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鞋底及功能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1365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功能鞋底及功能鞋,其中,功能鞋底由下鞋底板、上鞋底板和吸震垫构成,所述下鞋底板为着地部分,所述上鞋底板设置在所述下鞋底板的上表面,所述吸震垫设置在所述上鞋底板的上表面,位于人体脚板足跟部和足弓部的下方。人们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功能鞋底和功能鞋行走时,当脚落下,功能鞋底受到脚部给予的压力时,功能鞋底的吸震垫能有效吸收脚部的冲击力,防止落地不平稳导致的脚腕扭伤。

Functional sole and functional sho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功能鞋底及功能鞋
本技术属于鞋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功能鞋底及功能鞋。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鞋子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市场上鞋子鞋底的顶面为平面,难以贴合足底,穿着舒适性不理想,同时鞋底的弹性小,走路或运动时脚部受到的冲击大。虽然部分鞋垫的上表面设计为与人体脚底贴合的凹凸面结构,增加了鞋子的舒适度,或者设计为多孔支撑的结构,增加了鞋子的吸震和缓冲性能,但受鞋垫的高度或材质的限制,增加的吸震和缓冲性能有限。同时,鞋垫与鞋底为分体结构,分体结构导致可活动的鞋垫难以长时间保持在一个位置上,进而不能稳定地、快速地使鞋垫与脚底达到良好的贴合和吸震、缓冲的效果。因此,目前市场上的鞋多数存在舒适度不足、对足部的吸震、缓冲性能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能鞋底及功能鞋,以解决现有市场上的鞋子存在的舒适度不足、对足部的吸震、缓冲性能不良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功能鞋底,由下鞋底板、上鞋底板和吸震垫构成,所述下鞋底板为着地部分,所述上鞋底板设置在所述下鞋底板的上表面,所述吸震垫设置在所述上鞋底板的上表面,位于人体脚板足跟部和足弓部的下方。优选地,所述上鞋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吸震垫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突起的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槽能相互嵌合,所述吸震垫通过所述凸部设置在所述上鞋底板的上表面。优选地,所述吸震垫的上表面由空腔和位于空腔外围的垫片构成,所述空腔内均匀分布若干弹性柱。优选地,所述弹性柱有多排,各排中的所述弹性柱沿脚掌短方向均匀排列,各排之间的距离相同,各排的所述弹性柱中,相邻的弹性柱之间留有间隙。任意相邻两排的弹性柱中,第一排弹性柱中的弹性柱与第二排弹性柱中相邻的两个弹性柱之间构成等边三角形。优选地,所述弹性柱为空心圆柱形弹性柱。优选地,所述空腔的边沿与空腔的底部构成所述吸震垫的凸部。优选地,所述空腔内若干弹性柱的高度不一致,位于足弓部下方的弹性柱最高,位于足跟部下方的弹性柱两侧部位高于中间部位,使各个弹性柱构成的表面具有与足跟部和足弓部对应的形状。优选地,所述空腔的边沿上表面与邻近的弹性柱的表面具有对应的高度,且空腔周围的边沿上表面平滑连续变化。优选地,所述上鞋底板的横截面为边沿高、中部低的形状,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上鞋底板的中部,位于人体脚板足跟部和足弓部的下方。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功能鞋,包括鞋面、鞋垫,还包括所述的功能鞋底,所述鞋面的下沿与所述功能鞋底的上鞋底板的边沿连接,所述鞋垫位于所述功能鞋底的上表面。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功能鞋底和功能鞋,具有以下优势:人们在使用本技术提供的功能鞋底和功能鞋行走时,当脚落下,功能鞋底受到脚部给予的压力时,功能鞋底的吸震垫能有效吸收脚部的冲击力,防止落地不平稳导致的脚腕扭伤;吸震垫内的弹性柱高度不一致,位于足弓部下方的弹性柱最高,位于足跟部下方的弹性柱两侧部位高于中间部位,从而使弹性柱贴部舒适度;吸震垫通过凸部牢固设置在上鞋底板的上表面,吸震垫的弹性柱具有高回弹性和高韧性,长期穿着不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功能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功能鞋底的俯视图。图3为功能鞋底在图2中A-A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上鞋底板与下鞋底板在图2中A-A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吸震垫在图2中A-A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中D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功能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参考标号是指本技术中的组件、技术,以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在适合的环境下实现能更易于被理解。下面的描述是对本技术权利要求的具体化,并且与权利要求相关的其它没有明确说明的具体实现也属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功能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功能鞋底的俯视图(其中图2仅仅是功能鞋底的简单示意图,与图3、4和图5中各个组成部件的尺寸不完全对应)。如图1和图2所示,该功能鞋底,由下鞋底板1、上鞋底板2和吸震垫3构成,所述下鞋底板1为着地部分,所述上鞋底板2设置在所述下鞋底板1的上表面,所述吸震垫3设置在所述上鞋底板2的上表面,位于人体脚板足跟部和足弓部的下方。人们在使用本技术提供的功能鞋底和功能鞋行走时,当脚落下,功能鞋底受到脚部给予的压力时,功能鞋底的吸震垫能有效吸收脚部的冲击力,防止落地不平稳导致的脚腕扭伤。所述下鞋底板1为橡胶材料,可以是牛筋底,这种鞋底的防滑防水效果很好,不用担心在水渍很多的运动场合滑到,同时,牛筋底鞋虽然比较柔软,但是耐磨性很好,比较耐穿,且型变机率小,柔软跟脚。但是,牛筋底比重较重,不适宜单独做成较厚的鞋底,因此,选用该材质作为鞋底的着地部分。本技术中,牛筋底的厚度为2~6mm。所述下鞋底板1的下表面设有多个防滑楞11,主要设置在前脚掌和后脚跟的位置,以起到防滑作用。所述上鞋底板2为聚氨基甲酸酯材质,简称聚氨酯即PU材质,PU材质的耐压缩性佳、弹性与恢复性都非常好,且质轻,但其耐磨性较差。因此,本技术将上鞋底板2和下鞋底板1相结合,使功能鞋达到既耐磨、重量又轻的目的。所述吸震垫3为高弹性橡胶材质,具有高的回弹性和韧性,主要起吸震和缓冲的作用,设置在所述上鞋底板2的上表面,位于人体脚板足跟部和足弓部的下方。该功能鞋底采用PU射出的工艺一次性成型,具体为先制作出下鞋底板1和吸震垫3,再将下鞋底板1和吸震垫3放置在PU射出模腔内的指定模槽上,然后合模,把PU原料注射于模腔内几分钟后,再开模取出成品并修剪毛边得到该功能鞋底。该功能鞋底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不需要人工贴底,有效提高了加工效率,且不会因为人工贴底而造成溢胶或欠胶等问题,制作的功能鞋底较为干净,拉力也好,吸震垫3与上鞋底板之间、上鞋底板与下鞋底板之间不存在胶黏层,保障了功能鞋底的弹性。图3示出了功能鞋底在图2中A-A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上鞋底板与下鞋底板在图2中A-A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吸震垫在图2中A-A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4和5所示,所述上鞋底板2的上表面设置有凹槽21,所述吸震垫3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突起的凸部31,所述凸部31与所述凹槽21能相互嵌合,所述吸震垫3通过所述凸部31设置在所述上鞋底板2的上表面。所述吸震垫3的上表面由空腔32和位于空腔32外围的垫片33构成,所述空腔32内均匀分布若干弹性柱34。所述均匀分布是指空腔32内的弹性柱34直径相同,排列方式一致。所述弹性柱34有多排,各排中的所述弹性柱34沿脚掌短方向均匀排列,各排之间的距离相同,各排的所述弹性柱34中,相邻的弹性柱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具体为弹性柱直径的0.3-0.5倍。该间隙可使弹性柱在受挤压时,产生适当的变形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功能鞋底,其特征在于,由下鞋底板(1)、上鞋底板(2)和吸震垫(3)构成,所述下鞋底板(1)为着地部分,所述上鞋底板(2)设置在所述下鞋底板(1)的上表面,所述吸震垫(3)设置在所述上鞋底板(2)的上表面,位于人体脚板足跟部和足弓部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能鞋底,其特征在于,由下鞋底板(1)、上鞋底板(2)和吸震垫(3)构成,所述下鞋底板(1)为着地部分,所述上鞋底板(2)设置在所述下鞋底板(1)的上表面,所述吸震垫(3)设置在所述上鞋底板(2)的上表面,位于人体脚板足跟部和足弓部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功能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鞋底板(2)的上表面设置有凹槽(21),所述吸震垫(3)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突起的凸部(31),所述凸部(31)与所述凹槽(21)能相互嵌合,所述吸震垫(3)通过所述凸部(31)设置在所述上鞋底板(2)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功能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垫(3)的上表面由空腔(32)和位于空腔(32)外围的垫片(33)构成,所述空腔(32)内均匀分布若干弹性柱(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功能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柱(34)有多排,各排中的所述弹性柱(34)沿脚掌短方向均匀排列,各排之间的距离相同,各排的所述弹性柱(34)中,相邻的弹性柱之间留有间隙;
任意相邻两排的弹性柱中,第一排弹性柱(a)中的弹性柱与第二排弹性柱(b)中相邻的两个弹性柱之间构成等边三角形(c)。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功能鞋底,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龙浩天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