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坐卧式家具,确切说来是一种床,其带有至少一个可相对于坐/卧面(11)进行调节的角区域(13)。(*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坐卧式家具,确切地说是一种床。
技术介绍
公知地为诸如床或坐垫式椅子等坐卧式家具设置可调节功能,以给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应用可能性。与床具相结合的坐卧式家具,公知将可调节功能主要设置于床头末端位置,这样用户便可随意调节床头靠背的上下倚靠位置,甚至可调节为平躺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是,将坐卧式家具的应用可能性加以拓展,其中,还应当特别地重视该类家具的外观形象。该任务是通过权利要求1中的技术方案来得以实现的。按照本技术,该坐卧式家具设置有至少一个可相对于坐/卧面调节的角区域。依据本技术的、在一个角区域的可调节功能,得到迄今为止业界尚未提供的应用可能性。对于传统式家具,特别是床,用户虽然已经习惯了各种不同的可调节性,不过,这些可调节位置总是位于其中一个纵侧、并且如上述主要位于床头端。但是,通过本技术的角区域的调节,不但可将家具按非传统方式使用,而且家具所呈现的外廓形状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特性。因此,依据本技术制造的坐卧式家具,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审美学上均明显优于同类传统产品。“角区域”的概念,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很广泛地理解。该概念不应当涉及严格的数学定义上的直线形的、在角点侧面相切的角,在本技术的意义上,倒圆的角也是“角区域”。此外,其中相交边界不按90度的角走行的坐/卧式家具这样的区域也看作是“角区域”,即使恰好在床中这样的90°角度似乎是优选的安排。此外根据本技术,并非如同“正常”正方形或长方形床具的情况那样,与所述可调节的角区域邻接的家具区域非要直线地走行不可,而是,弯曲走向的区域也可按照惯常方式与依据本技术可进行调节的角区域连接。另外,按照本技术“角区域”并不一定理解为家具完全处于外部的区域。这样便可例如实现这样的可能性依据本技术制造的家具(如床),即使已装配固定的、非依据本技术可予以调节的边,里面也可装置依据本技术可进行调节的“角区域”。这样的布置,原则上对于本技术是可以实现的,因此不应该排除在“角区域”的定义之外。对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将通过附属的权利要求、说明书以及附图加以说明。优选地,角区域的调整运动,涉及一种折叠或转动运动,且通过一条在与坐/卧面平行的平面内走向的轴线进行。此外,角区域的调节过程需中间停顿,也是优选的。为此,可以采用坐垫式家具结构中常见的传统式的停顿锁定衬板。在从审美观点对本技术进行的改进中,特别在一个环绕框架上形成该可调节的角区域,该框架可将构成坐/卧面的床垫环绕。当环绕床垫角区域的框架角上升时,这样的变形便呈现出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魅力,这是因为已升高的框架角区域位于床垫角点的上面,且因而可以用作倚靠或支承,而对于床垫,却未受此影响依然保持其水平的位置。这样便可产生这样的感觉,仿佛床垫连带本身的角隅已“插进“已升高的框架角区域。当依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变体方案,具有长方形基座形状的家具的多个,特别是全部四个角区域全都可以依据本技术的形式进行调节时,便得到无论从
还是从审美学观点来看均为非常有趣效果。对于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家具,原则上又四名使用者可以同时使用已升高的角进行倚靠或者支承,并且他们全都面对一个共同的中心点。这样一种应用可能性,看起来与可调节的角区域是否涉及环绕坐/卧面、或者床垫的框架的组成部分无关。此外,可以设想,拥有本技术的可调节角区域的框架,在内和/或外部由一个额外固定的、非遵循本技术方式的可调节的框架加以环绕。原则上,坐/卧面的角区域本身已经能够按照本技术的形式进行调节。举例来说,床垫支座应该已设计为至少可通过一个角区域进行调节,以便对床垫支座进行调节时便可同时将床垫角区域升高。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依据本技术制造的坐/卧式家具,其角区域位于水平的最初位置;图2和图3是图1中家具在角区域升高后的不同视图;图4示出了依据本技术的可调节角区域,以及图5示出了依据本技术的家具应用中的停顿锁定衬板的不同视图。其中附图标号说明如下11坐/卧面13角区域15转动轴线17半角区域19床垫21框架23平台25底座面27固定支承器29铺垫31衬板33固紧压板35框架侧面部分37框架角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从图1和图3中可以看出,这里作为双人床设计的本技术坐/卧式家具,包括一个由两个床垫19组成的卧躺面11,以及一个直接环绕床垫19的铺垫框架21。框架21的水平面低于卧躺面11,从而床垫19可以位于框架21的上面。框架21以可作为底座面25的平台23为基础,所述平台在边上突出到床垫19之外。框架21在纵边于可调节角区域13外部,通过螺栓与平台23相互固紧。所述可调节的角区域在下文还要说明。平台25本身放在一个底座结构上,不过有关该底座结构,我们不做详述。如同图2和3所显示的那样,框架21可在四个角区域13进行调节,在这里我们只显示其中一种配置作为示例,其中的一个角区域13保持为位于水平式的、与卧躺面11相平行的起始位置(参阅图1),而其它的三个角区域13,则按不同的幅度升高,这样便形成了相对于卧躺面11的不同倚靠或支承角度。下文中说明的对本技术中的角区域进行调节的机构、以及在底座结构和平台23上固定框架21的方式,被框架21的铺垫所遮盖。如同图4、特别是其中的截面A-A所显示的那样,条状框架21(此处仅示出了角区域13)包含例如由木头或金属制成的、位于内部的充当固定支承器的核心体27。而利用垫子29包绕的核心体27则包含与平台23(图1-3)通过螺栓固定的侧面体35以及构成可调节区域13的、呈90°的角部37。该角部37利用图5中所述的两个停顿锁定衬板31与固定式框架部分35连接。如同图5中所显示的那样,绕轴线15沿正反方向可偏转的衬板31的脚柱上面分别装有固紧压板33。通过固紧压板33,停顿锁定衬板31便可实现与构成框架21之核心体27的框架部分35和37进行以下形式的螺栓固紧使得停顿锁定衬板31的功能动了90°,也就是说,衬板31的转动轴线15并非垂直于由角部37限定的平面,而是与之平行地走行。以此方式,角部分37便可按闸板的形式相对于固定式框架部分35偏转。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只要转动轴线15和角区域13包含的90°半角区域17之所以能够相互对应地按90°转动,是因为角区域13里面的框架21设计得非常对称。停顿锁定衬板31与角点的间距因此是相等的。框架角13的脚柱也可选择性地选用不同的长度。图5中所显示的停顿锁定衬板31的设置是按图1中角区域13的水平位置为0°计算,必须设置8个间距为9°的停顿位置,以便因此而得到角区域13的最大倾斜度72°。为了松开定位锁定状态以及回调到水平起始位置,设计有一个与最大倾角贴接的18°的角度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坐卧式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可相对于坐/卧面(11)进行调节的角区域(1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卧式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区域(13)在至少一个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坐/卧面(11)的位置与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坐/卧面(11)倾斜的位置之间进行调节。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坐卧式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区域(13)通过至少一个停顿锁定衬板(31)连接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坐卧式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可相对于坐/卧面(11)进行调节的角区域(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特凡海利格尔,
申请(专利权)人:鲁夫贝特国际有限及两合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DE[德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