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4217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形成外壳的壳体;壳体包括:第一板体,设置有新风口和排风口;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相对设置,设置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新风风路和排风风路;换气组件,设置在壳体内,用于使新风风路与排风风路中的空气形成气流;热交换部,位于新风风路和排风风路中,新风风路中的气流和排风风路中的气流经过热交换部进行热量交换;热交换部包括: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沿垂直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方向并排设置;新风风路中的气流并行经过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排风风路中的气流并行经过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

An air exchang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技术介绍
换气装置内部设置有热交换部,用于从室外导入的空气和从室内排出的空气之间进行热回收。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换气装置1,换气装置1包括:新风口2、送风口3、回风口4、排风口5、换气组件6和热交换部7。换气装置1通常设置一个热交换部7,且将该热交换部7一般设置在热交换室8的中间,热交换部的两侧会留有空余空间9。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增大热交换部7的厚度、或增加热交换部7的个数的方式提高换气装置1的热交换效率。增加热交换部7的个数的方式例如是串联配置多个热交换部7,室外送风与室内排风依次经过串联的多个热交换部7进行热交换。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换气装置1一般安装在天花板里侧空间,所以换气装置1的尺寸受天花板里侧空间大小的限制。如果增大热交换部7的厚度,即增大热交换部7在垂直于天花板方向的长度,会导致换气装置1的厚度增大。厚度增大的换气装置1无法就容纳于上述天花板里侧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通过增大热交换部7厚度的方式提高换气装置1的热交换效率。热交换部7对换气装置的风路具有一定的阻力,串联配置的多个热交换部7会增大对风路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可以提高换气装置1的热交换效率,但是会出现换气装置1的压损增大、风量下降的情况,从而导致换气装置1的性能下降。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无法提高换气装置1的热交换效率、或者虽然可以提高换气装置1的热交换效率,但导致换气装置1的性能下降的课题。为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目的是提高换气装置的热交换效率的同时,降低换气装置的压损,保持风量不降低,从而抑制换气装置的性能下降。(二)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形成外壳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板体,设置有新风口和排风口;所述新风口是从第二环境向所述壳体内部导入空气的开口;所述排风口是从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第二环境排出空气的开口;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设置,设置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所述送风口是从所述壳体内部向第一环境排出空气的开口;所述回风口是从所述第一环境向所述壳体内部导入空气的开口;新风风路,用于将第二环境的空气通过所述壳体导入第一环境;排风风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环境的空气通过所述壳体导入所述第二环境;换气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使所述新风风路与所述排风风路中的空气形成气流;热交换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新风风路和所述排风风路中,所述新风风路中的气流和所述排风风路中的气流经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量交换;所述热交换部包括: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并排设置;所述新风风路中的气流并行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所述排风风路中的气流并行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竖直隔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垂直于所述顶板和底板,平行于所述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将所述壳体内分为热交换室和换气室;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室中。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靠近所述新风口,包括:第一进风面、第一出风面、第二进风面、第二出风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平行于所述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靠近所述第四板体的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竖直隔板相贴合;所述第一进风面与第二进风面相交形成第一相交线,所述第一出风面与第二出风面相交形成第二相交线;所述第二热交换部靠近所述回风口,包括:第三进风面、第三出风面、第四进风面、第四出风面、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平行于所述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靠近所述第四板体的所述第四端面与所述竖直隔板相贴合,所述第三进风面与第四进风面相交形成第五相交线,所述第三出风面与第四出风面相交形成第六相交线;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所述第一相交线相接触。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新风侧导风板、回风侧导风板、倾斜导风板和水平隔板;所述新风侧导风板和倾斜导风板用于将所述新风风路中的空气由所述新风口引导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所述回风侧导风板和倾斜导风板用于将所述排风风路中的空气由所述回风口引导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水平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将所述新风风路中的空气由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引导至所述送风口、将所述排风风路中的空气由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引导至所述排风口。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新风侧导风板包括:新风侧斜板,其一侧端连接所述竖直隔板;新风侧直板,与所述第三板体相距预定距离,并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靠近所述第三板体的第一端面相贴合,其一侧端连接所述新风侧斜板的另一侧端;所述回风侧导风板包括:回风侧斜板,其一侧端连接所述竖直隔板;回风侧直板,与所述第三板体相距预定距离,并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靠近所述第三板体的第三端面相贴合,其一侧端连接所述回风侧斜板的另一侧端,其另一侧端与所述新风侧直板的另一侧端连接;所述倾斜导风板由所述新风侧直板的与所述第二进风面平齐的侧边、所述回风侧直板的与所述第三进风面平齐的侧边共同向所述第三板体延伸,并与所述第三板体连接。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水平隔板包括:新风侧水平隔板,其第一侧端连接所述第二相交线,与所述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连接所述新风侧斜板,其第三侧端连接所述新风侧直板;回风侧水平隔板,其第一侧端连接所述第六相交线,与所述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连接所述回风侧斜板,其第三侧端连接所述回风侧直板;水平分隔板,其三个侧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四板体连接,其第四个侧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第四端面、所述新风侧水平隔板的第四侧端和所述回风侧水平隔板的第四侧端连接。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路包括:新风侧第一风道,由所述第一板体、竖直隔板、新风侧斜板、第三板体、顶板与底板围成;新风侧第二风道,与所述新风侧第一风道连通,由新风侧直板、第三板体、倾斜导风板、顶板和底板围成;新风进风腔,与所述新风侧第二风道连通,由所述第一进风面、第三进风面与底板围成;第一新风出风腔,由所述新风侧斜板、新风侧直板、新风侧水平隔板、第一出风面和顶板围成;第二新风出风腔,由所述回风侧斜板、回风侧直板、回风侧水平隔板、第三出风面和顶板围成;送风风室,由所述水平分隔板与竖直隔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气装置,包括:/n形成外壳的壳体;/n所述壳体包括:/n第一板体,设置有新风口和排风口;所述新风口是从第二环境向所述壳体内部导入空气的开口;所述排风口是从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第二环境排出空气的开口;/n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设置,设置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所述送风口是从所述壳体内部向第一环境排出空气的开口;所述回风口是从所述第一环境向所述壳体内部导入空气的开口;/n新风风路,用于将所述第二环境的空气通过所述壳体导入所述第一环境;/n排风风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环境的空气通过所述壳体导入所述第二环境;/n换气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使所述新风风路与所述排风风路中的空气形成气流;/n热交换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新风风路和所述排风风路中,所述新风风路中的气流和所述排风风路中的气流经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量交换;/n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部包括:/n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n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并排设置;/n所述新风风路中的气流并行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n所述排风风路中的气流并行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气装置,包括:
形成外壳的壳体;
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板体,设置有新风口和排风口;所述新风口是从第二环境向所述壳体内部导入空气的开口;所述排风口是从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第二环境排出空气的开口;
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设置,设置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所述送风口是从所述壳体内部向第一环境排出空气的开口;所述回风口是从所述第一环境向所述壳体内部导入空气的开口;
新风风路,用于将所述第二环境的空气通过所述壳体导入所述第一环境;
排风风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环境的空气通过所述壳体导入所述第二环境;
换气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使所述新风风路与所述排风风路中的空气形成气流;
热交换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新风风路和所述排风风路中,所述新风风路中的气流和所述排风风路中的气流经过所述热交换部进行热量交换;
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部包括:
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并排设置;
所述新风风路中的气流并行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
所述排风风路中的气流并行经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
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
竖直隔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垂直于所述顶板和底板,平行于所述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将所述壳体内分为热交换室和换气室;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室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靠近所述新风口,包括:第一进风面、第一出风面、第二进风面、第二出风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平行于所述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靠近所述第四板体的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竖直隔板相贴合;所述第一进风面与第二进风面相交形成第一相交线,所述第一出风面与第二出风面相交形成第二相交线;
所述第二热交换部靠近所述回风口,包括:第三进风面、第三出风面、第四进风面、第四出风面、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平行于所述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靠近所述第四板体的所述第四端面与所述竖直隔板相贴合,所述第三进风面与第四进风面相交形成第五相交线,所述第三出风面与第四出风面相交形成第六相交线;
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所述第一相交线相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新风侧导风板、回风侧导风板、倾斜导风板和水平隔板;
所述新风侧导风板和倾斜导风板用于将所述新风风路中的空气由所述新风口引导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
所述回风侧导风板和倾斜导风板用于将所述排风风路中的空气由所述回风口引导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
水平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将所述新风风路中的空气由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引导至所述送风口、将所述排风风路中的空气由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青韩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