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多媒体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外壳、电磁充电底座和微型麦克风,外壳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套合有灯头,外壳后侧面的内壁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单片机,单片机靠近灯头一侧的外壳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音频转化模块,同时单片机另一侧的外壳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蓄电池,音频转化模块上方的外壳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无线发射器,蓄电池下方的外壳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电磁线圈,单片机的输出端分别于无线发射器和灯头电性连接,单片机的输入端分别与音频转化模块和蓄电池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一系列的结构使本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且本装置通过无线充电,避免使用干电池带来的污染,更加环保实用。
Multimedia intelligent control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媒体智能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多媒体控制
,具体为多媒体智能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运用到各年龄段学校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便捷性,目前,多媒体教学中会通过智能控制装置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控制,目前现有的控制装置和麦克风是分离设置的,实际使用中教师需要同时拿着麦克风和控制装置,操作麻烦,此外,现有的控制装置主要通过干电池提供电力,干电池的使用一方面存在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需要经常更换干电池,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多媒体智能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多媒体控制装置和麦克风为独立设置,教师使用起来不方便的问题和现有的多媒体控制装置主要通过干电池提供电力,需要经常更换电池而且干电池使用起来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多媒体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外壳、电磁充电底座和微型麦克风,所述外壳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套合有灯头,所述外壳后侧面的内壁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靠近灯头一侧的外壳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音频转化模块,同时单片机另一侧的外壳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蓄电池,所述音频转化模块上方的外壳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无线发射器,所述蓄电池下方的外壳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电磁线圈,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分别于无线发射器和灯头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入端分别与音频转化模块和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电磁线圈和蓄电池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电磁充电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卡套,所述卡套内部中心位置的电磁充电底座上设置有插孔,所述外壳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插柱,所述外壳的下端滑动插合在卡套中,同时插柱滑动插合在插孔中。优选的,所述电磁充电底座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导线,同时第一传导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插头。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一侧上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导线,所述第二传导线的一端与音频转化模块输入端电性连接,同时第二传导线的另一端上固定连接有微型麦克风。优选的,所述第二传导线靠近微型麦克风一侧的外表面上固定套合有夹子,所述夹子和外壳之间位置的第二传导线上固定安装有音量调节器。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前侧面上端位置设置有显示屏,同时显示屏下方的外壳外表面上固定安装有按键,所述按键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同时显示屏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按键下方的外壳外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有防滑条。(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无线发射器、单片机、微型麦克风和夹子,使用时,无线发射器与教室中的音响系统和电脑分别无线连接,教师在使用时,只需要通过夹子将微型麦克风夹合在领口位置,同时教师手拿外壳既可以在走动的情况下使用本装置,微型麦克风的设置可以对教师的声音进行采集,采集之后的音频通过音频转化模块的转化之后,通过单片机的控制最终从无线发射器传输到音响系统中,该装置使用方便,解决了现有的多媒体控制装置和麦克风为独立设置,教师使用起来不方便的问题。(2)本技术通过设置蓄电池、电磁线圈和电磁充电底座,使用时,教师将插头与教室用电连接,当教师教学结束之后,工作人员只需要将外壳的下端插合在电磁充电底座的卡套中,通过电磁线圈的设置可以通过电磁感应来实现无线充电,充电之后的电力储存在蓄电池中方便本装置的下一次使用,本装置不需要使用干电池,解决了现有的多媒体控制装置主要通过干电池提供电力,需要经常更换电池而且干电池使用起来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外壳和电磁充电底座分离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外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原理框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灯头;2、显示屏;3、外壳;4、按键;5、防滑条;6、卡套;7、电磁充电底座;8、第一传导线;9、插头;10、微型麦克风;11、夹子;12、第二传导线;13、音量调节器;14、插柱;15、插孔;16、无线发射器;17、音频转化模块;18、单片机;19、蓄电池;20、电磁线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多媒体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外壳3、电磁充电底座7和微型麦克风10,外壳3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套合有灯头1,灯头1的设置可以在使用中发出激光,方便教师教学的指导,外壳3后侧面的内壁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单片机18,单片机18的设置用于对本装置中可电器元件的控制,其型号为AT89C51,为现有技术,单片机18靠近灯头1一侧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音频转化模块17,同时单片机18另一侧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蓄电池19,音频转化模块17的设置可以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方便单片机18的传输和控制,蓄电池19的设置为本装置中各电器元件的使用提供电力,音频转化模块17上方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无线发射器16,无线发射器16的设置可以与多媒体之间实现无线连接,蓄电池19下方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电磁线圈20,电磁线圈20的设置可以通过电磁感应来产生电力,从而实现无线充电,提高本装置充电的安全性,单片机18的输出端分别于无线发射器16和灯头1电性连接,单片机18的输入端分别与音频转化模块17和蓄电池19电性连接,电磁线圈20和蓄电池1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进一步,电磁充电底座7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卡套6,卡套6内部中心位置的电磁充电底座7的顶面上设置有插孔15,插孔15中滑动卡合有插柱14,同时插柱14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外壳3的底面上,外壳3的下端滑动插合在卡套6中,卡套6的设置可以在充电的情况下对外壳3起到固定的作用,插柱14和插孔15的配合设置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进一步,电磁充电底座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传导线8,第一传导线8的一端与电磁充电底座7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同时第二传导线12的另一端与插头9固定连接,插头9的设置可以方便本装置与教室用电的连接。进一步,外壳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传导线12,第二传导线12的一端穿过外壳3延伸至外壳3的内部与音频转化模块1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同时第二传导线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微型麦克风10。进一步,第二传导线12上一侧设置有夹子11和音量调节器13,夹子11固定套合在第二传导线12的外表面上,同时音量调节器13串联在第二传导线12上,音量调节器13的设置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来调节音量的大小。进一步,外壳3的前侧外表面上端位置设置有显示屏2,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媒体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外壳(3)、电磁充电底座(7)和微型麦克风(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3)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套合有灯头(1),所述外壳(3)后侧面的内壁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单片机(18),所述单片机(18)靠近灯头(1)一侧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音频转化模块(17),同时单片机(18)另一侧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蓄电池(19),所述音频转化模块(17)上方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无线发射器(16),所述蓄电池(19)下方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电磁线圈(20),所述单片机(18)的输出端分别于无线发射器(16)和灯头(1)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18)的输入端分别与音频转化模块(17)和蓄电池(19)电性连接,所述电磁线圈(20)和蓄电池(1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媒体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外壳(3)、电磁充电底座(7)和微型麦克风(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3)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套合有灯头(1),所述外壳(3)后侧面的内壁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单片机(18),所述单片机(18)靠近灯头(1)一侧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音频转化模块(17),同时单片机(18)另一侧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蓄电池(19),所述音频转化模块(17)上方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无线发射器(16),所述蓄电池(19)下方的外壳(3)后侧面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电磁线圈(20),所述单片机(18)的输出端分别于无线发射器(16)和灯头(1)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18)的输入端分别与音频转化模块(17)和蓄电池(19)电性连接,所述电磁线圈(20)和蓄电池(1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媒体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充电底座(7)的顶部设置有卡套(6),所述卡套(6)内部中心位置的电磁充电底座(7)上设置有插孔(15),所述外壳(3)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插柱(14),所述外壳(3)的下端滑动插合在卡套(6)中,同时插柱(14)滑动插合在插孔(15)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万年,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