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生物反应器膜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5851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膜生物反应器膜池结构。主要包括:从上到下的上部池区间、中间池区间和下部池区间,上部池区间的污泥浓度低于所述下部池区间的污泥浓度;上部池区间中设置多个MBR膜件,上部池区间膜反应处理后的污泥传输到中间池区间;中间池区间中设置污泥分离部件,中间池区间分离处理后的污泥传输到所述下部池区间;下部池区间中设置污泥沉降部件和回流排泥管,回流排泥管将污泥沉降部件沉降处理后的污泥进行回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MBR膜池结构通过在膜池纵向方向上形成上层的低污泥浓度区,中层分离区和下层的高污泥浓度区,且使MBR膜组器处于上层低污泥浓度区域,有利于减轻膜污染速率,显著增强膜污染控制效果。

Membrane cell structure of membrane biore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膜生物反应器膜池结构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MBR(MembraneBio-Reactor,膜生物反应器)膜池结构。
技术介绍
MBR是在污水处理,水资源再利用领域中,由膜分离池区间与生物处理池区间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近年来,随着水处理排放标准的提高和MBR技术的完善发展,MBR已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且市场占有率迅猛发展,已成为目前市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的一种主要且有效的处理技术。MBR膜池的作用是通过高效的膜分离技术,将水中微生物截留在MBR膜反应器中,同时可进行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好。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超过国家一级A类标准,生物安全性高,完全可以循环再利用,而且出水稳定。现有MBR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膜污染现象,传统方法是采用曝气方式控制膜污染,但是大量的曝气会导致水处理费用增加,同时也会带来毛发堵塞在膜组件的根部,达到一定程度,需要定期进行在线清洗及膜组件的离线清洗,耗费大量的人工费用和时间。所以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即不耗能又有效控制MBR膜污染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MBR膜池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膜生物反应器膜池结构,包括:从上到下的上部池区间(1)、中间池区间(2)和下部池区间(3),所述上部池区间(1)的污泥浓度低于所述下部池区间(3)的污泥浓度;所述上部池区间中设置多个MBR膜件(4),所述上部池区间(1)膜反应处理后的污泥传输到所述中间池区间(2),所述污泥分离部件包括多个斜向布置的斜管或斜板(5),该斜管或斜板(5)的下面设置有多个布水管(6);所述中间池区间(2)中设置污泥分离部件,所述中间池区间(2)分离处理后的污泥传输到所述下部池区间(3);所述下部池区间中设置污泥沉降部件(7)和回流排泥管(8),所述回流排泥管(8)将所述污泥沉降部件(7)沉降处理后的污泥进行回流。优选地,所述上部池区间(1)与所述中间池区间(2)的高度比为:1.1:1-5:1,所述中间池区间(2)和下部池区间(3)的高度比为:0.3:1-1.8:1。优选地,所述上部池区间(1)的高度为1000-3000mm,所述中间池区间(2)的高度为600-900mm,所述下部池区间(3)的高度为500-2000mm。优选地,所述MBR膜组器通过悬挂、固定于池壁或通过吊梁方式悬挂于池体中间,每个MBR膜组器中固定有一定数量的帘式MBR膜组件,多个MBR膜组件以一个个文件盒排列插入式固定在MBR膜组器的底部。优选地,所述MBR膜组件的固定方式包括螺栓连接、插销插接或横梁挤压。优选地,所述斜管或斜板长为900-1200mm,斜管或斜板的倾角为30-80°,斜管的管径或者斜板的间距为80-100mm。优选地,所述下部池区间(3)中的污泥沉降部件(7)与中间池区间(2)的底部连接,回流排泥管(8)设置在污泥沉降部件(7)的下部,所述下部池区间(3)为沉降区域,整体呈倒梯形结构,所述下部池区间(3)的高度为500-2000mm。优选地,所述污泥沉降部件(7)为中空的倒梯形结构,所述倒梯形结构的两侧斜边与中间池区间(2)的底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80°。优选地,所述回流排泥管(8)的直径或宽度≥200mm,所述回流排泥管(8)的直径或宽度与下部池区间(3)的下底面宽度的比值为1:1-1:10,下部池区间(3)的底坡向回流排泥管(8)的上边沿的坡度≥0.02。由上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的MBR膜池结构通过在膜池纵向方向上形成上层的低污泥浓度区,中层分离区和下层的高污泥浓度区,且使MBR膜组器处于上层低污泥浓度区域,有利于减轻膜污染速率,显著增强膜污染控制效果,增加了MBR膜系统运行的长期稳定性;并使系统的回流管道布置在下层高污泥浓度区域,在到达同等回流效果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回流比,降低回流能耗。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BR膜池结构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BR膜池结构的侧视图。图中,上部池区间1,中间池区间2,下部池区间3,MBR膜件4,斜管或斜板5,布水管6,污泥沉降部件7,回流排泥管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任一池区间和全部组合。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为便于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几个具体实施例为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且各个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泥分层可控的MBR膜池结构,该MBR膜池结构根据水力学和污泥沉降原理,经过巧妙计算和设计,充分利用污泥在膜池中分层现象,因势利导,在膜池纵向方向上形成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膜生物反应器膜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的上部池区间(1)、中间池区间(2)和下部池区间(3),所述上部池区间(1)的污泥浓度低于所述下部池区间(3)的污泥浓度;/n所述上部池区间中设置多个MBR膜件(4),所述上部池区间(1)膜反应处理后的污泥传输到所述中间池区间(2);/n所述中间池区间(2)中设置污泥分离部件,所述中间池区间(2)分离处理后的污泥传输到所述下部池区间(3),所述污泥分离部件包括多个斜向布置的斜管或斜板(5),该斜管或斜板(5)的下面设置有多个布水管(6);/n所述下部池区间中设置污泥沉降部件(7)和回流排泥管(8),所述回流排泥管(8)将所述污泥沉降部件(7)沉降处理后的污泥进行回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膜生物反应器膜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的上部池区间(1)、中间池区间(2)和下部池区间(3),所述上部池区间(1)的污泥浓度低于所述下部池区间(3)的污泥浓度;
所述上部池区间中设置多个MBR膜件(4),所述上部池区间(1)膜反应处理后的污泥传输到所述中间池区间(2);
所述中间池区间(2)中设置污泥分离部件,所述中间池区间(2)分离处理后的污泥传输到所述下部池区间(3),所述污泥分离部件包括多个斜向布置的斜管或斜板(5),该斜管或斜板(5)的下面设置有多个布水管(6);
所述下部池区间中设置污泥沉降部件(7)和回流排泥管(8),所述回流排泥管(8)将所述污泥沉降部件(7)沉降处理后的污泥进行回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生物反应器膜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池区间(1)与所述中间池区间(2)的高度比为:1.1:1-5:1,所述中间池区间(2)和下部池区间(3)的高度比为:0.3:1-1.8: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生物反应器膜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池区间(1)的高度为1000-3000mm,所述中间池区间(2)的高度为600-900mm,所述下部池区间(3)的高度为500-20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生物反应器膜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MBR膜组器通过悬挂、固定于池壁或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亦力冯昆鹏张继昌李天玉孟繁龙吴超杨玉兵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