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充电装置领域,涉及一种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包括:储能电池、电路板、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主体,其特征在于,电路板将储能电池分别与第一接口、第二接口连接,储能电池和电路板设置在主体内,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并排设置于主体任一侧面上,且两个端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数据线A插口外套厚度与B插口外套厚度的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置数据接口的位置,简单、有效避免了移动充电装置电路短路,提高了移动充电装置的安全性。
A mobile charging device against short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属于充电装置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的普及,人们对移动充电装置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目前,市面上的各种充电装置层出不穷,但上述装置普遍关注移动充电装置的容量,体积,重量和外观等因素,对于移动充电装置的安全性并没有给予足够关注。例如,许多充电装置厂商并没有考虑充电装置实际使用中存在误插数据线,导致移动充电装置短路的风险。而移动充电装置短路不仅会损坏数据线,还有可能使整个移动充电装置装置过热损坏,严重时甚至会使移动充电装置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因此,提高移动充电装置安全性,尤其是防止移动充电装置短路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通过合理设置数据接口的位置,简单、有效避免了移动充电装置电路短路,提高了移动充电装置的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包括:第一接口,用于插接数据线的A端口;第二接口,用于插接数据线的B端口;主体,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主体同一面上;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数据线A插口外套厚度与B插口外套厚度的和,以使A端口插入第一接口的同时,B端口不能插入第二插口。进一步,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并排设置。进一步,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上下并排设置时,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间的距离小于A插口下表面到A插口外套下表面的距离与B插口上表面到B插口外套上表面的距离之和。进一步,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左右并排设置时,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间的距离小于A插口右表面到A插口外套右表面的距离与B插口左表面到B插口外套左表面的距离之和。进一步,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间的距离小于一预设值,从而使数据线的所述A插口外套部分或全部覆盖第二接口。进一步,所述主体上设有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用于照明;所述第二光源用于指示所述移动充电装置的电量。进一步,所述第一光源还包括灯座,所述灯座呈L型,其水平段用于支撑、保护所述第一光源,其竖直段用于设置第二光源。进一步,所述第二光源为导光柱,所述导光柱为至少两个,每个导光柱显示不同颜色。进一步,还包括用于对所述移动充电装置功能模块进行选择的功能键。进一步,所述灯座与所述主体插接,且所述灯座的所述竖直段覆盖所述功能键。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合理设置数据接口的位置,简单、有效避免了移动充电装置电路短路,提高了移动充电装置的安全性。2、将移动充电装置和照明装置结合,功能更丰富,提高了装置的用户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数据线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功能键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接口;2-第二接口;3-主体;4-A端口;41-A插口;42-A插口外套;5-B端口;51-B插口;52-B插口外套;6-第一光源;7-灯座;8-第二光源;9-功能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绘。然而应当理解,附图的提供仅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它们不应该理解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仅是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第一接口1,第二接口2和主体3,图2提供了与本移动充电装置连接的数据线,该数据线只是与充电装置连接,不属于充电装置的一部分。该数据线有两个端口:A端口4,B端口5,A端口4由A插口41和A插口外套42组成,B端口5由B插口51和B插口外套52组成。第一接口1,用于插接数据线的A端口4;第二接口2,用于插接数据线的B端口5;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并排设置于主体3同一面上;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之间的距离小于数据线A插口外套42厚度与B插口外套52厚度的和,以使A端口4插入第一接口1的同时,B端口5不能插入第二插口。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的位置,有效避免了移动充电装置电路短路,提高了移动充电装置的安全性,该方案设计简单,不用改变现有充电装置的基本结构,可操作性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移动充电装置还包括储能电池以及连接储能电池和第一、第二端口的电路板,但由于移动充电装置的充电结构并不是本实施例的主要创新点,故此处不再详细介绍储能电池和电路板的结构。应当认为现有技术中任何常规的移动充电装置的电池、电路板结构都可以用于本实施例。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可以与水平面平行设置、垂直设置,也可以成一定角度设置,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可以平行设置、垂直设置以及成一定角度设置(如“八”字形)。当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垂直或成一定角度设置时,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的距离是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最接近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即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最接近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应当小于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之间的距离小于数据线A插口外套42厚度与B插口外套52厚度的和。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并排设置,这里的并排包括上下并排、左右并排两种情况。将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设置成并排的主要是为了方便数据线端口的插接。当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上下并排设置时,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之间的距离小于A插口41下表面到A插口外套42下表面的距离与B插口51上表面到B插口外套52上表面的距离之和。当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左右并排设置时,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之间的距离小于A插口41右表面到A插口外套42右表面的距离与B插口51左表面到B插口外套52左表面的距离之和。当然,A插口41下表面、A插口外套42下表面等概念是和A端口4的放置方式相关的,即A端口4与水平面平行、垂直放置时,A插口41下表面不是同一个表面,故此处将A插口41下表面定义为无论A端口4如何放置,A插口41朝下的那个表面即为下表面。其他带有方位词的表面定义,以此类推,也应作类似的理解。此外,为了进一步防止移动装置短路,可以使第一接口1和第二接口2之间的距离小于一预设值,从而使A插口外套42部分或全部覆盖第二接口2,以防止B端口5插入第二插口。为了兼顾充电装置的实用性和美观性,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本实施例还将移动充电装置的功能进行了扩展。现结合图1和图3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移动充电装置的主体3上设有第一光源6和第二光源8,第一光源6为LED灯,用于照明;第二光源8用于指示移动充电装置的电量。通过这样设置,移动充电装置兼具了手电筒、探照灯的功能,使用更加方便。其中,第一光源6还包括灯座7,灯座7呈L型,即具有较长的竖直段和较短的水平段,竖直段和水平段相互垂直。灯座7的水平段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接口,用于插接数据线的A端口;/n第二接口,用于插接数据线的B端口;/n主体,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主体同一面上;/n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数据线A插口外套厚度与B插口外套厚度的和,以使A端口插入第一接口的同时,B端口不能插入第二插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口,用于插接数据线的A端口;
第二接口,用于插接数据线的B端口;
主体,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主体同一面上;
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数据线A插口外套厚度与B插口外套厚度的和,以使A端口插入第一接口的同时,B端口不能插入第二插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并排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上下并排设置时,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间的距离小于A插口下表面到A插口外套下表面的距离与B插口上表面到B插口外套上表面的距离之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短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左右并排设置时,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间的距离小于A插口右表面到A插口外套右表面的距离与B插口左表面到B插口外套左表面的距离之和。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卞爱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智汇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