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可收缩伞状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862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可收缩伞状膜结构,包括固定架、薄膜本体和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的底部与固定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顶部且位于安装框的内部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有电机,且电机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安装框内壁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固定架内壁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底部的两侧均通过连接块转动连接有活动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膜结构技术领域。该自动可收缩伞状膜结构,可实现对该膜结构进行自动收缩,且保持平稳的张拉力度,保证膜结构在收缩展开的过程中本体不会受到损坏的问题,为后续的正常使用奠定了基础。

An auto shrinkable umbrella membran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可收缩伞状膜结构
本技术涉及膜结构
,具体为一种自动可收缩伞状膜结构。
技术介绍
膜结构是一种建筑与结构结合的结构体系,是采用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与辅助结构通过一定方式使其内部产生一定的预张应力,并形成应力控制下的某种空间形状,作为覆盖结构或建筑物主体,并具有足够刚度以抵抗外部荷载作用的一种窄间结构类型,在薄膜结构中,薄膜既是结构材料,又是建筑材料,作为结构材料,薄膜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由于自重、内压或预应力、风、雪等作用产生的拉力,作为建筑材料,它又必须具有防水、隔热、透光或阻光等建筑功能,膜材料作为膜结构的灵魂,它的发展与膜结构的技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现在膜结构在各个地方已经广泛使用了,对于特定的伞状膜结构来说,它的收缩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多采用人工收缩,张拉的过程较为繁琐,且容易对膜结构本体造成损坏从而影响后续的正常使用,膜结构上的薄膜隔热效果不佳,也会对使用效果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可收缩伞状膜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伞状膜结构多采用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可收缩伞状膜结构,包括固定架(1)、薄膜本体(2)和安装框(3),所述安装框(3)的底部与固定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的顶部且位于安装框(3)的内部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有电机(4),且电机(4)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6),所述安装框(3)内壁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5),所述固定架(1)内壁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7),且固定块(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活动块(8),所述活动块(8)底部的两侧均通过连接块转动连接有活动杆(9),所述活动块(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框(10),所述转动杆(5)的底端依次贯穿固定块(7)、活动块(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可收缩伞状膜结构,包括固定架(1)、薄膜本体(2)和安装框(3),所述安装框(3)的底部与固定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的顶部且位于安装框(3)的内部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有电机(4),且电机(4)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6),所述安装框(3)内壁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5),所述固定架(1)内壁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7),且固定块(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活动块(8),所述活动块(8)底部的两侧均通过连接块转动连接有活动杆(9),所述活动块(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框(10),所述转动杆(5)的底端依次贯穿固定块(7)、活动块(8)和竖框(10)并延伸至竖框(10)内部,所述转动杆(5)延伸至竖框(10)内部的一端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有丝杆(11),所述丝杆(11)的底端通过轴承与竖框(10)内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丝杆(11)的表面螺纹连接有滑动块(12),所述转动杆(5)的表面且位于安装框(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6)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8)。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威
申请(专利权)人:兴肇新材料技术赤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