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822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2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包括电源、驱动模块、开关元件、电感以及负载;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负载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驱动输出端与所述开关元件的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感一端连接,所述电感另一端与所述负载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与所述开关元件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元器件少,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

A buck switch type buck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
本技术涉及开关电源
,特别涉及一种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
技术介绍
开关电路作为电子电路中的一种重要电路,起到控制调整稳定输出端电压的作用,往往都采用大量的元器件进行组装连接。现有的BUCK开关降压电路,基本上都是由PWM芯片以及MOS管组成;即电源的负极与负载负极连接,电源的正极串联MOS管、电感等元器件后与负载正极连接,且电源负极还连接PWM芯片,PWM芯片再通过隔离变压器、驱动电路驱动MOS管。但这种连接方式需要的元器件很多、电路复杂、成本高、效率低不利于产品的品质管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BUCK开关降压电路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包括电源、驱动模块、开关元件、电感以及负载;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负载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驱动输出端与所述开关元件的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感一端连接,所述电感另一端与所述负载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与所述开关元件的电压输入端连接。优选的,所述开关元件为场效应管。优选的,所述驱动模块包括PWM芯片U1:所述电源的输入正极分别与负载输出正极和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U1的电压输入端连接;U1的接地端分别与第一电容的一端和电源输入负极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入正极连接;PWM芯片U1的驱动输出端分别与第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并联后分别与场效应管的栅极和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PWM芯片U1的电流检测端与第五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U1的控制端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电源输入负极分别与第六电阻的一端和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并联后与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负载的负极连接。优选的,所述驱动模块还包括电压反馈电路:所述负载输出正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容的一端和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第四电容的另一端并联后与U1的电压反馈端口连接;U1的电压反馈端口还分别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一电阻的一端、光电耦合器的发射极连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光电耦合器的集电极并联后与U1的电流补偿端口连接。优选的,所述驱动模块还包括电流保护电路:U1的芯片频率设置端口分别与第六电容的一端和第七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七电容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入负极连接;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八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九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九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负载的正负级和电源的正负极进行交替连接,用光电耦合器来根据输出端负载的电压、电流变化调节开关管的占空比,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降低了复杂性;并且由驱动模块(即PWM芯片)直接控制MOS管,降低了电路中元器件的数量,即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新型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结构图。图2为根据本发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新型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新型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结构图,包括电源、驱动模块、开关元件、电感、负载;电源的正极与负载的正极连接,且电源的正极与驱动模块的电压输入端连接,驱动模块的输出端与开关元件的驱动输入端连接,开关元件的输出端与电感一端连接,电感另一端与负载的负极连接,电源的负极与开关元件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本实施例中,电源输入直流电压到驱动模块,驱动模块直接开关元件,且开关元件可采用场效应管、晶体三极管。图2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新型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驱动模块包括PWM芯片U1,用于控制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可根据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变化,调节场效应管的占空比:电源输入正极(Vin+)分别与负载输出正极(Vout+)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U1的电压输入端(VDD端口)连接;U1的接地端(GND端口)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和电源输入负极(Vin-)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入正极(Vin+)连接;U1的输出端(out端口)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并联后分别与场效应管的栅极和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U1的电流检测端(Isens端口)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U1的控制端(Verf端口)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电源输入负极(Vin-)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和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和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并联后与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的漏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并联后与负载输出正极连接;场效应管的漏极还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负载输出负极(Vou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驱动模块、开关元件、电感以及负载;/n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负载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驱动输出端与所述开关元件的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感一端连接,所述电感另一端与所述负载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与所述开关元件的电压输入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驱动模块、开关元件、电感以及负载;
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负载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驱动输出端与所述开关元件的驱动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感一端连接,所述电感另一端与所述负载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与所述开关元件的电压输入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场效应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UCK开关型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PWM芯片U1:
所述电源的输入正极分别与负载输出正极和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U1的电压输入端连接;U1的接地端分别与第一电容的一端和电源输入负极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入正极连接;
PWM芯片U1的驱动输出端分别与第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并联后分别与场效应管的栅极和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
PWM芯片U1的电流检测端与第五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U1的控制端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纯侯春明
申请(专利权)人:神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