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速度型摩擦阻尼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擦阻尼器,特别是一种带放大装置及变压力装置的速度型摩擦阻尼器,可用于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控制,属于振动控制
技术介绍
传统摩擦阻尼器在未达到启动条件时,它所发挥的作用可视为刚性杆;当达到启动条件之后,摩擦阻尼器利用其本身的阻尼、摩擦、塑性变形来达到耗散地震能量。目前对摩擦阻尼器的研究上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地震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会导致摩擦阻尼器的起滑力的控制难度较大且无法在不同地震输入中兼顾耗能。另一问题是:摩擦板在长期、高应力下工作时其摩擦性能的不确定性,会对表面摩擦性能造成影响,严重时可造成破坏,使其失效。为使摩擦阻尼器可以在不同地震输入下发挥作用,吴斌、欧进萍等人于1999年提出了拟黏滞摩擦耗能器,该耗能器是在一种四连杆机构组成的Pall摩擦阻尼器的基础上通过将十字芯板的两个面均改为凸面,从而使该耗能器具有黏滞阻尼器的耗能特点。2004年吴斌等人在T形芯板摩擦阻尼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T形芯板腹部顶端的摩擦平面改为楔形,当阻尼器变形时使其同样具有黏滞阻尼器的耗能特点。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速度型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挡板(8)、右挡板(7)、第一摩擦板(5)、第二摩擦板(6)、顶板(2)、放大杠杆(4)以及侧板(3),所述左挡板(8)、右挡板(7)均为栅格状;所述左挡板(8)包括第一竖板(81)、第一固定夹板(82)以及第一连接板(83),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夹板(82)设置在第一竖板(81)右侧,第一连接板(83)竖直设置在第一竖板(81)右侧上下位置,且位置对称;多组第一固定夹板(82)上下两侧并联固定有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摩擦板(5);第一摩擦板(5)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组平行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9);位于外侧上、下端的第一摩擦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速度型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挡板(8)、右挡板(7)、第一摩擦板(5)、第二摩擦板(6)、顶板(2)、放大杠杆(4)以及侧板(3),所述左挡板(8)、右挡板(7)均为栅格状;所述左挡板(8)包括第一竖板(81)、第一固定夹板(82)以及第一连接板(83),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夹板(82)设置在第一竖板(81)右侧,第一连接板(83)竖直设置在第一竖板(81)右侧上下位置,且位置对称;多组第一固定夹板(82)上下两侧并联固定有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摩擦板(5);第一摩擦板(5)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组平行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9);位于外侧上、下端的第一摩擦板(5)外表面还设置有顶板(2);所述顶板(2)包括封板(21)以及支撑板(22);封板(21)上的封板螺栓孔(11)设置与侧板(3)上的侧板螺栓孔(12)设置对应一致;封板(21)上还设置有一组支撑板(22),支撑板(22)内通过螺栓夹持设置有三对放大杠杆(4),放大杠杆(4)外端设置有阻尼器连接孔;放大杠杆(4)下端的封板(21)位置对应设置有一孔槽,所述放大杠杆(4)内底端直接压在外侧的第一摩擦板(5)上;所述右挡板(7)包括第二竖板(71)、第二固定夹板(72),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二固定夹板(72)设置在第二竖板(71)左侧,多组第二固定夹板(72)间并联夹持固定有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二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6)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条平行的滑动槽(10);多组第一摩擦板(5)和多组第二摩擦板(6)之间相对平行交错叠合设置;滑动槽(10)与第一摩擦板(5)上的多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9)对应,并通过竖直设置的螺栓将多组第一摩擦板(5)以及多组第二摩擦板(6)连接在一起;第一竖板(81)上、下部分分别设置有三个第一连接板(83),所述第一连接板(83)与放大杠杆(4)外端设置的阻尼器连接孔之间通过黏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鈺珂,邢国雷,李毅,吴迎强,彭凌云,王勇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