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光伏变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756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上光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箱体、油浸式变压器、集油装置及排水装置。变电站箱体包括顶板、与顶板相对设置的顶板及连接顶板与底板的侧板。底板、顶板及侧板围设形成收容腔。油浸式变压器及集油装置均收容并安装于收容腔内。集油装置位于油浸式变压器与底板之间。集油装置朝向油浸式变压器的一端设置有集油槽。排水装置设置于变电站箱体的外部。排水装置包括壳体、油水分离器及油污吸附件。壳体具有相对分隔设置且通过安装孔连通的去油腔及集水腔。油水分离器安装于安装孔内。壳体的侧壁开设有与集水腔连通的排水口。油污吸附件收容于去油腔内。去油腔与集油槽连通。故集油装置及排水装置的设置,使水上光伏变电站较为环保。

Water photovoltaic sub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上光伏变电站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水上光伏发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上光伏变电站。
技术介绍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发电模式,一般被应用在光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通常包括山地光伏、采煤塌陷区光伏、池塘上光伏(渔光互补)、水上光伏、农田上光伏(农光互补)及其他陆地上光伏等。国内的水上光伏采用的升压箱变通常是美变(组合式变压器)和小容量的欧变(预装式变电站),其中变压器使用最为普遍的是油浸式变压器。但是,由于油浸式变压器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漏油等情况,而水上光伏中浸油式变压器渗漏的油液也有很大可能会掉落到水中,从而造成水污染,特别是鱼塘、饮用水库等的污染。故传统的水上光伏的环保性能并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大容量水上光伏变压器的污染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较为环保的水上光伏变电站。一种水上光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箱体,包括顶板、与所述顶板相对设置的底板及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的侧板,所述底板、所述顶板及所述侧板围设形成收容腔;油浸式变压器,收容并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集油装置,收容并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集油装置位于所述油浸式变压器与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集油装置朝向所述油浸式变压器的一端设置有集油槽;及设置于所述变电站箱体外部的排水装置,包括壳体、油水分离器及油污吸附件,所述壳体具有相对分隔设置且通过安装孔连通的去油腔及集水腔,所述油水分离器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集水腔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油污吸附件收容于所述去油腔内,且所述去油腔与所述集油槽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腔内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以将所述收容腔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所述水上光伏变电站还包括高压柜及低压柜,所述低压柜、所述油浸式变压器及所述高压柜分别收容并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及所述第三腔室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变电站箱体还包括透气板,所述透气板安装于所述开口的边缘,并覆盖至少部分所述开口,且所述透气板开设有多个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透气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两个相对的区域分别开设有两个所述开口,且每个所述开设的边缘均安装有所述透气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气板覆盖部分所述开口,且所述透气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油浸式变压器安装于所述收容腔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电站箱体还包括挡雨结构,所述挡雨结构安装于所述开口靠近所述顶板的边缘,并突出于所述透气板背向所述收容腔的外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气孔位于所述透气板外表面的开口朝向所述底板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油槽的内壁开设有与所述去油腔连通的出油孔,所述底板开设有与所述出油孔连通的导油孔,所述水上光伏变电站还包括穿设于所述导油孔内的导油管,所述导油管的一端穿设并安装于所述出油孔内,另一端伸入所述去油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油装置及所述排水装置沿所述顶板指向所述底板的方向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为混凝土结构。上述水上光伏变电站,集油装置可以将油浸式变压器渗漏的绝缘油及外界进入到变电站箱体内的水收集到集油槽内,以形成油水混合物;然后集油槽内的油水混合物可流至去油腔内,并经去油腔内的油污吸附件对油水混合物进行初次去油,以将油水混合物中的部分绝缘油吸附到油污吸附件上;经初次去油的油水混合物流至油水分离器中,以对初次去油后的油水混合物进行二次去油,从而得到符合排放标准的水;这些符合排放标准的水可流至集水腔内,并经排水口排出。由此,上述集油装置及排水装置,对渗漏至变电站箱体内的油水混合物进行收集、初次去油、二次去油等处理步骤后,得到符合排放标准的水及少量吸附于油污吸附件上的油污,即使这些符合排放标准的水直接排放至水上光伏变电站周围的环境,也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故水上光伏变电站较为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水上光伏变电站的正视图;图2为图1所示水上光伏变电站的俯视图;图3为图1所示水上光伏变电站中变电站箱体的正视图;图4为图3所示变电站箱体的俯视图;图5为图3所示变电站箱体的侧视图;图6为图1所示水上光伏变电站中集油装置的俯视图;图7为图1所示水上光伏变电站中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3所示变电站箱体中透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4所示变电站箱体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的水上光伏变电站10包括变电站箱体100、油浸式变压器200及集油装置300及排水装置400。其中,水上光伏变电站10可建在鱼塘上、饮用水库上或湖泊等地。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变电站箱体100包括顶板110、与顶板110相对设置的底板120及连接顶板110与底板120的侧板130。顶板110、底板120及侧板130围设形成收容腔140。变电站箱体100呈中空结构,主要起支撑及连接作用。变电站箱体100的设置,可使水上光伏变电站10形成预装式结构。水上光伏变电站10位于水平面时,顶板110位于变电站箱体100的顶部,底板120位于变电站箱体100的底部。油浸式变压器200收容并安装于收容腔140内。油浸式变压器200中具有大量的绝缘油,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绝缘油渗漏的情况。而绝缘油渗漏后很难清理,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大。水上光伏变电站10还包括低压柜500及高压柜600。低压柜500及高压柜600均收容并安装于收容腔140内。请一并参阅图6,集油装置300收容并安装于收容腔140内。集油装置300位于油浸式变压器200与底板120之间。集油装置300朝向油浸式变压器200的一端设置有集油槽310。集油槽310用于收集油浸式变压器200渗漏的绝缘油及进入变电站箱体100内的水形成的油水混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上光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n变电站箱体,包括顶板、与所述顶板相对设置的底板及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的侧板,所述底板、所述顶板及所述侧板围设形成收容腔;/n油浸式变压器,收容并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n集油装置,收容并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集油装置位于所述油浸式变压器与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集油装置朝向所述油浸式变压器的一端设置有集油槽;及/n设置于所述变电站箱体外部的排水装置,包括壳体、油水分离器及油污吸附件,所述壳体具有相对分隔设置且通过安装孔连通的去油腔及集水腔,所述油水分离器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集水腔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油污吸附件收容于所述去油腔内,且所述去油腔与所述集油槽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上光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电站箱体,包括顶板、与所述顶板相对设置的底板及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的侧板,所述底板、所述顶板及所述侧板围设形成收容腔;
油浸式变压器,收容并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
集油装置,收容并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集油装置位于所述油浸式变压器与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集油装置朝向所述油浸式变压器的一端设置有集油槽;及
设置于所述变电站箱体外部的排水装置,包括壳体、油水分离器及油污吸附件,所述壳体具有相对分隔设置且通过安装孔连通的去油腔及集水腔,所述油水分离器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集水腔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油污吸附件收容于所述去油腔内,且所述去油腔与所述集油槽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光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内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以将所述收容腔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所述水上光伏变电站还包括高压柜及低压柜,所述低压柜、所述油浸式变压器及所述高压柜分别收容并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及所述第三腔室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光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变电站箱体还包括透气板,所述透气板安装于所述开口的边缘,并覆盖至少部分所述开口,且所述透气板开设有多个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透气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孙子元易梅生江代君吴华林陈浩境叶志江
申请(专利权)人:特变电工湖南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