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237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涉及无人机领域,主要为了解决现有的无人机使用过程受地形影响较大的问题;该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包括起降平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盖体,第一支撑杆穿过限位套筒与起降平台螺纹连接,第二支撑杆位于第一支撑杆内部且与第一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起降平台上设有固定腔,固定腔与挡板可拆卸连接,挡板背面设有插杆,插杆另一端插设在起降平台的插孔内,挡板内侧还设有缓冲层,所述起降平台底部通过连杆与限位套筒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上设有第二手持把手,第一支撑杆上还设有调节螺栓,方便无人机的起降,同时安拆简单且方便携带。

A kind of take-off and landing platform for hand-held UA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
本技术涉及无人机领域,具体是一种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
技术介绍
中国新型无人机是一款多用途无人机,主要用于航拍、航测、气象、环境监测、海岸巡逻、森林防火以及石油、电力管线巡查等领域。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能够解决许多行业监测困难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但目前无人机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力企业将无人机应用到输电线路巡检工作中,不仅提升输电线路巡检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使用无人机时大多都是在高山峻岭,地形复杂的陡坡之间,在无人机起降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无人机在输电线路现场起降时,如果没有平坦地面,无人机在起降飞行时容易受到风力的影响,导致无人机侧翻损伤无人机;2、无人机在土灰地面直接起降时,灰尘、草屑较多,容易被螺旋桨所产生的风力卷入无人机内部造成无人机内部元件受损以及对人员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伤害;3、现场由于没有那么平整的地面,了解到有很多无人机玩家用手举起及握抓飞机的行为对无人机进行起降操作,这样对人造成伤害的风险很大。所以需要一种用于无人机的起降平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来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包括起降平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盖体,第一支撑杆穿过限位套筒与起降平台螺纹连接,第二支撑杆位于第一支撑杆内部且与第一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起降平台上设有固定腔,固定腔与挡板可拆卸连接,挡板背面设有插杆,插杆另一端插设在起降平台的插孔内,挡板内侧还设有缓冲层,所述起降平台底部通过连杆与限位套筒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上设有第二手持把手,第一支撑杆上还设有调节螺栓。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起降平台内设有分隔块,分隔块将起降平台内部划分为两个停放腔。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起降平台和分隔块上均设有限位块,限位块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限位块共线,限位块内设有通孔,通孔内插设有限位杆。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起降平台底部还设有第一手持把手,第一手持把手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起降平台底部。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有外螺纹,外螺纹与盖体上的内螺纹螺纹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通过设置挡板且在挡板内部设置缓冲层,能够对无人机提供保护,使得无人机不会冲出停放平台内,通过缓冲层又能够提高缓冲能力,对无人机起到保护的作用;2、本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使用方法多样,功能性非常强,既能够直接通过第一手持把手手持,又能够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将起降平台固定在地面上,提高无人机起降的安全性,同时能够适用于多种地形条件,实用性非常好;3、本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安拆简单且携带非常方便,起降平台与第一支撑杆之间能够进行拆装,同时挡板也能够从起降平台上抽出,安装和拆卸非常简单,同时携带也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的立体图。图2为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中起降平台的主视图。附图标记注释:1-起降平台、2-第一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4-盖体、5-挡板、11-分隔块、12-停放腔、13-限位块、14-限位杆、15-第一手持把手、16-固定腔、17-插孔、18-连杆、19-限位套筒、21-第二手持把手、22-调节螺栓、23-外螺纹、41-内螺纹、51-插杆、52-缓冲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会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述,在附图或说明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形状、厚度或高度可扩大或缩小。本技术所列举的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对本技术所作的任何显而易知的修饰或变更都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与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包括起降平台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和盖体4,起降平台1用于无人机的起降,为圆形设计,方便携带和使用;第一支撑杆2与起降平台1底部螺纹连接,使得第一支撑杆2与第二支撑杆3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拆卸和携带,起到支撑起降平台1的作用;第二支撑杆3位于第一支撑杆2内部且与第一支撑杆2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杆3能够在第一支撑杆2内部滑动,第二支撑杆3用于插在地面上,当手持累了之后,通过将第二支撑杆3插在地面上,即可将整体固定,能够适用于多种场合,不管是高山还是野地,都非常适用,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也能够减小工人的压力。进一步地,所述起降平台1内设有分隔块11,分隔块11将起降平台1内部划分为两个停放腔12,两个停放腔12分别对应无人机的两个支腿,在使用过程中,直接将无人机的两个支腿放置在停放腔12内即可。进一步地,所述起降平台1和分隔块11上均设有限位块13,限位块13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限位块13共线,限位块13内设有通孔,通孔内插设有限位杆14,通过设置限位杆14能够对停放的无人机起到限位和保护的作用。在无人机需要起飞时,将限位杆14抽出即可进行起飞,在结束工作停放在停放腔12时,再插入限位杆14即可将无人机限位,对无人机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地,所述起降平台1上还设有固定腔16,固定腔16与挡板5可拆卸连接,在需要时,将挡板5插入固定腔16内,不需要时,将挡板5抽出即可;挡板5用于对无人机起到阻挡的作用,防止无人机在起降平台1上因为惯性的作用冲出起降平台1,起到保护的作用;挡板5背面设有插杆51,插杆51另一端插设在起降平台1的插孔17内,通过插杆51对挡板5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挡板5的稳定性。挡板5内侧还设有缓冲层52,通过设置缓冲层52,提高挡板5的缓冲能力,能够保护无人机,避免无人机与挡板5直接碰撞,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无人机。进一步地,所述起降平台1底部还设有第一手持把手15,第一手持把手15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起降平台1底部;在使用时,可以单手或双手举起第一手持把手15,从而将起降平台1抬高,方便无人机的起降,通过手持的方式,能够用于各种环境,使得无人机直接停放在起降平台1上,非常方便。进一步地,所述起降平台1底部通过连杆18与限位套筒19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2穿过限位套筒19与起降平台1螺纹连接,通过设置限位套筒19,能够提高起降平台1在第一支撑杆2上的稳定性;第一支撑杆2上设有第二手持把手21,通过第二手持把手21也能够将起降平台1抬起;第一支撑杆2上还设有调节螺栓22,通过调节螺栓22将第一支撑杆2与第二支撑杆3固定,此时第二支撑杆3无法在第一支撑杆2内移动,从而固定第二支撑杆3。实施例2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上设有外螺纹23,外螺纹23与盖体4上的内螺纹41螺纹连接,通过盖体4能够将第二支撑杆3收到第一支撑杆2内部,方便进行携带。在使用过程中,有多种使用方法,一是不插入第一支撑杆2,直接通过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包括起降平台(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和盖体(4),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杆(2)穿过限位套筒(19)与起降平台(1)螺纹连接,第二支撑杆(3)位于第一支撑杆(2)内部且与第一支撑杆(2)滑动连接,所述起降平台(1)上设有固定腔(16),固定腔(16)与挡板(5)可拆卸连接,挡板(5)背面设有插杆(51),插杆(51)另一端插设在起降平台(1)的插孔(17)内,挡板(5)内侧还设有缓冲层(52),所述起降平台(1)底部通过连杆(18)与限位套筒(19)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2)上设有第二手持把手(21),第一支撑杆(2)上还设有调节螺栓(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包括起降平台(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和盖体(4),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杆(2)穿过限位套筒(19)与起降平台(1)螺纹连接,第二支撑杆(3)位于第一支撑杆(2)内部且与第一支撑杆(2)滑动连接,所述起降平台(1)上设有固定腔(16),固定腔(16)与挡板(5)可拆卸连接,挡板(5)背面设有插杆(51),插杆(51)另一端插设在起降平台(1)的插孔(17)内,挡板(5)内侧还设有缓冲层(52),所述起降平台(1)底部通过连杆(18)与限位套筒(19)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2)上设有第二手持把手(21),第一支撑杆(2)上还设有调节螺栓(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无人机起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降平台(1)内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祥赵强龚晓松王永博保斌斌王金祥刘宇洋李江春王叶飞张旭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昆明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