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762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0:03
一种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其包括:锚栓本体,所述锚栓本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用于穿过上锚板和下锚板,所述第一端上形成有圆台形状的倒角;所述锚栓本体与所述倒角的底面结合的一端设置有颈部,所述颈部的截面半径小于所述锚栓本体的截面半径,所述颈部环设有螺纹。通过在锚栓本体的第一端设置倒角,再进一步设置半径小于锚栓本体的颈部,使得颈部的螺纹不易因螺母的应力损坏,也不容易在安装时发生干涉和碰撞。

Anchor bolt assembly with chamfer for wind p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应用鼠笼式风电基础锚栓作为风电塔筒基础是常见的技术手段。鼠笼式结构通常为:上下两块锚板,中间靠锚栓连接起来。一般安装的流程是:下锚板固定在预埋件上,所有锚栓的一端先固定在下锚板上(一般鼠笼式结构的锚栓数量在70-100根),随后上锚板要穿过所有锚栓并停放在调平螺母上。例如,文献1(公开号CN202023199U)公开了一种基础预应力锚板锚栓组合件,包括上锚板、下锚板,上锚板与下锚板通过长锚栓连接,上锚板上、下平面处的长锚栓上分别安装有调平螺母,下锚板上设有分布均匀的调平螺栓,在上锚板底平面上靠近内环及外环边缘处均设有分布均匀的焊接铆钉,下锚板上、下平面处的长锚栓上分别安装有薄螺母及螺母,在长锚栓上套装热收缩套、锚栓套管。常规预应力管桩基础在吊装风机塔筒时,需要保证基础的平整度与整体垂直度均达到很高的要求,出现轻微的倾斜,会导致后面上层塔筒的搭建,降低整个风机塔身的强度,若倾斜过大,则可能导致塔身断裂。有鉴于此,文献2(公开号CN107190767A)公开了一种高强锚栓组合件固定系统,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顶法兰与底法兰,以及连接顶法兰与底法兰的锚栓,锚栓的外侧套装设有护套,底法兰的下方设有均匀分布的预埋块,底法兰与预埋块之间通过螺栓连接,螺栓上设有调节底法兰水平位置的第一调平螺母,顶法兰的内侧设有连接预埋块的斜插筋。但是施工现场锚栓安装调试过程中,锚栓贯穿连接件(上、下锚板)的螺孔时,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即上锚板与下锚板上、下二件同轴度难以达到小于1.5的程度。这样状况下,使鼠笼式风电基础锚栓整体结构受力不均,也容易锚栓在服役期间,更早地产生疲劳而有失效风险的隐患。另一方面,斜插筋等预埋部分在设置时,也对同轴度的要求较高,在同轴度达不到1.5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采用螺母将锚栓完全固定后,螺母紧固时产生的作用力会使得锚栓产生一定的形变,不仅使得锚栓的同轴度无法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螺母上的应力还会导致螺纹受损。此外在上锚板穿过锚栓时,经常发生干涉,导致无法顺利安装,有时甚至会损伤锚栓上的螺纹,导致最终螺母无法正常旋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的锚栓在安装以及被螺母紧固时其螺纹容易损坏的缺陷,提供一种螺纹不易损坏且安装更方便的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其特点在于,其包括:锚栓本体,所述锚栓本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用于穿过上锚板和下锚板,所述第一端上形成有圆台形状的倒角;所述锚栓本体与所述倒角的底面结合的一端设置有颈部,所述颈部的截面半径小于所述锚栓本体的截面半径,所述颈部环设有螺纹。较佳的,所述倒角与轴方向的夹角为25°至30°。较佳的,所述颈部的外周套设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在所述上锚板的两侧夹紧所述上锚板;所述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上锚板远离所述下锚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螺母为锥形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半径较小的一端端面朝向所述上锚板。较佳的,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上锚板之间还夹设有垫圈,所述垫圈与所述第一螺母接合的一面形成为与所述第一螺母形状配合的凹部。较佳的,所述第二螺母由树脂制成。较佳的,所述垫圈与所述上锚板之间夹设有风电塔筒法兰。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通过在锚栓本体的第一端设置倒角,再进一步设置半径小于锚栓本体的颈部,使得颈部的螺纹不易因螺母的应力损坏,也不容易在安装时发生干涉和碰撞。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锚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实施例的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实施例1涉及的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100包括有相互平行设置的上锚板40和下锚板50和复数个锚栓本体10。复数个锚栓本体10垂直的穿过上锚板40、下锚板50。锚栓本体10穿过上锚板40的一端上套设有第一螺母20和第二螺母30,第一螺母20和第二螺母30在上锚板40的两侧夹紧上锚板40。在锚栓本体10穿过下锚板50的一端上,螺栓组件60(包括两个螺母)将锚栓本体10的这一段固定到下锚板50上。第二螺母30由树脂制成。第一螺母20设置在上锚板40远离下锚板50的一侧。图2为本实施例的锚栓本体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锚栓本体1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即锚栓本体10的两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用于穿过上锚板40和下锚板50,第一端上形成有圆台形状的倒角11。锚栓本体10的倒角有利于应力的释放,使得锚栓本体10不易出现裂纹。锚栓本体10与倒角11的底面结合的一端设置有颈部12,颈部12的截面半径小于锚栓本体10的截面半径,颈部12环设有螺纹。颈部12在环设螺纹后,最理想的状态是从颈部12的半径加上螺纹厚度比锚栓本体10的半径略小或齐平。倒角11与轴方向的夹角为25°至30°。也就是说,圆台形状的倒角11的腰与轴方向的夹角为25°至30°。在本实施例中,夹角被设定为25°。倒角11的设置可以使得在安装时,锚栓本体可以被更好的引导。如图1~2所示,具体的,颈部12的外周套设有第一螺母20和第二螺母30,第一螺母20和第二螺母30在上锚板40的两侧夹紧上锚板40;第一螺母20设置在上锚板40远离下锚板50的一侧;第一螺母20为锥形螺母,第一螺母20半径较小的一端端面朝向上锚板40。第一螺母20与上锚板40之间还夹设有垫圈24,垫圈24与第一螺母20接合的一面形成为与第一螺母20形状配合的凹部。增加垫圈24的作用在于,垫圈24的增加使得第一螺母20在紧固时的作用力产生变化。换言之,通过调整垫圈24的半径大小、厚度和材质,可以使得第一螺母20在紧固时,对锚栓本体10的作用力不同以应对不同要求和环境。垫圈与上锚板40之间夹设有风电塔筒法兰80,锚栓本体10穿过风电塔筒法兰80。在安装锚栓组件时,先通过调整在每一根锚栓本体10上的第二螺母30,来调整上锚板40的水平度,所以第二螺母30就是本领域中常用的调平螺母。由于加工精度和加工材料的影响,上锚板40在调整水平后,锚栓本体10并非完美的垂直于上锚板40和下锚板50。因此,现有技术中采用螺母将锚栓本体10完全固定后,螺母紧固时产生的作用力会使得锚栓本体10产生一定的形变,使得螺纹在一定程度上被损坏。在本技术中,由于在第一螺母20为半径较小的一端朝向上锚板40的锥形螺母。在第一螺母20紧固锚栓本体10与已调整为水平的上锚板40时,如果锚栓本体10存在略微的偏斜,第一螺母20也能够跟着产生一定的偏斜。换言之,第一螺母20在紧固时产生的作用力的一部分被第一螺母20至少部分承担,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锚栓本体,所述锚栓本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n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用于穿过上锚板和下锚板,所述第一端上形成有圆台形状的倒角;/n所述锚栓本体与所述倒角的底面结合的一端设置有颈部,所述颈部的截面半径小于所述锚栓本体的截面半径,所述颈部环设有螺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锚栓本体,所述锚栓本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用于穿过上锚板和下锚板,所述第一端上形成有圆台形状的倒角;
所述锚栓本体与所述倒角的底面结合的一端设置有颈部,所述颈部的截面半径小于所述锚栓本体的截面半径,所述颈部环设有螺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倒角与轴方向的夹角为25°至3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电用倒角锚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部的外周套设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
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盛钢王永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申光高强度螺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