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0709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2 2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该定位导板包括定位导板本体、固定端和连接杆,固定端包括膝关节固定端和髂前上棘固定端,膝关节固定端和髂前上棘固定端之间连接有两个连接杆,连接杆连接定位导板本体。其制作方法为:(1)首先获取CTA原始DICOM数据;(2)根据DICOM数据进行三维建模,确定具体位置信息;(3)定位皮瓣精准位置;(4)确定体表参照位置及坐标;(5)根据方法(1)至方法(4)确定的数据及位置信息通过3D打印机打印定位导板。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皮瓣穿支血管的精确定位,特别是对于嵌合皮瓣的两个穿支血管的同期精确定位,保证切取皮瓣过程中不伤及穿支血管,较传统方式更加精确,安全,可靠,便捷。

Fixed guide plate for perforating vessels of anterolateral femoral mosaic flap and its fabr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主要用于包括口腔颌面部在内各种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特别适合多个部位缺损的同期重建。但由于其穿支血管解剖变异较大,成功定位血管、制备皮瓣较为困难。为了保证皮瓣成活率,精准的定位及保全穿支血管直接决定着皮瓣移植的成败。目前,对于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的定位依然靠传统方法,其缺点在于:根据常规标准解剖位置及超声波仪器通过声呐人为判断穿支血管的位置。该种方式一方面对环境要求较高,容易被噪音干扰形成误判,另一方面对于患者个性化的解剖特征,例如血管发育畸形或血管变异很难把握;其次依靠医生经验判断,即使确定大体位置,也不够精准,容易造成切口不准确或者误伤皮瓣供养血管,造成手术失败。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及其制作方法,能完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该定位导板包括定位导板本体、固定端和连接杆,所述定位导板本体的形状根据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和切取皮瓣的大小以及穿支的位置确定,所述固定端包括髂前上棘固定端和膝关节固定端,膝关节固定端用于配合连接膝关节,髂前上棘固定端用于配合连接髂前上棘,所述膝关节固定端和髂前上棘固定端之间通过两个连接杆进行连接,连接杆连接定位导板本体,定位导板本体分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定位导板本体和第二定位导板本体。进一步,所述定位导板是通过3D打印机打印而成的。一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上述所述的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其制作方法如下:(1)首先对患者进行双侧下肢CTA检查,获取CTA原始DICOM数据;(2)根据患者原始DICOM数据进行三维建模,确定包含骨骼、肌肉、血管、皮肤的具体位置信息;(3)根据皮瓣移植要求,设计皮瓣移植形状,定位皮瓣精准位置;(4)根据个性化人体解剖体征,确定体表参照位置及坐标;(5)根据方法(1)至方法(4)确定的数据及位置信息即可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进一步,方法(3)中的皮瓣为股前外侧嵌合皮瓣,股前外侧嵌合皮瓣属于供区皮瓣,受区为口腔颌面部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缺损创面,需要根据缺损数量、大小和形状,来选择供区股前外侧皮瓣的数量、大小和形状,同时还需要根据计算机辅助外科模拟血管的皮肤穿支才能进行精准定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实现皮瓣穿支血管的精确定位,特别是对于嵌合皮瓣的两个穿支血管的同期精确定位,保证切取皮瓣过程中不伤及穿支血管,提高了皮瓣移植的成功率,较传统方式更加精确,安全,可靠,便捷。附图说明图1是定位导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定位导板通过穿支血管确定导板本体位置的示意图。图3是定位导板与血管及软组织进行匹配的示意图。附图标记:第一定位导板本体1、第二定位导板本体2、连接杆3、膝关节固定端5、髂前上棘固定端4、旋股外侧动脉降支6、下肢软组织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为了解决目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的定位传统方法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定位导板。其优点在于:能够实现皮瓣穿支血管的精确定位,特别是对于嵌合皮瓣的两个穿支血管的同期精确定位,保证切取皮瓣过程中不伤及穿支血管,提高了皮瓣移植的成功率,较传统方式更加精确,安全,可靠,便捷。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该定位导板是基于3D打印技术制作而成,包括定位导板本体、固定端和连接杆3。定位导板本体用于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所模拟的切取皮瓣位置,定位导板本体分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定位导板本体1和第二定位导板本体2,需要根据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和部位设计切取皮瓣大小,再结合穿支的位置设计定位导板本体的形状。固定端同样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选择稳定的骨骼作为固定端,上端选择在髂前上棘,与髂前上棘配合连接,称为髂前上棘固定端4,下端选择在膝关节,与膝关节配合连接,称为膝关节固定端5。膝关节固定端5与髂前上棘固定端4之间通过两个连接杆3进行连接,连接杆3连接第一定位导板本体1和第二定位导板本体2。该定位导板在制作的过程中,重点需要确定的定位导板本体的固定位置和定位导板本体的皮瓣切取位置,方法如下:定位导板本体的固定位置:定位导板上端选择髂前上棘为固定端,下端选择膝关节为固定端。中间用连接杆3连接两端固定端及定位导板本体。根据患者个体CT数据,从体表选择膝关节及髂骨等相对稳定解剖位置作为坐标,计算得出定位导板对体表固定位置服帖的形态,以及体表皮瓣精准位置和形状,设计出定位导板形态。定位导板本体的皮瓣切取位置:通过患者CTA数据应用计算机寻找到穿支血管后,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对血管、肌肉、皮肤、骨骼等进行数字重建,利用软件测量工具测得旋股外侧动脉降支6的起始坐标轴位置、血管可切取长度及起始血管管径。根据所需穿支血管的坐标轴位置信息设计定位点,以定位点为中心覆盖所需截取皮肤面积设计皮瓣截取圈形导板,由于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为两条较相近,截取圈形导板相互嵌合组成一个类似“8”字形截取圈形导板,逆向追踪血管来源并标记其穿支穿出深筋膜的体表位置,以便于切取皮瓣,并设计定位导板本体的具体范围。本技术方案中定位导板的具体制备方法为:(1)患者进行双侧下肢CTA检查,获取CTA原始DICOM数据。(2)根据患者原始CTA数据进行三维建模,确定包含骨骼、肌肉、血管、皮肤的具体位置信息。(3)根据皮瓣移植要求,设计皮瓣移植形状,定位皮瓣精准位置。皮瓣为股前外侧嵌合皮瓣,股前外侧嵌合皮瓣属于供区皮瓣,受区为口腔颌面部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缺损创面,需要根据缺损数量、大小和形状,来选择供区股前外侧皮瓣的数量、大小和形状。本技术方案中为两处软组织缺损,因此设计了两个嵌合穿支皮瓣。皮瓣的准确位置需要根据计算机辅助外科模拟血管的皮肤穿支来进行精准定位。(4)根据个性化人体解剖体征,确定体表参照位置及坐标。(5)通过3D打印机打印包含固定位置、切取位置等外形的定位导板。其中固定端位置的确定依据主要是选择非软组织的硬组织作为固定位置,防止定位导板随着体位的改变或者软组织的移位而发生位移,如图3中的灰色部分为计算机模拟的下肢软组织7。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导板包括定位导板本体、固定端和连接杆,所述定位导板本体的形状根据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和切取皮瓣的大小以及穿支的位置确定,所述固定端包括髂前上棘固定端和膝关节固定端,膝关节固定端用于配合连接膝关节,髂前上棘固定端用于配合连接髂前上棘,所述膝关节固定端和髂前上棘固定端之间通过两个连接杆进行连接,连接杆连接定位导板本体,定位导板本体分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定位导板本体和第二定位导板本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导板包括定位导板本体、固定端和连接杆,所述定位导板本体的形状根据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和切取皮瓣的大小以及穿支的位置确定,所述固定端包括髂前上棘固定端和膝关节固定端,膝关节固定端用于配合连接膝关节,髂前上棘固定端用于配合连接髂前上棘,所述膝关节固定端和髂前上棘固定端之间通过两个连接杆进行连接,连接杆连接定位导板本体,定位导板本体分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定位导板本体和第二定位导板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导板是通过3D打印机打印而成的。


3.一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其制作方法如下:
(1)首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彬王彦焱王冰邵博龚忠诚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