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核桃颈状芽芽接法,属于植物嫁接技术领域,包括下述步骤:砧木培养;接穗采集与贮藏:当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集当年生长健壮、叶芽饱满的核桃优良品种发育枝作为接穗,打捆挂牌,用湿麻袋贮藏;取芽块:选择接穗中部饱满芽,取下带稍许木质部的芽片;嫁接:选择砧木枝条中下部平直光滑部位,用芽接刀取下砧皮;将接穗镶入砧木切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利用接穗,特别是对于一些颈状芽多的良种,如豫丰可提高接穗利用率60%‑80%,从而也提高了良种的繁殖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夏季高温时期的嫁接成活率,经试验,最高气温达39℃时比对照提高嫁接成活率2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核桃颈状芽芽接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嫁接
,特别涉及一种核桃颈状芽芽接法。
技术介绍
核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也是首选的木本油料树种,核桃仁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每百克含蛋白质15~20克,脂肪较多,碳水化合物10克,并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多种维生素。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并且有很高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其干果或核桃加工品供不应求,同时核桃还是高端食用油的加工原料,除果实外,其树干、根、枝、叶也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其中,早实核桃栽植后当年便可开花,第5年就可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达250千克以上,经济效益高,深受果农欢迎。但是,在核桃嫁接生产实践中发现,许多良种都具有颈状芽的特点,特别是早实、丰产性好的品种颈状芽占的比例很大,因常规大方块芽接取芽时无法带上生长点,致使颈状芽都无法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核桃颈状芽芽接法,解决现有的核桃嫁接生产实践中因常规大方块芽接取芽时无法带上生长点致使颈状芽都无法利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核桃颈状芽芽接法,包括下述步骤:1)砧木培养:(1)嫁接苗培养:当年春季,选择1-2年生的、地径2厘米的核桃实生苗,在其距地面20厘米处截干,萌芽后选留1个壮芽,其余芽全部抹掉,培养其健壮生长;(2)大树高接:发芽前短截主枝,发芽后根据主枝的粗细选留壮芽1-3个,其余抹除,待5月中旬即可嫁接;2)接穗采集与贮藏:当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集当年生长健壮、叶芽饱满的核桃优良品种发育枝作为接穗,打捆挂牌,用湿麻袋贮藏;3)取芽块:选择接穗中下部饱满芽,先将叶柄去掉一部分,只留1厘米,用芽接刀在芽上、下横切至木质部,然后在芽的左、右两侧分别纵切至木质部,用刀尖从芽片的上口处将树皮挑起,并伸至木质向下削,取下带稍许木质部的芽片,注意所带的木质部越小、越薄越好;4)嫁接:选择砧木枝条中下部平直光滑部位,用芽接刀在砧木上部横切一刀,左手拿芽片比对一下长度,再在下部横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在横切口的外侧竖划一刀,长度超过芽片2-3厘米作为放水口,根据芽片的宽度在内侧竖划一刀,取下砧皮;将接穗镶入砧木切口,并使芽块切口与砧木切口密接,注意在镶芽片和绑缚过程中切忌芽片在砧木上来回磨蹭,避免损伤形成层。用塑料条由下至上缠紧嫁接部位,露出接芽。其中,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接穗采下后要及时去掉复叶和嫩梢,保留1-2厘米的叶柄。其中,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取下的芽片木质部的厚度为0.5-1.0毫米。其中,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的嫁要求上面对齐,芽片要镶到里面去,不能将芽片盖到砧木外面。其中,优选地,所述步骤(4)后还包括接后管理的步骤,具体为:芽接后,砧木嫁接部位上部留2-3片复叶,其余枝条去掉,并抹掉砧木上的萌芽;当接芽萌发1-2厘米时,从嫁接部位上3-5厘米处剪去砧木进行二次剪砧;当接芽长到15厘米时,要在接芽背面将塑料条松绑。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接穗,特别是对于一些颈状芽多的良种,如豫丰可提高接穗利用率60%-80%,从而也提高了良种的繁殖率。2.本专利技术提高夏季高温时期的嫁接成活率,经试验,最高气温达39℃时比对照提高嫁接成活率2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核桃颈状芽芽接法,包括下述步骤:1)砧木培养:(1)嫁接苗培养:当年春季,选择1-2年生的、地径2厘米的核桃实生苗,在其距地面20厘米处截干,萌芽后选留1个壮芽,其余芽全部抹掉,培养其健壮生长;(2)大树高接:发芽前短截主枝,发芽后根据主枝的粗细选留壮芽1-3个,其余抹除,待5月中旬即可嫁接;2)接穗采集与贮藏:当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集当年生长健壮、叶芽饱满的核桃优良品种发育枝作为接穗,打捆挂牌,用湿麻袋贮藏;3)取芽块:选择接穗中下部饱满芽,先将叶柄去掉一部分,只留1厘米,用芽接刀在芽上、下横切至木质部,然后在芽的左、右两侧分别纵切至木质部,用刀尖从芽片的上口处将树皮挑起,并伸至木质向下削,取下带稍许木质部的芽片,芽片木质部的厚度为0.5-1.0毫米,注意所带的木质部越小、越薄越好;4)嫁接:选择砧木枝条中下部平直光滑部位,用芽接刀在砧木上部横切一刀,左手拿芽片比对一下长度,再在下部横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在横切口的外侧竖划一刀,长度超过芽片2.5厘米作为放水口,根据芽片的宽度在内侧竖划一刀,取下砧皮;将接穗镶入砧木切口,并使芽块切口与砧木切口密接,要求上面对齐,芽片要镶到里面去,不能将芽片盖到砧木外面,注意在镶芽片和绑缚过程中切忌芽片在砧木上来回磨蹭,避免损伤形成层。用塑料条由下至上缠紧嫁接部位,露出接芽。5)芽接后,砧木嫁接部位上部留2片复叶,其余枝条去掉,并抹掉砧木上的萌芽;当接芽萌发1.5厘米时,从嫁接部位上4厘米处剪去砧木进行二次剪砧;当接芽长到15厘米时,要在接芽背面将塑料条松绑。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核桃颈状芽芽接法,包括下述步骤:1)砧木培养:(1)嫁接苗培养:当年春季,选择1-2年生的、地径2厘米的核桃实生苗,在其距地面20厘米处截干,萌芽后选留1个壮芽,其余芽全部抹掉,培养其健壮生长;(2)大树高接:发芽前短截主枝,发芽后根据主枝的粗细选留壮芽1-3个,其余抹除,待5月中旬即可嫁接;2)接穗采集与贮藏:当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集当年生长健壮、叶芽饱满的核桃优良品种发育枝作为接穗,打捆挂牌,用湿麻袋贮藏;3)取芽块:选择接穗中下部饱满芽,先将叶柄去掉一部分,只留1厘米,用芽接刀在芽上、下横切至木质部,然后在芽的左、右两侧分别纵切至木质部,用刀尖从芽片的上口处将树皮挑起,并伸至木质向下削,取下带稍许木质部的芽片,芽片木质部的厚度为0.5-1.0毫米,注意所带的木质部越小、越薄越好;4)嫁接:选择砧木枝条中下部平直光滑部位,用芽接刀在砧木上部横切一刀,左手拿芽片比对一下长度,再在下部横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在横切口的外侧竖划一刀,长度超过芽片2厘米作为放水口,根据芽片的宽度在内侧竖划一刀,取下砧皮;将接穗镶入砧木切口,并使芽块切口与砧木切口密接,要求上面对齐,芽片要镶到里面去,不能将芽片盖到砧木外面,注意在镶芽片和绑缚过程中切忌芽片在砧木上来回磨蹭,避免损伤形成层;用塑料条由下至上缠紧嫁接部位,露出接芽。5)芽接后,砧木嫁接部位上部留3片复叶,其余枝条去掉,并抹掉砧木上的萌芽;当接芽萌发1厘米时,从嫁接部位上3厘米处剪去砧木进行二次剪砧;当接芽长到15厘米时,要在接芽背面将塑料条松绑。实施例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核桃颈状芽芽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n1)砧木培养:(1)嫁接苗培养:当年春季,选择1-2年生的、地径2厘米的核桃实生苗,在其距地面20厘米处截干,萌芽后选留1个壮芽,其余芽全部抹掉,培养其健壮生长;(2)大树高接:发芽前短截主枝,发芽后根据主枝的粗细选留壮芽1-3个,其余抹除,待5月中旬即可嫁接;/n2)接穗采集与贮藏:当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集当年生长健壮、叶芽饱满的核桃优良品种发育枝作为接穗,打捆挂牌,用湿麻袋贮藏;/n3)取芽块:选择接穗中部饱满芽,先将叶柄去掉一部分,只留1厘米,用芽接刀在芽上、下横切至木质部,然后在芽的左、右两侧分别纵切至木质部,用刀尖从芽片的上口处将树皮挑起,并伸至木质向下削,取下带稍许木质部的芽片;/n4)嫁接:选择砧木枝条中下部平直光滑部位,用芽接刀在砧木上部横切一刀,左手拿芽片比对一下长度,再在下部横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在横切口的外侧竖划一刀,长度超过芽片2-3厘米作为放水口,根据芽片的宽度在内侧竖划一刀,取下砧皮;将接穗镶入砧木切口,并使芽块切口与砧木切口密接,用塑料条由下至上缠紧嫁接部位,露出接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桃颈状芽芽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砧木培养:(1)嫁接苗培养:当年春季,选择1-2年生的、地径2厘米的核桃实生苗,在其距地面20厘米处截干,萌芽后选留1个壮芽,其余芽全部抹掉,培养其健壮生长;(2)大树高接:发芽前短截主枝,发芽后根据主枝的粗细选留壮芽1-3个,其余抹除,待5月中旬即可嫁接;
2)接穗采集与贮藏:当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集当年生长健壮、叶芽饱满的核桃优良品种发育枝作为接穗,打捆挂牌,用湿麻袋贮藏;
3)取芽块:选择接穗中部饱满芽,先将叶柄去掉一部分,只留1厘米,用芽接刀在芽上、下横切至木质部,然后在芽的左、右两侧分别纵切至木质部,用刀尖从芽片的上口处将树皮挑起,并伸至木质向下削,取下带稍许木质部的芽片;
4)嫁接:选择砧木枝条中下部平直光滑部位,用芽接刀在砧木上部横切一刀,左手拿芽片比对一下长度,再在下部横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在横切口的外侧竖划一刀,长度超过芽片2-3厘米作为放水口,根据芽片的宽度在内侧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玉君,何威,王念,袁新征,马贯羊,宋新辉,王刚,何贵友,盛宏勇,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