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8342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包括第一带通滤波器,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混频器的IF端相连,所述第一混频器的LO端与第一本振信号相连,所述第一混频器的RF端依次与第二带通滤波器、第一低噪声放大器和第三带通滤波器相连,所述第三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混频器的RF端相连,所述第二混频器的LO端与第二本振信号相连,所述第二混频器的IF端依次与第一低通滤波器、第二低噪声放大器、第二低通滤波器、数控衰减器、第三低噪声放大器、第一均衡器、第四低噪声放大器、第二均衡器、第五低噪声放大器、第三低通滤波器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带内平坦度好、成本低、体积小、调试工作量小、功耗低、故障率低、安全可靠。

0.5-18ghz broadband up conversion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
本技术涉及信息通信
,特别涉及一种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
技术介绍
现有的宽带上变频模块,一般采用二次或者三次的变频方案。现有的频率源频段在20GHz以内,这样会带来频率源部分和输出射频部分大部分频段都在带内的弊端。现有的实现方法往往采用复杂的开关滤波器组来滤除混频的交调杂散及本振泄露,这样由于采用大量的滤波器,会带来了带内平坦度差、成本高、体积大、调试工作量大、功耗高等缺点,这在小体积的系统中的应用很受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0.5~18GHz宽度上变频模块。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包括第一带通滤波器,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混频器的IF端相连,所述第一混频器的LO端与第一本振信号相连,所述第一混频器的RF端与第二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依次与第一低噪声放大器和第三带通滤波器相连,所述第三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混频器的RF端相连,所述第二混频器的LO端与第二本振信号相连,所述第二混频器的IF端与第一低通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依次与第二低噪声放大器、第二低通滤波器、数控衰减器、第三低噪声放大器、第一均衡器、第四低噪声放大器、第二均衡器、第五低噪声放大器、第三低通滤波器相连。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的输入信号为800~1200MHz,所述第一本振信号为22.8GHz,所述第二本振信号为22.3~39.8GHz。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带通滤波器与所述第三带通滤波器采用相同型号的带通滤波器。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带通滤波器与所述第三带通滤波器采用BMBP21R8/0R4-7D3型号的带通滤波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混频器采用MM1-0626SSM型号的混频器,所述第二混频器采用MM1-1850HCH-2型号的混频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低通滤波器、第二低通滤波器、第三低通滤波器采用相同型号的低通滤波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低通滤波器、第二低通滤波器、第三低通滤波器采用GaLP-18型号的低通滤波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均衡器和第二均衡器采用相同型号的均衡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均衡器和第二均衡器采用HGC131-6型号的均衡器。作为优选,所述数控衰减器采用HG165S-5型号的数控衰减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本技术体积小;功耗低,现有技术的宽带上变频模块功耗约在8W以上,本技术的功耗在4.5W左右;输出杂散抑制高,现有技术杂散抑制约为50dBc左右,本技术的杂散抑制大于60dBc;瞬时带内波动小,现有技术中3次变频方案,其瞬时带内波动在4~5dB,本技术的瞬时带内波动小于3dB。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的原理框图;图2为本技术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原理框图。图中标号:1-第一带通滤波器、2-第一混频器、3-第二带通滤波器、4-第一低噪声放大器、5-第三带通滤波器、6-第二混频器、7-第一低通滤波器、8-第二低噪声放大器、9-第二低通滤波器、10-数控衰减器、11-第三低噪声放大器、12-第一均衡器、13-第四低噪声放大器、14-第二均衡器、15-第五低噪声放大器、16-第三低通滤波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使用的术语中“上”、“下”、“左”、“右”等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等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2所示,一种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包括第一带通滤波器1,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器1的输出端与第一混频器2的IF端相连,所述第一混频器2的LO端与第一本振信号相连,所述第一混频器2的RF端与第二带通滤波器3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带通滤波器3的输出端依次与第一低噪声放大器4和第三带通滤波器5相连,所述第三带通滤波器5的输出端与第二混频器6的RF端相连,所述第二混频器6的LO端与第二本振信号相连,所述第二混频器6的IF端与第一低通滤波器7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低通滤波器7的输出端依次与第二低噪声放大器8、第二低通滤波器9、数控衰减器10、第三低噪声放大器11、第一均衡器12、第四低噪声放大器13、第二均衡器14、第五低噪声放大器15、第三低通滤波器16相连。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器1的输入端的输入信号为800~1200MHz,所述第一本振信号为22.8GHz,所述第二本振信号为22.3~39.8GHz。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器1采用ZBF-756型号的带通滤波器,所述第二带通滤波器3与所述第三带通滤波器5采用BMBP21R8/0R4-7D3型号的带通滤波器。所述第一混频器2采用MM1-0626SSM型号的混频器,所述第二混频器6采用MM1-1850HCH-2型号的混频器。所述第一低噪声放大器4采用HGC117型号的放大器,所述第二低噪声放大器8和所述第三低噪声放大器11采用ILA-0020-2.0A型号的放大器,所述第四低噪声放大器13采用IPA-0020-21型号的放大器,所述第五低噪声放大器15采用IPA-0020-23型号的放大器。所述第一低通滤波器7、第二低通滤波器9、第三低通滤波器16采用GaLP-18型号的低通滤波器。所述数控衰减器10采用HG165S-5型号的数控衰减器。所述第一均衡器12和第二均衡器14采用HGC131-6型号的均衡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BMBP21R8/0R4-7D3型号的带通滤波器具有通带插损小(<3dB),带内平坦度极好(400MHz带内波动<0.5dB),体积小(6mm×2.6mm×0.7mm)等特点。所述MM1-0626SSM型号的混频器具有三阶交调指标好,LO端口和RF端口隔离度高的特点。所述MM1-1850HCH-2型号的混频器具有工作频率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带通滤波器,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混频器的IF端相连,所述第一混频器的LO端与第一本振信号相连,所述第一混频器的RF端与第二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依次与第一低噪声放大器和第三带通滤波器相连,所述第三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混频器的RF端相连,所述第二混频器的LO端与第二本振信号相连,所述第二混频器的IF端与第一低通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依次与第二低噪声放大器、第二低通滤波器、数控衰减器、第三低噪声放大器、第一均衡器、第四低噪声放大器、第二均衡器、第五低噪声放大器、第三低通滤波器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带通滤波器,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混频器的IF端相连,所述第一混频器的LO端与第一本振信号相连,所述第一混频器的RF端与第二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依次与第一低噪声放大器和第三带通滤波器相连,所述第三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混频器的RF端相连,所述第二混频器的LO端与第二本振信号相连,所述第二混频器的IF端与第一低通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端依次与第二低噪声放大器、第二低通滤波器、数控衰减器、第三低噪声放大器、第一均衡器、第四低噪声放大器、第二均衡器、第五低噪声放大器、第三低通滤波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的输入信号为800~1200MHz,所述第一本振信号为22.8GHz,所述第二本振信号为22.3~39.8GHz。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通滤波器与所述第三带通滤波器采用相同型号的带通滤波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0.5~18GHz宽带上变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德龙刘勇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好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