积温量与播种量的关系为:y=5E-05x2-0.0683x+30.046,其中,y为播种量,单位为kg,x为越冬期前的总积温量,单位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晚播冬小麦增密保苗抗逆稳产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行距与播种量的关系为:Y=26.233-0.6112y,其中,Y为播行距,单位为cm,y为播种量,单位为kg。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晚播冬小麦增密保苗抗逆稳产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密种植中,于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期间、5cm地温下降到5℃以下时选取一日为所述播种日,且同时以越冬期植株处于幼芽露出地面1-2cm状态为标准,计算越冬期前的总积温量。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极晚播冬小麦增密保苗抗逆稳产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于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宝元孙雪芳丁在松葛均筑赵明马志琪马玮郭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