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面面条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1288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配面面条机,属于面条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水仓和面粉仓下方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Ⅰ和压力传感器Ⅱ,水仓和面粉仓分别通过管Ⅰ和管Ⅱ与和面容器连接,管Ⅰ和管Ⅱ上分别设有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还包括控制电路板和设置在壳体上且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的控制显示模块,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压力传感器Ⅰ、压力传感器Ⅱ、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均与控制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只需使用者向水仓和面粉仓内分别加入水和面粉,控制器自动控制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的开启,自动向和面容器内加入设定配比的水和面粉,使使用者无需根据经验、说明书或者不断尝试水和面粉的比例便可制作好面条,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配面面条机
本技术涉及智能配面面条机,属于面条机

技术介绍
面条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消费量十分庞大的主食,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面条机的智能化、自动化需求越来越高。现有的面条机通常包括机座、搅拌杯、挤面筒,机座内设有电机用于提供动力,搅拌杯内设有搅拌杆内用于和面,挤压筒内设有螺杆用于挤压出面,使用者只需按照比例要求量取水和面粉放入搅拌杯内,启动面条机即可完成面条的自动和面、成型及切面,整个面条的加工过程只需使用者调节水和面粉,操作方便。但现有的面条机需要使用者按照说明要求量取面和水以调节水和面粉的比例才能使面条机制作的面条软硬合适,对于使用者来说,水和面粉的比例难把握,使和出的面容易和稀或者和稠,如果每次都把要投入的水和面粉进行称重的话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面条机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智能配面面条机,控制器自动控制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打开与关闭,使水和面粉按照设定比例流入和面容器,设计合理,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本技术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智能配面面条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支架与和面容器,支架设置在和面容器的四周,支架上设置有水仓和面粉仓,水仓和面粉仓下方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Ⅰ和压力传感器Ⅱ,水仓和面粉仓分别通过管Ⅰ和管Ⅱ与和面容器连接,管Ⅰ和管Ⅱ上分别设有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还包括控制电路板和设置在壳体上且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的控制显示模块,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压力传感器Ⅰ、压力传感器Ⅱ、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均与控制器连接;还包括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分别为压力传感器Ⅰ、压力传感器Ⅱ、电磁阀Ⅰ、电磁阀Ⅱ和控制电路板供电。进一步地,面粉仓从上到下的横截面逐渐减小。进一步地,控制器采用STM32F103控制器。进一步地,压力传感器Ⅰ和压力传感器Ⅱ分别通过A/D转换单元Ⅰ和A/D转换单元Ⅱ与STM32F103控制器连接。进一步地,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分别通过继电器模块1和继电器模块Ⅱ与控制器连接。进一步地,A/D转换单元Ⅰ包括A/D转换器芯片HX711;压力传感器Ⅰ的一端经电阻R5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连接,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连接,一端经电阻R6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另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电阻R5和电阻R6还分别经电容C9和电容C10分别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和INB+管脚连接;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VSUP管脚和DVDD管脚均与电源模块连接,A/D转换单元Ⅰ还包括三极管8550,三极管8550的发射极与电源模块连接;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BASE管脚与三极管8550的基极连接,其AVDD管脚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FB管脚经电阻R3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FB管脚还经电阻R4和电容C5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AGND管脚经电容C6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BG管脚经电容C6和电容C5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RATE管脚和X1管脚接地,DOUT管脚和PD_SCK管脚分别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A4/SPI1_NSS/ADC4/DAC1管脚和PA5/SPI1_SCK/ADC5/DAC2管脚连接。进一步地,A/D转换单元Ⅱ包括A/D转换器芯片HX711;压力传感器Ⅱ的一端经电阻R15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连接,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连接,一端经电阻R16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另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电阻R15和电阻R16还分别经电容C14和电容C15分别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和INB+管脚连接;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VSUP管脚和DVDD管脚均与电源模块连接,A/D转换单元Ⅰ还包括三极管8550,三极管8550的发射极与电源模块连接;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BASE管脚与三极管8550的基极连接,其AVDD管脚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FB管脚经电阻R11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FB管脚还经电阻R12和电容C12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AGND管脚经电容C13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BG管脚经电容C13和电容C12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RATE管脚和X1管脚接地,DOUT管脚和PD_SCK管脚分别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A6/SPI1_MISO/ADC6/TIM3_CH1/TIM8_BKIN管脚和PA7/SPI1_MOSI/ADC7/TIM3_CH2/TIM8_CHIN管脚连接。进一步地,继电器模块1包括电阻R13、三极管S8050、电阻R9、继电器K1,电阻R13一端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C4/ADC14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S8050的基极连接,三极管S8050的集电极经电阻R9与电源模块连接,三极管S8050的集电极还与继电器K1连接,三极管S8050的发射极接地,继电器K1还分别与电源模块和电磁阀Ⅰ连接。进一步地,继电器模块Ⅱ包括电阻R14、三极管S8050、电阻R10、继电器K2,电阻R14一端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C5/ADC15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S8050的基极连接,三极管S8050的集电极经电阻R10与电源模块连接,三极管S8050的集电极还与继电器K2连接,三极管S8050的发射极接地,继电器K2还分别与电源模块和电磁阀Ⅱ连接。进一步地,控制显示模块包括液晶显示屏模块和按键组;液晶显示屏的A管脚和VDD管脚与电源模块连接,其K管脚和VSS管脚接地,VO管脚经电阻R7与电源模块连接,V0管脚还经电阻R8接地,DB0管脚、DB1管脚、DB2管脚、DB3管脚、DB4管脚、DB5管脚、DB6管脚、DB7管脚分别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B3/JTDO/SPI3_SCK/I253_CK管脚、PB4/INTRS/SPI3_MISO管脚、PB5/I2C1_SMBA/SPI3_MISO/I253_SD管脚、PB6/I2C1_SCL/TIM4_CH1管脚、PB7/I2C1_SDA/TIM4_CH2管脚、PB8/TIM4_CH3/SDIO_D4管脚、PB9/TIM4_CH4/SDIO_D5管脚和PB10/I2C2_SCL/U3_TX管脚;RS管脚、R/W管脚和E管脚分别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CI0/U4_TX/SDIO_D2管脚、PCI1/U4_RX/SDIO_D23管脚和PCI2/U5_TX/SDIO_CK管脚连接;按键组包括按键S1、按键S2和按键S3,按键S1、按键S2和按键S3分别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A10/U1_RX/RIM1_CH3管脚、PA9/U1_TX/RIM1_CH2管脚和PA8/TIM1_CH1/MCO管脚连接;STM32F103控制器的VBAT管脚与电源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配面面条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支架(1)与和面容器(2),支架(1)设置在和面容器(2)的四周,其特征在于:支架(1)上设置有水仓(5)和面粉仓(6),水仓(5)和面粉仓(6)下方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Ⅰ(4)和压力传感器Ⅱ(7),水仓(5)和面粉仓(6)分别通过管Ⅰ(3)和管Ⅱ(8)与和面容器(2)连接,管Ⅰ(3)和管Ⅱ(8)上分别设有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还包括控制电路板和设置在壳体上且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的控制显示模块,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压力传感器Ⅰ(4)、压力传感器Ⅱ(7)、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均与控制器连接;还包括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分别为压力传感器Ⅰ(4)、压力传感器Ⅱ(7)、电磁阀Ⅰ、电磁阀Ⅱ和控制电路板供电;面粉仓(6)从上到下的横截面逐渐减小;/n控制器采用STM32F103控制器;/n压力传感器Ⅰ(4)和压力传感器Ⅱ(7)分别通过A/D转换单元Ⅰ和A/D转换单元Ⅱ与STM32F103控制器连接;/n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分别通过继电器模块1和继电器模块Ⅱ与控制器连接;/nA/D转换单元Ⅰ包括A/D转换器芯片HX711;压力传感器Ⅰ(4)的一端经电阻R5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连接,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连接,一端经电阻R6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另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电阻R5和电阻R6还分别经电容C9和电容C10分别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和INB+管脚连接;VFB管脚经电阻R3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FB管脚还经电阻R4和电容C5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AGND管脚经电容C6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BG管脚经电容C6和电容C5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RATE管脚和X1管脚接地,DOUT管脚和PD_SCK管脚分别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A4/SPI1_NSS/ADC4/DAC1管脚和PA5/SPI1_SCK/ADC5/DAC2管脚连接;/nA/D转换单元Ⅱ包括A/D转换器芯片HX711;压力传感器Ⅱ(7)的一端经电阻R15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连接,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连接,一端经电阻R16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另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电阻R15和电阻R16还分别经电容C14和电容C15分别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和INB+管脚连接;/nVFB管脚经电阻R11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FB管脚还经电阻R12和电容C12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AGND管脚经电容C13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BG管脚经电容C13和电容C12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RATE管脚和X1管脚接地,DOUT管脚和PD_SCK管脚分别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A6/SPI1_MISO/ADC6/TIM3_CH1/TIM8_BKIN管脚和PA7/SPI1_MOSI/ADC7/TIM3_CH2/TIM8_CHIN管脚连接;/n继电器模块1包括电阻R13、三极管S8050、电阻R9、继电器K1,电阻R13一端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C4/ADC14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S8050的基极连接,三极管S8050的集电极经电阻R9与电源模块连接,三极管S8050的集电极还与继电器K1连接,极管S8050的发射极接地,继电器K1还分别与电源模块和电磁阀Ⅰ连接;/n继电器模块Ⅱ包括电阻R14、三极管S8050、电阻R10、继电器K2,电阻R14一端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C5/ADC15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S8050的基极连接,三极管S8050的集电极经电阻R10与电源模块连接,三极管S8050的集电极还与继电器K2连接,三极管S8050的发射极接地,继电器K2还分别与电源模块和电磁阀Ⅱ连接;/n控制显示模块包括液晶显示屏模块和按键组;液晶显示屏的A管脚和VDD管脚与电源模块连接,其K管脚和VSS管脚接地,VO管脚经电阻R7与电源模块连接,V0管脚还经电阻R8接地,DB0管脚、DB1管脚、DB2管脚、DB3管脚、DB4管脚、DB5管脚、DB6管脚、DB7管脚分别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B3/JTDO/SPI3_SCK/I253_CK管脚、PB4/INTRS/SPI3_MISO管脚、PB5/I2C1_SMBA/SPI3_MISO/I253_SD管脚、PB6/I2C1_SCL/TIM4_CH1管脚、PB7/I2C1_SDA/TIM4_CH2管脚、PB8/TIM4_CH3/SDIO_D4管脚、PB9/TIM4_CH4/SDIO_...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配面面条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支架(1)与和面容器(2),支架(1)设置在和面容器(2)的四周,其特征在于:支架(1)上设置有水仓(5)和面粉仓(6),水仓(5)和面粉仓(6)下方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Ⅰ(4)和压力传感器Ⅱ(7),水仓(5)和面粉仓(6)分别通过管Ⅰ(3)和管Ⅱ(8)与和面容器(2)连接,管Ⅰ(3)和管Ⅱ(8)上分别设有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还包括控制电路板和设置在壳体上且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的控制显示模块,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压力传感器Ⅰ(4)、压力传感器Ⅱ(7)、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均与控制器连接;还包括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分别为压力传感器Ⅰ(4)、压力传感器Ⅱ(7)、电磁阀Ⅰ、电磁阀Ⅱ和控制电路板供电;面粉仓(6)从上到下的横截面逐渐减小;
控制器采用STM32F103控制器;
压力传感器Ⅰ(4)和压力传感器Ⅱ(7)分别通过A/D转换单元Ⅰ和A/D转换单元Ⅱ与STM32F103控制器连接;
电磁阀Ⅰ和电磁阀Ⅱ分别通过继电器模块1和继电器模块Ⅱ与控制器连接;
A/D转换单元Ⅰ包括A/D转换器芯片HX711;压力传感器Ⅰ(4)的一端经电阻R5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连接,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连接,一端经电阻R6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另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电阻R5和电阻R6还分别经电容C9和电容C10分别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和INB+管脚连接;VFB管脚经电阻R3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FB管脚还经电阻R4和电容C5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AGND管脚经电容C6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BG管脚经电容C6和电容C5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RATE管脚和X1管脚接地,DOUT管脚和PD_SCK管脚分别与STM32F103控制器的PA4/SPI1_NSS/ADC4/DAC1管脚和PA5/SPI1_SCK/ADC5/DAC2管脚连接;
A/D转换单元Ⅱ包括A/D转换器芯片HX711;压力传感器Ⅱ(7)的一端经电阻R15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连接,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连接,一端经电阻R16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另一端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B-管脚连接;电阻R15和电阻R16还分别经电容C14和电容C15分别与A/D转换器芯片HX711的INA+管脚和INB+管脚连接;
VFB管脚经电阻R11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FB管脚还经电阻R12和电容C12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AGND管脚经电容C13与三极管8550的集电极连接,VBG管脚经电容C13和电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喜林刘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真禾香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