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渗透雨水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783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渗透雨水口,属于道路建筑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雨水口本体包括井壁、井底、雨水箅、顶板和溢流堰墙,溢流堰墙将雨水口本体分为渗水区和排水区,渗水区靠近雨水箅位置设有挂篮,挂篮内设有挡板,将挂篮分为过滤区和进水区,渗水区靠近井底设有初期雨水弃流结构。通过过滤区和初期雨水弃流结构,减少雨水中污染物的含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道路施工。

A kind of infiltration inl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渗透雨水口
本技术涉及建筑道路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渗透雨水口。
技术介绍
雨水口就是这些构筑物的一种。雨水口是在雨水管渠或合流管渠上收集雨水的构筑物。街道路面上的雨水首先经过雨水口通过连接管流入排水管渠。雨水口的设置位置应能保证迅速有效地收集地面雨水。一般应在交叉路口、路侧边沟的一定距离处以及设有道路边石的低洼地方设置,以防止雨水漫过道路或造成道路及低洼地区积水而妨碍交通。雨水口的形式和数量,通常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径流量和雨水口的泄水能力确定。为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公告号为CN20676899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渗透雨水口。其结构包括:井壁、透水墙、溢流堰墙、井底板,井底板、井壁与透水墙围成了一个顶端开口的雨水口井,与透水墙相对的井壁底部设置雨水口连接管,溢流堰墙平行于透水墙并连接在井底板上,将雨水口井分为两格,其高度低于透水墙和井壁。路面雨水先汇入溢流堰墙与透水墙形成的第一格井内空间储存,由透水墙渗透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渗透雨水口,包括雨水口本体(1),所述雨水口本体(1)包括井壁(11)、井底(12)、雨水箅(13)和顶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壁(11)上设有透水墙(2),所述雨水箅(13)和所述顶板(14)平行并固定连接,所述雨水箅(13)和所述顶板(14)安装在所述雨水口本体(1)顶部,所述雨水口本体(1)内设有开口靠近所述雨水箅(13)的过滤挂篮(3),所述过滤挂篮(3)远离所述雨水箅(13)的底部设有过滤层组(31),所述过滤挂篮(3)底部靠近所述透水墙(2)顶部;所述雨水口本体(1)内设有平行透水墙(2)的溢流堰墙(4),所述溢流堰墙(4)将雨水口本体(1)分成渗水区(41)和排水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渗透雨水口,包括雨水口本体(1),所述雨水口本体(1)包括井壁(11)、井底(12)、雨水箅(13)和顶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壁(11)上设有透水墙(2),所述雨水箅(13)和所述顶板(14)平行并固定连接,所述雨水箅(13)和所述顶板(14)安装在所述雨水口本体(1)顶部,所述雨水口本体(1)内设有开口靠近所述雨水箅(13)的过滤挂篮(3),所述过滤挂篮(3)远离所述雨水箅(13)的底部设有过滤层组(31),所述过滤挂篮(3)底部靠近所述透水墙(2)顶部;所述雨水口本体(1)内设有平行透水墙(2)的溢流堰墙(4),所述溢流堰墙(4)将雨水口本体(1)分成渗水区(41)和排水区(42),所述溢流堰墙(4)靠近井底(12)位置设有初期雨水弃流结构(5),所述初期雨水弃流结构(5)位于渗水区(4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渗透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组(31)包括活性炭层(32)、过滤网层(33),所述活性炭层(32)位于靠近所述雨水箅(13)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渗透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挂篮(3)位于所述渗水区(41)内,所述过滤挂篮(3)内设有挡板(34),所述挡板(34)与所述雨水箅(13)和所述顶板(14)的连接面共面,所述挡板(34)平行所述透水墙(2),所述过滤挂篮(3)的高度是所述挡板(34)高度的1.5倍到1.2倍,所述挡板(34)将所述过滤挂篮(3)分为过滤区(35)和进水区(36),所述过滤层组(31)件位于所述过滤区(35)内,所述挡板(34)高度的是所述过滤层组(31)高度的1.2倍到1.5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渗透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墙(2)位于所述渗水区(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桃孙润陆映达夏炎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