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型摩擦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871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速度型摩擦阻尼器,属于振动控制技术领域。包括左端板、右端板、第一摩擦板、第二摩擦板、封板、放大杠杆及侧板,左端板、右端板均为栅格状,多组第一摩擦板和多组第二摩擦板之间相对平行交错叠合设置。盖板上设置有放大杠杆,放大杠杆与左端板之间通过各类型阻尼器连接。第二摩擦板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条平行的滑动槽,第一摩擦板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组平行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第一摩擦板螺栓孔与滑动槽对应设置,螺栓可在滑动槽内左右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放大摩擦正压力机制放大了小吨位黏滞阻尼器的阻尼力,使摩擦阻尼器具有黏滞阻尼特征。同时,在不损失阻尼器的出力前提下又降低了摩擦阻尼器摩擦面的正压力。

Velocity friction dam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速度型摩擦阻尼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擦阻尼器,特别是一种带放大装置及变压力装置的速度型摩擦阻尼器,可用于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控制,属于振动控制

技术介绍
传统摩擦阻尼器在未达到启动条件时,它所发挥的作用可视为刚性杆;当达到启动条件之后,摩擦阻尼器利用其本身的阻尼、摩擦、塑性变形来达到耗散地震能量。目前对摩擦阻尼器的研究上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地震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会导致摩擦阻尼器的起滑力的控制难度较大且无法在不同地震输入中兼顾耗能。另一问题是:摩擦板在长期、高应力下工作时其摩擦性能的不确定性,会对表面摩擦性能造成影响,严重时可造成破坏,使其失效。为使摩擦阻尼器可以在不同地震输入下发挥作用,吴斌、欧进萍等人于1999年提出了拟黏滞摩擦耗能器,该耗能器是在一种四连杆机构组成的Pall摩擦阻尼器的基础上通过将十字芯板的两个面均改为凸面,从而使该耗能器具有黏滞阻尼器的耗能特点。2004年吴斌等人在T形芯板摩擦阻尼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T形芯板腹部顶端的摩擦平面改为楔形,当阻尼器变形时使其同样具有黏滞阻尼器的耗能特点。日本学者藤田等人则直接将黏滞阻尼器与传统摩擦阻尼器串联起来。在小震输入情况下,黏滞阻尼器发挥作用;在大震输入情况下,两个阻尼器同时工作。但这几种阻尼器并未摆脱对摩擦面施加预压力的问题。有文献指出:对于钢-钢摩擦面,为保证阻尼器提供稳定的滞回性能,应降低阻尼器工作时接触面的正应力。但降低接触面正压力意味着阻尼器的出力减小。摩擦阻尼器在使用过程中摩擦面会发生磨合磨损。在磨合过程中,通过接触峰点磨损和塑性变形,使摩擦副接触表面的形态逐渐改变。产生这种现象的结果是摩擦面表面应力减小、摩擦系数减小,并最终导致阻尼器出力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为了减小正压力对摩擦阻尼器摩擦面的损坏并使摩擦阻尼器能够适应更广的地震工况,提出了一种速度型摩擦阻尼器,其带放大和变压力装置,通过放大摩擦正压力机制放大了小吨位黏滞阻尼器的阻尼力,使摩擦阻尼器具有黏滞阻尼特征。同时,在不损失阻尼器的出力前提下又降低了摩擦阻尼器摩擦面的正压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速度型摩擦阻尼器,包括左挡板、右挡板、第一摩擦板、第二摩擦板、顶板、放大杠杆以及侧板,所述左挡板、右挡板均为栅格状;所述左挡板包括第一竖板、第一固定夹板以及第一连接板,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夹板设置在第一竖板右侧,第一连接板竖直设置在第一竖板右侧上下位置,且位置对称;多组第一固定夹板上下两侧并联固定有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摩擦板;第一摩擦板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组平行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位于外侧上、下端的第一摩擦板外表面还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包括封板以及支撑板;封板上的封板螺栓孔设置与侧板上的侧板螺栓孔设置对应一致;封板上还设置有一组支撑板,支撑板内通过螺栓夹持设置有三对放大杠杆,放大杠杆外端设置有阻尼器连接孔;放大杠杆下端的封板位置对应设置有一孔槽,所述放大杠杆内底端直接压在外侧的第一摩擦板上;所述右挡板包括第二竖板、第二固定夹板,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二固定夹板设置在第二竖板左侧,多组第二固定夹板间并联夹持固定有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二摩擦板;第二摩擦板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条平行的滑动槽;多组第一摩擦板和多组第二摩擦板之间相对平行交错叠合设置;滑动槽与第一摩擦板上的多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对应,并通过竖直设置的螺栓将多组第一摩擦板以及多组第二摩擦板连接在一起;第一竖板上、下部分分别设置有三个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放大杠杆外端设置的阻尼器连接孔之间通过黏滞阻尼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板的竖向长度大于第二竖板的竖向长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板为十字形截面竖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与黏滞阻尼器连接的连接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摩擦板上的滑动槽为两条,分别设置在第二摩擦板沿长度方向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摩擦板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2组平行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分别位于第一摩擦板两侧,每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内设置有多个第一摩擦板螺栓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摩擦板为17组,所述第二摩擦板为16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摩擦板右侧端部与第二固定夹板以及封板右端之间通过贯穿的销钉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板与第一摩擦板左端、第一固定夹板之间通过销钉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将多组第一摩擦板以及多组第二摩擦板连接在一起的竖直设置的螺栓,其螺栓两端通过螺帽固定。进一步地,上、下端设置的所述三个第一连接板以及三个黏滞阻尼器均呈品字形排列设置。进一步地,变压力装置不仅限于由放大杠杆、支撑板、黏滞阻尼器组成的放大装置及变压力装置。工作原理,在阻尼器一端受到拉伸时,第一连接板带动黏滞阻尼器拉伸,黏滞阻尼器带动放大杠杆转动,从而压迫外侧的第一摩擦板,从而将第一摩擦板、第二摩擦板压紧,提高了摩擦板之间的正压力,且拉伸距离越大,正压力以及导致的摩擦阻尼越大,从而为阻尼器提供变压力,并使摩擦阻尼器具有黏滞阻尼器的滞回特征。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采用本技术的阻尼器能够在未工作时可实现摩擦表面不存在预加的正压力。放大机制放大了小吨位黏滞阻尼器传递到摩擦板上的正压力,其滞回曲线具有黏滞阻尼器的耗能特点。同时解决了一般摩擦阻尼器无法在任意地震输入下参与耗能问题以及在摩擦板长期高预压应力作用下对自身摩擦性能的不利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速度型摩擦阻尼器整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摩擦板详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摩擦板详图;图5是本技术顶板详图;图6是本技术侧板详图;图7是本技术阻尼器试验所得滞回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6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速度型摩擦阻尼器,包括左挡板8、右挡板7、第一摩擦板5、第二摩擦板6、顶板2、放大杠杆4以及侧板3,左挡板8、右挡板7均为栅格状。左挡板8包括第一竖板81、第一固定夹板82以及第一连接板83,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夹板82设置在第一竖板81右侧,第一连接板83竖直设置在第一竖板81右侧上下位置,且位置对称。多组第一固定夹板82上下两侧并联固定有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摩擦板5。第一摩擦板5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组平行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9。位于外侧上、下端的第一摩擦板5外表面还设置有顶板2。顶板2包括封板21以及支撑板22。封板21上的封板螺栓孔11设置与侧板3上的侧板螺栓孔12设置对应一致。封板21上还设置有一组支撑板22,支撑板22内通过螺栓夹持设置有三对放大杠杆4,放大杠杆4外端设置有阻尼器连接孔。放大杠杆4下端的封板21位置对应设置有一孔槽,放大杠杆4内底端直接压在外侧的第一摩擦板5上。右挡板7包括第二竖板71、第二固定夹板72,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二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速度型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挡板(8)、右挡板(7)、第一摩擦板(5)、第二摩擦板(6)、顶板(2)、放大杠杆(4)以及侧板(3),所述左挡板(8)、右挡板(7)均为栅格状;所述左挡板(8)包括第一竖板(81)、第一固定夹板(82)以及第一连接板(83),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夹板(82)设置在第一竖板(81)右侧,第一连接板(83)竖直设置在第一竖板(81)右侧上下位置,且位置对称;多组第一固定夹板(82)上下两侧并联固定有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摩擦板(5);第一摩擦板(5)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组平行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9);位于外侧上、下端的第一摩擦板(5)外表面还设置有顶板(2);所述顶板(2)包括封板(21)以及支撑板(22);封板(21)上的封板螺栓孔(11)设置与侧板(3)上的侧板螺栓孔(12)设置对应一致;封板(21)上还设置有一组支撑板(22),支撑板(22)内通过螺栓夹持设置有三对放大杠杆(4),放大杠杆(4)外端设置有阻尼器连接孔;放大杠杆(4)下端的封板(21)位置对应设置有一孔槽,所述放大杠杆(4)内底端直接压在外侧的第一摩擦板(5)上;所述右挡板(7)包括第二竖板(71)、第二固定夹板(72),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二固定夹板(72)设置在第二竖板(71)左侧,多组第二固定夹板(72)间并联夹持固定有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二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6)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条平行的滑动槽(10);多组第一摩擦板(5)和多组第二摩擦板(6)之间相对平行交错叠合设置;滑动槽(10)与第一摩擦板(5)上的多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9)对应,并通过竖直设置的螺栓将多组第一摩擦板(5)以及多组第二摩擦板(6)连接在一起;第一竖板(81)上、下部分分别设置有三个第一连接板(83),所述第一连接板(83)与放大杠杆(4)外端设置的阻尼器连接孔之间通过黏滞阻尼器(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速度型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挡板(8)、右挡板(7)、第一摩擦板(5)、第二摩擦板(6)、顶板(2)、放大杠杆(4)以及侧板(3),所述左挡板(8)、右挡板(7)均为栅格状;所述左挡板(8)包括第一竖板(81)、第一固定夹板(82)以及第一连接板(83),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夹板(82)设置在第一竖板(81)右侧,第一连接板(83)竖直设置在第一竖板(81)右侧上下位置,且位置对称;多组第一固定夹板(82)上下两侧并联固定有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一摩擦板(5);第一摩擦板(5)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组平行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9);位于外侧上、下端的第一摩擦板(5)外表面还设置有顶板(2);所述顶板(2)包括封板(21)以及支撑板(22);封板(21)上的封板螺栓孔(11)设置与侧板(3)上的侧板螺栓孔(12)设置对应一致;封板(21)上还设置有一组支撑板(22),支撑板(22)内通过螺栓夹持设置有三对放大杠杆(4),放大杠杆(4)外端设置有阻尼器连接孔;放大杠杆(4)下端的封板(21)位置对应设置有一孔槽,所述放大杠杆(4)内底端直接压在外侧的第一摩擦板(5)上;所述右挡板(7)包括第二竖板(71)、第二固定夹板(72),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二固定夹板(72)设置在第二竖板(71)左侧,多组第二固定夹板(72)间并联夹持固定有多组平行设置的第二摩擦板(6);第二摩擦板(6)上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条平行的滑动槽(10);多组第一摩擦板(5)和多组第二摩擦板(6)之间相对平行交错叠合设置;滑动槽(10)与第一摩擦板(5)上的多组第一摩擦板螺栓孔(9)对应,并通过竖直设置的螺栓将多组第一摩擦板(5)以及多组第二摩擦板(6)连接在一起;第一竖板(81)上、下部分分别设置有三个第一连接板(83),所述第一连接板(83)与放大杠杆(4)外端设置的阻尼器连接孔之间通过黏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鈺珂邢国雷李毅吴迎强彭凌云王勇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