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包装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卡扣式抽拉盒,该卡扣式抽拉盒包括外盒和内盒,所述外盒的一端敞口,所述外盒靠近敞口端的底部内壁凹设有限位槽;所述内盒包括折叠连接的内置部和翻转部,所述内置部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翻转部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均用于与所述限位槽卡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卡扣式抽拉盒结构新颖,使用方便简单,通过折叠连接的内置部和翻转部,将翻转部抽拉出后翻转,易于取放和装载物品,同时设置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能避免内置部和翻转部从外盒内掉落,提高内置部和翻转部的稳定性,实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卡扣式抽拉盒
本技术涉及包装盒
,具体涉及一种卡扣式抽拉盒。
技术介绍
目前的包装盒常用于装载物品,并展示多种产品,但目前的包装盒结构单一,包装盒的多样化较低,展示效果单一,且取放和装载物品的便利性较低;另外,对于套设的内盒以及装载的物品密封性能较低,使得内盒容易滑出,所装载的物品容易从盒内掉落,不便运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扣式抽拉盒,该卡扣式抽拉盒结构新颖,使用方便简单,通过折叠连接的内置部和翻转部,将翻转部抽拉出后翻转,易于取放转载物品,同时设置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能避免内置部和翻转部从外盒内掉落,提高内置部和翻转部的稳定性,实用性高。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卡扣式抽拉盒,包括外盒和内盒,所述外盒的一端敞口,所述外盒靠近敞口端的底部内壁凹设有限位槽;所述内盒包括折叠连接的内置部和翻转部,所述内置部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翻转部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均用于与所述限位槽卡接。进一步地,所述内置部包括依次连接的顶板、第一侧板、第一底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翻转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侧板、第二底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底部,第二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的底部,所述第二底板的前端延伸有前端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块是由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划痕并向外折叠而成;所述第二限位块是由所述第二底板上开设划痕并向外折叠而成。进一步地,所述顶板远离外盒的敞口的一端依次延伸有第一扣合板和第一舌板,所述第一底板远离外盒的敞口的一端延伸有第二扣合板,所述第二扣合板的中部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舌板通过并彼此扣合连接的第一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前端板靠近所述第三侧板的一端延伸有第三扣合板,所述第三扣合板的底部延伸有第二舌板,所述第三侧板与第二底板的连接处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舌板插装的第二通孔;所述前端板靠近所述第四侧板的一端延伸有第四扣合板,所述第四扣合板的底端延伸有第三舌板,所述第四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处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三舌板插装的第三通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扣合板的末端延伸有第一半圆形转动板,所述第四扣合板的末端延伸有第二半圆形转动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的底部延伸有第一覆盖板,并向外朝所述第三侧板翻转折叠;所述第一侧板的底部延伸有第二覆盖板,并向外朝所述第四侧板翻转折叠。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板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底板的长度之比为1:2-5。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底板的长度之比为1:2-5。进一步地,所述外盒的敞口端的两侧边缘均设有用于抽拉所述翻转部的弧形缺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卡扣式抽拉盒结构新颖,使用方便简单,通过折叠连接的内置部和翻转部,将翻转部抽拉出后翻转,易于取放转载物品,同时设置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能避免内置部和翻转部从外盒内掉落,提高内置部和翻转部的稳定性,实用性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翻转部向外翻转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外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内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内盒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内盒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外盒、11—限位槽、12—弧形缺口、2—内盒、21—内置部、211—第一限位块、212—顶板、213—第一侧板、214—第一底板、215—第二侧板、216—第一扣合板、217—第一舌板、218—第二扣合板、2181—第一通孔、219—第一覆盖板、220—第二覆盖板、22—翻转、221—第二限位块、222—第三侧板、223—第二底板、2231—第二通孔、2232—第三通孔、224—第四侧板、225—前端板、226—第三扣合板、2261—第一半圆形转动板、227—第二舌板、228—第四扣合板、2281—第二半圆形转动板、229—第三舌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见图1-6,一种卡扣式抽拉盒,包括外盒1和内盒2,所述外盒1的一端敞口,所述外盒1靠近敞口端的底部内壁凹设有限位槽11;所述内盒2包括折叠连接的内置部21和翻转部22,所述内置部21设置有用于储存物品的容置腔,所述内置部2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211,所述翻转部2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221,所述第一限位块211和所述第二限位块221均用于与所述限位槽11卡接,所述第一限位块211位于容置腔的底部。本实施例的卡扣式抽拉盒结构新颖,使用方便简单,通过折叠连接的内置部21和翻转部22,易于取放物品;当外盒1与内盒2处于闭合状态时,内置部21和翻转部22均位于外盒1内,且翻转部22的第二限位块221与外盒1内的限位槽11卡接,内置部21用于储存物品;当需要向内置部21的容置腔存放物品或将内置部21的容置腔内的物品取出时,拉动翻转部22连带内置部21沿着拉出外盒1的敞口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翻转部22的第二限位块221脱离限位槽11,直至内置部21的第一限位块211突伸入限位槽11内,使得内置部21的第一限位块211与限位槽11的内壁卡接,实现了对内置部21的限位,翻转部22拉出外盒1后翻转,便可将内置部21的容置腔内的物品取出或将物品存放于内置部21的容置腔内,取放物品方便。其中,通过设置的第一限位块211和第二限位块221卡设于限位槽11中,能避免内置部21向外抽拉过度,并避免抽拉盒在闭合状态下翻转部22向外从外盒1内掉落,提高内置部21和翻转部22在外盒1内的套设稳定性,实用性高。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置部21包括依次连接的顶板212、第一侧板213、第一底板214和第二侧板215,所述翻转部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侧板222、第二底板223和第四侧板224,所述第一限位块211设置于第一底板214的底部,第二限位块221设置于第二底板223的底部,所述第二底板223的前端延伸有前端板225,所述第一底板214与所述第二底板223转动连接。本实施例设置的上述内置部21和翻转部22,通过第一底板214与第二底板223转动连接,使得内置部21可仍卡设于外盒1内,而翻转部22能向外翻转,便于取放和装载物品,实用性高,且展示效果佳。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块211是由所述第一底板214上开设划痕并向外折叠而成;所述第二限位块221是由所述第二底板223上开设划痕并向外折叠而成。本实施例在第一底板214上设置圆弧状或多边形状的划痕,并将该划痕向外翻折折叠形成第一限位块211,使得第一限位块211与第一底板214一体成型,提高第一限位块211的稳定性,且通过一体成型的第一限位块211与限位槽11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卡扣式抽拉盒,包括外盒和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盒的一端敞口,所述外盒靠近敞口端的底部内壁凹设有限位槽;所述内盒包括折叠连接的内置部和翻转部,所述内置部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翻转部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均用于与所述限位槽卡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扣式抽拉盒,包括外盒和内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盒的一端敞口,所述外盒靠近敞口端的底部内壁凹设有限位槽;所述内盒包括折叠连接的内置部和翻转部,所述内置部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翻转部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均用于与所述限位槽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卡扣式抽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部包括依次连接的顶板、第一侧板、第一底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翻转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侧板、第二底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底部,第二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的底部,所述第二底板的前端延伸有前端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卡扣式抽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是由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划痕并向外折叠而成;所述第二限位块是由所述第二底板上开设划痕并向外折叠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卡扣式抽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远离外盒的敞口的一端依次延伸有第一扣合板和第一舌板,所述第一底板远离外盒的敞口的一端延伸有第二扣合板,所述第二扣合板的中部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舌板通过并彼此扣合连接的第一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卡扣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晓光,
申请(专利权)人: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