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机构、送风机构、处理机构,送风机构铰接在处理机构上;送风机构能够进行上下摆动,当送风机构向上摆动时,送风机构与处理机构相互分离;当送风机构向下摆动时,送风机构与处理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功能形态转换。普通空气对流功能和空气优化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摆动送风机构使得本装置能够在普通空气对流形态‑空气处理形态之间互相转换,优化用户的体验,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Air treatment device with shape transform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电器领域,特别涉及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消费者夏天用风扇纳凉、冬天电炉取暖、常年室内空气净化,所用的电器设备品种较多,这些电器又不能常年通用、需要一定的储存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机构、送风机构、处理机构,送风机构铰接在处理机构上;送风机构能够进行上下摆动,当送风机构向上摆动时,送风机构与处理机构相互分离;当送风机构向下摆动时,送风机构与处理机构连接。本技术能够实现功能形态转换。普通空气对流功能:将铰接在处理机构的上送风机构向上翻动,使得送风机构与处理机构相互分离,送风机构单独启动,使空气形成对流;空气净化功能:将铰接在第二壳体的上送风机构向上翻动,使得送风机构与处理机构风道连接,外界空气在送风机构的作用下,由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后输出,使空气得到优化处理。本技术通过摆动送风机构使得本装置能够在普通空气对流形态-空气处理形态之间互相转换,优化用户的体验,适合广泛推广应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送风机构上设有第一限位槽和铰接孔;处理机构上设有第一限位块和铰接轴;铰接孔与铰接轴配合,第一限位槽与第一限位块配合。由此,送风机构通过铰接孔与铰接轴配合从而可摆动地安装在处理机构上,并通过第一限位槽与第一限位块配合进行摆动限位,保证送风机构能够稳定摆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送风机构上设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位于第一限位槽的两侧;处理机构上设有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位于第一限位块的两侧;第二限位槽与第二限位块配合。由此,送风机构与处理机构的摆动幅度还通过第二限位槽与第二限位块进行限位,在保证送风机构能够稳定摆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理机构上设有扣板,送风机构上设有卡槽,扣板和卡槽可分离配合。由此,扣板和卡槽可分离配合,保证送风机构与处理机构连接时的稳固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送风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引流扇,第一引流扇设于第一壳体内。由此,第一送风机构通过第一引流扇进行引流第一出风栅为送风机构与处理机构的风道的中间结构,通过第一出风栅能够保证送风机构与处理机构在空气处理形态下形成稳定的循环风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理机构包括第二壳体、净化组件,第二壳体的其中一侧面设有第一进风栅,净化组件可拆卸地设于第一进风栅的内侧。由此,净化组件为若干过滤网做成,能够对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进行吸附,如细菌、尘埃甚至是有毒气体等。保证空气的洁净度,保卫用户的呼吸健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理机构还包括热风组件,热风组件包括第二引流扇、加热元件,第二壳体的其中两个侧面分别设有第二进风栅、第二出风栅;第二引流扇的输入端通过加热元件与第二进风栅风道连接,第二引流扇的输出端与第二出风栅风道连接。由此,热风组件能够为处理机构提供暖风功能。热风组件中:第二引流扇对空气进行增压引流,空气从第二进风栅进入加热元件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从第二出风栅输出,从而形成温和舒适的暖气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雾化组件,雾化组件设于第二壳体内,第二出风栅的一方设有出雾口;雾化组件包括雾化器、水箱、第三导流扇以及输雾管,水箱可拆卸地设于第二壳体内下方,雾化器设于水箱上,水箱与第二壳体形成雾化腔,第三导流扇设于雾化腔内,雾化腔通过输雾管与出雾口连接。由此,雾化组件能够能够为处理机构提供环境加湿功能,可以配合多种功能进行组合使用。雾化组件中:雾化器将水箱内的液体雾化,形成水雾通过输雾管从出雾口处输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装置具有多种功能,功能之间能够进行单独切换或多种组合。春夏秋冬四季均适用的多功能空气处理装置。夏天吹出强劲凉风、冬天吹出柔和暖式气流、秋季吹出湿润气流,而且根据提天气情况开启空气净化功能。本装置全年适用,不需购买更多专用电器,不占用储存空间,适合广泛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爆炸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送风机构、11-第一壳体、111-第一限位槽、112-铰接孔、113-第二限位块、114-卡槽、115-凹槽、12-第一引流扇、2-处理机构、21-第二壳体、211-第一限位块、212-铰接轴、213-第二限位槽、214-第一出风栅、215-第一进风栅、216-第二进风栅、217-第二出风栅、218-出雾口、219-扣板、22-净化组件、23-热风组件、231-第二引流扇、232-加热元件、24-雾化组件、241-雾化器、242-水箱、243-第三导流扇、3-控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6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机构2、送风机构1、处理机构2,送风机构1铰接在处理机构2上;送风机构1能够进行上下摆动,送风机构1的摆动角度为九十度。当送风机构1向上摆动时,送风机构1与处理机构2相互分离;当送风机构1向下摆动时,送风机构1与处理机构2连接。本技术能够实现功能形态转换。普通空气对流功能:将铰接在处理机构2的上送风机构1向上翻动,使得送风机构1与处理机构2相互分离,送风机构1单独启动,使空气形成对流;空气净化功能:将铰接在第二壳体21的上送风机构1向上翻动,使得送风机构1与处理机构2风道连接,外界空气在送风机构1的作用下,由处理机构2进行处理后输出,使空气得到优化处理。本技术通过摆动送风机构1使得本装置能够在普通空气对流形态-空气处理形态之间互相转换,优化用户的体验,适合广泛推广应用。结合图2和6,送风机构1上设有第一限位槽111和铰接孔112;处理机构2上设有第一限位块211和铰接轴212;铰接孔112与铰接轴212配合,第一限位槽111与第一限位块211配合。送风机构1通过铰接孔112与铰接轴212配合从而可摆动地安装在处理机构2上,并通过第一限位槽111与第一限位块211配合进行摆动限位,保证送风机构1能够稳定摆动。结合图2和6,送风机构1上设有第二限位块113,第二限位块113位于第一限位槽111的两侧;处理机构2上设有第二限位槽213,第二限位槽213位于第一限位块211的两侧;第二限位槽213与第二限位块113配合。送风机构1与处理机构2的摆动幅度还通过第二限位槽213与第二限位块113进行限位,在保证送风机构1能够稳定摆动。结合图2和6,处理机构2上设有扣板219,送风机构1上设有卡槽114,扣板219和卡槽114可分离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机构(2)、送风机构(1),所述送风机构(1)铰接在处理机构(2)上;/n所述送风机构(1)能够进行上下摆动,当所述送风机构(1)向上摆动时,所述送风机构(1)与处理机构(2)相互分离;当所述送风机构(1)向下摆动时,所述送风机构(1)与处理机构(2)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机构(2)、送风机构(1),所述送风机构(1)铰接在处理机构(2)上;
所述送风机构(1)能够进行上下摆动,当所述送风机构(1)向上摆动时,所述送风机构(1)与处理机构(2)相互分离;当所述送风机构(1)向下摆动时,所述送风机构(1)与处理机构(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构(1)上设有第一限位槽(111)和铰接孔(112);所述处理机构(2)上设有第一限位块(211)和铰接轴(212);所述铰接孔(112)与铰接轴(212)配合,所述第一限位槽(111)与第一限位块(211)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构(1)上设有第二限位块(113),所述第二限位块(113)位于第一限位槽(111)的两侧;所述处理机构(2)上设有第二限位槽(213),所述第二限位槽(213)位于第一限位块(211)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槽(213)与第二限位块(113)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机构(2)上设有扣板(219),所述送风机构(1)上设有卡槽(114),所述扣板(219)和卡槽(114)可分离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可形态转化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构(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引流扇(12),所述第一引流扇(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荣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煌太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