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13609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8:48
本申请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格栅池、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以及人工湿地池,且所述缺氧池位于所述厌氧池的外围,所述好氧池位于所述缺氧池的外围,所述沉淀池位于所述好氧池的外围;所述好氧池与所述缺氧池之间设有混合液回流通路;所述沉淀池设有第一污泥回流机构和第二污泥回流机构,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机构用于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机构用于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好氧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出水水质稳定且污水处理效率高。

A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及环保
,特别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废弃物处置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热点问题,其中,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水环境质量的优劣和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十八大以来,随着政府对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部分高原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问题依旧严重,绝大多数生活污水都未经处理而随意排放,导致沟渠和池塘水质发黑变臭、蚊虫滋生,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同时会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及湖泊河流富营养化等问题。目前我国常用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一般有:地下式好氧处理池、地下厌氧处理池、无动力分散式厌氧沼气生活污水净化池、厌氧-缺氧-接触氧化池、人工湿地、稳定塘处理、组合处理等。单一的污水处理技术很难达到一定的处理标准,通常采用组合技术来实现农村污水处理,但现有很多组合技术都具有投资费用高、占地面积大、运行管理复杂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出水水质稳定且污水处理效率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格栅池、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以及人工湿地池,且所述缺氧池位于所述厌氧池的外围,所述好氧池位于所述缺氧池的外围,所述沉淀池位于所述好氧池的外围;所述好氧池与所述缺氧池之间设有混合液回流通路;所述沉淀池设有第一污泥回流机构和第二污泥回流机构,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机构用于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机构用于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好氧池。优选的,所述好氧池内设有悬浮填料和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风机、曝气管、以及曝气盘,所述曝气盘设置在所述悬浮填料的下方,通过所述曝气管与所述风机相连。优选的,所述好氧池内所述悬浮填料的填充度为40%-60%;所述悬浮填料为改性生物填料,和/或,泡沫填料。优选的,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机构包括污泥回流管和动力泵,所述动力泵为污泥的流动提供动力,所述污泥回流管为所述污泥的流动提供导向作用。优选的,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机构包括第一回流孔和回流板;所述第一回流孔设置在所述好氧池池壁的下端,与所述沉淀池相通;所述回流板倾斜设置在所述沉淀池内,且位于所述好氧池池壁与所述沉淀池池壁之间,所述回流板与所述沉淀池池壁接触的一端高于所述回流板与所述好氧池池壁接触的一端,且所述回流板的较低端位于所述第一回流孔的下方。优选的,所述人工湿地池包括基质床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基质床体顶部的湿地植物层;所述基质床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蚯蚓土壤层、炉渣层、陶粒层、以及活性炭层。优选的,所述厌氧池和所述缺氧池内均悬设有塑料填料。优选的,所述调节池中的最高水位不高于所述调节池进水口的设计水位,最低水位为死水位。优选的,所述格栅池内的格栅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混合液回流通路为设置在所述缺氧池池壁的下端的第二回流孔,所述第二回流孔与所述好氧池相通。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以及人工湿地池。使用时,生活污水先进入格栅池,通过格栅池的过滤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和漂浮物;调节池与格栅池相连,用于对污水的pH以及水质进行调节;经过调节池处理后的污水继续流入厌氧池,同时,第一污泥回流机构将污泥从沉淀池回流至厌氧池内实现磷的释放,并进行部分有机物的氨化反应;反应完成后,污水由厌氧池进入缺氧池,并与通过混合液回流通路流入缺氧池的好氧回流混合液进行混合,在缺氧池内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反应完成后,污水混合液进入好氧池进行下一步净化处理;随后,再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经过泥水分离的上清液最后进入人工湿地池中,处理完成后即可达标排放;而沉淀池中的污泥则在第二污泥回流机构的作用下回流至好氧池,进一步实现厌氧—缺氧—好氧不断循环的目的,保证反应的连续进行,达到高效净化污水的效果。除此之外,本申请通过合理布局,将缺氧池设置在厌氧池的外围,好氧池设置在缺氧池的外围,沉淀池设置在好氧池的外围,各反应池层层围绕,可以有效节省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尤其适用于高原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本申请将污泥回流至厌氧池,其优势是进一步提高厌氧池内脱氮和释放磷的效果。将污泥回流至好氧池,有利于提高吸磷效果,进一步硝化,进一步提高BOD去除效果。厌氧、缺氧、好氧不断循环,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进一步提高其出水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连续生物反应池的俯视图;图中,1-格栅池、11-格栅、2-调节池、3-厌氧池、4-缺氧池、41-混合液回流通路、42-塑料填料、5-好氧池、51-悬浮填料、52-曝气装置、521-风机、522-曝气管、523-曝气盘、6-沉淀池、61-第一污泥回流机构、62-第二污泥回流机构、621-第一回流孔、622-回流板、7-人工湿地池、71-湿地植物层、72-基质床体、721-蚯蚓土壤层、722-炉渣层、723-陶粒层、724-活性炭层、8-集水池。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格栅池1、调节池2、厌氧池3、缺氧池4、好氧池5、沉淀池6、以及人工湿地池7,且缺氧池4位于厌氧池3的外围,好氧池5位于缺氧池4的外围,沉淀池6位于好氧池5的外围;好氧池5与缺氧池4之间设有混合液回流通路41;沉淀池6设有第一污泥回流机构61和第二污泥回流机构62,第一污泥回流机构61用于将污泥回流至厌氧池3,第二污泥回流机构62用于将污泥回流至好氧池5。其中,厌氧池3、缺氧池4、好氧池5、以及沉淀池6合称为连续生物反应池。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调节池2、厌氧池3、缺氧池4、好氧池5、沉淀池6、以及人工湿地池7。使用时,生活污水先进入格栅池1,通过格栅池1的过滤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和漂浮物;调节池2与格栅池1相连,用于对污水的pH以及水质进行调节;经过调节池2处理后的污水继续流入厌氧池3,同时,第一污泥回流机构61将污泥从沉淀池6回流至厌氧池3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格栅池、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以及人工湿地池,且所述缺氧池位于所述厌氧池的外围,所述好氧池位于所述缺氧池的外围,所述沉淀池位于所述好氧池的外围;/n所述好氧池与所述缺氧池之间设有混合液回流通路;/n所述沉淀池设有第一污泥回流机构和第二污泥回流机构,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机构用于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机构用于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好氧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格栅池、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以及人工湿地池,且所述缺氧池位于所述厌氧池的外围,所述好氧池位于所述缺氧池的外围,所述沉淀池位于所述好氧池的外围;
所述好氧池与所述缺氧池之间设有混合液回流通路;
所述沉淀池设有第一污泥回流机构和第二污泥回流机构,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机构用于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机构用于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好氧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内设有悬浮填料和曝气装置;
所述曝气装置包括风机、曝气管、以及曝气盘,所述曝气盘设置在所述悬浮填料的下方,通过所述曝气管与所述风机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内所述悬浮填料的填充度为40%-60%;
所述悬浮填料为改性生物填料,和/或,泡沫填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机构包括污泥回流管和动力泵,所述动力泵为污泥的流动提供动力,所述污泥回流管为所述污泥的流动提供导向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涛涛胡青付琳蔡萍莉刘迎九
申请(专利权)人:南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