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模组以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866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摄像模组以及移动终端。摄像模组包括:光路调节组件,包括支架及设置于支架的调光件,支架具有容纳部、与容纳部相连通的入光孔以及出光孔,调光件至少部分在容纳部内并与入光孔相对应设置,调光件具有调节光路的光反射面;光学元件,沿入光孔的周向,至少两个光学元件环绕光路调节组件间隔设置;第一驱动机构,与支架相连接,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光路调节组件转动,出光孔在至少两个光学元件的光接收部之间切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应用于移动终端后,能够减少移动终端上开孔数量,提升移动终端美观度和结构强度。

Camera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本技术涉及通信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摄像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行业中赋予移动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多,从而导致移动终端集成的功能器件也越来越多。例如,移动终端为了获得更好的摄像体验,通常会设置两个以上的摄像头。然而,目前两个以上的摄像头各自都单独配置有进光孔,从而导致移动终端上开设较多的进光孔,影响移动终端的美观度和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以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上开孔数量较多,影响移动终端美观度和结构强度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光路调节组件,包括支架及设置于支架的调光件,支架具有容纳部、与容纳部相连通的入光孔以及出光孔,调光件至少部分在容纳部内并与入光孔相对应设置,调光件具有调节光路的光反射面;光学元件,沿入光孔的周向,至少两个光学元件环绕光路调节组件间隔设置;第一驱动机构,与支架相连接,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光路调节组件转动,出光孔在至少两个光学元件的光接收部之间切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驱动机构具有输出轴,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轴与支架相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支架具有与入光孔相对应的底壁,光路调节组件还包括转轴,转轴设置于底壁远离入光孔的表面,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支架绕转轴转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摄像模组还包括耐磨环,耐磨环套设于转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光路调节组件还包括滤光片,滤光片连接于支架并覆盖出光孔;和/或,光路调节组件还包括定位部件,定位部件连接于支架并位于容纳部内,调光件定位支撑于定位部件,光反射面与入光孔的轴线夹角为4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光学元件、用于转换光线传播路径的光路调节组件和驱动光路调节组件变换工作位置的第一驱动机构。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光路调节组件旋转,使得光路调节组件可以在至少两个工作位置切换。当光路调节组件处于任一工作位置时,光路调节组件的出光孔与至少两个光学元件中一者的光接收部相对应,从而调光件的光反射面将从入光孔进入的光线反射至相对应的光学元件,最终实现光学元件采集光线并完成相应工作。这样,本技术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光学元件可以共用一个光路调节组件来实现光线采集工作。在摄像模组应用于移动终端时,可以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设置数量与光路调节组件的数量相等的进光孔,而不需要分别为每个光学元件单独开孔,从而有效减少壳体上的开孔数量,提升移动终端的美观度,也可以降低因壳体开孔数量较多导致壳体结构强度降低而使得壳体易于发生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移动终端还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内腔以及与内腔相连通的第一进光孔;摄像模组设置于内腔中并与壳体相连接,入光孔与第一进光孔相对应设置。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壳体还具有与第一进光孔相对应设置的第二进光孔,摄像模组设置于第一进光孔和第二进光孔之间,移动终端还包括连接于壳体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摄像模组转动,入光孔在第一进光孔和第二进光孔之间切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承托框架和驱动单元,承托框架可转动连接于壳体,承托框架的转动轴线与第一进光孔的轴线相垂直,摄像模组连接于承托框架,驱动单元驱动承托框架转动,光路调节组件在第一进光孔和第二进光孔之间切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壳体具有支座和设置于支座上的支承轴,支承轴的轴线与第一进光孔的轴线相垂直,承托框架可转动连接于支承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壳体具有两个以上的第一进光孔,摄像模组的数量与第一进光孔的数量相同并且一一对应设置。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其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摄像模组。摄像模组中的至少两个光学元件共用一个可旋转的光路调节组件来实现相应的摄像功能,从而在壳体上仅需要开设与摄像模组相等数量的第一进光孔即可实现相应的摄像功能,不再需要在壳体上开设与光学元件相等数量的第一进光孔,有效减少壳体上开孔的数量,有利于提升壳体的美观度和结构强度。附图说明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处于一工作位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处于另一工作位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处于一工作位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处于一工作位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处于一工作位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与壳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与壳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与壳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与壳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所示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标记说明:10、摄像模组;20、光路调节组件;21、支架;21a、容纳部;21b、入光孔;21c、出光孔;22、调光件;22a、光反射面;22b、入射光轴;22c、出射光轴;23、转轴;24、滤光片;25、定位部件;30、光学元件;31、光接收部;31a、光轴;40、第一驱动机构;41、输出轴;50、耐磨环;100、移动终端;200、壳体;201、内腔;202、第一进光孔;203、第二进光孔;204、支座;205、支承轴;206、透光孔;300、第二驱动机构;301、驱动单元;302、承托框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技术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即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光路调节组件,包括支架及设置于所述支架的调光件,所述支架具有容纳部、与所述容纳部相连通的入光孔以及出光孔,所述调光件至少部分在所述容纳部内并与所述入光孔相对应设置,所述调光件具有调节光路的光反射面;/n光学元件,沿所述入光孔的周向,至少两个所述光学元件环绕所述光路调节组件间隔设置;/n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支架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光路调节组件转动,所述出光孔在至少两个所述光学元件的光接收部之间切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路调节组件,包括支架及设置于所述支架的调光件,所述支架具有容纳部、与所述容纳部相连通的入光孔以及出光孔,所述调光件至少部分在所述容纳部内并与所述入光孔相对应设置,所述调光件具有调节光路的光反射面;
光学元件,沿所述入光孔的周向,至少两个所述光学元件环绕所述光路调节组件间隔设置;
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支架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光路调节组件转动,所述出光孔在至少两个所述光学元件的光接收部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具有输出轴,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所述输出轴与所述支架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与所述入光孔相对应的底壁,所述光路调节组件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底壁远离所述入光孔的表面,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支架绕所述转轴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耐磨环,所述耐磨环套设于所述转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调节组件还包括滤光片,所述滤光片连接于所述支架并覆盖所述出光孔;和/或,所述光路调节组件还包括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连接于所述支架并位于所述容纳部内,所述调光件定位支撑于所述定位部件,所述光反射面与所述入光孔的轴线夹角为4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飞朱华胜赵红超黄凯张克成阙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