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0633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2 2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积极地利用带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备竿体的钓具,竿体具有:由成形带(20)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21)朝向前侧的第一带痕区域(22)、和由成形带(30)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31)朝向后侧的第二带痕区域(32);且钓具为手竿,在尾竿(1)具有第一带痕区域(22)和第二带痕区域(32),第一带痕区域(22)位于尾竿(1)的前部,第二带痕区域(32)位于尾竿(1)的后部。

Fishing tack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钓具
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竿体的钓具,尤其是涉及一种钓竿和玉柄。
技术介绍
例如,振出竿具备多节竿体。竿体的竿胚通常由预浸渍体形成。将预浸渍体卷绕在芯棒上,并从其上方利用成形带加压。因此,将成形带剥离后的竿胚上残留螺旋状的带痕。然后,研磨竿胚的外周面以消除该带痕。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特开平8-3800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积极地利用带痕。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钓具是一种具备竿体的钓具,竿体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的第一带痕区域、和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的第二带痕区域。另外,将竿梢侧设为前侧,将竿尾侧设为后侧。由于第一带痕区域的阶差部的朝向与第二带痕区域的阶差部的朝向互为反方向,所以在垂钓者握持竿体时,若使手从第一带痕区域向第二带痕区域移动,则能够通过手的触感来感觉阶差部朝向改变。同样,通过使手从第二带区域向第一带区域移动,也能够感觉到阶差部朝向改变。像这样,由于在第一带痕区域与第二带痕区域中,阶差部的朝向不同,所以能够根据阶差部的朝向,通过手的触感来容易地掌握正在握持的区域。尤其是,在具备多节竿体的情况下,优选地,在一节竿体具有第一带痕区域和第二带痕区域。根据从阶差部的朝向获得的触感的差异,能够容易地确定出在一节竿体中握持的区域。尤其是,在钓具为手竿(延べ竿)的情况下,优选地,在尾竿具有第一带痕区域和第二带痕区域,且第一带痕区域位于尾竿的前部,第二带痕区域位于尾竿的后部。例如,当进行诱钓香鱼时,垂钓者在将双手张开的状态下,用右手握持尾竿的前部,用左手握持尾竿的后部,在此状况下,双手的间隔比身体宽,所以双手会趋于靠近。这时,由于在尾竿的前部存在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的第一带痕区域,所以右手不易打滑。此外,在尾竿的后部存在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的第二带痕区域,所以左手也同样不易打滑。因此,握持尾竿时使用较小的力即可,垂钓者的负担减轻。进而,优选地,在尾上竿的后部具有第一带痕区域。在要将手竿缩短而握持的情况下,例如有时用右手握持尾上竿的后部。在这种情况下,若在尾上竿的后部具有第一带痕区域,则右手不易打滑,垂钓者能够轻松地保持钓竿。此外,在钓具为玉柄的情况下,优选地,在尾竿具有第一带痕区域和第二带痕区域,且第一带痕区域位于尾竿的后部,第二带痕区域位于尾竿的前部。当利用抄网抄鱼时,例如用一只手握持钓竿,用另一只手握持玉柄的尾竿的后部。由于在尾竿的后部存在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的第一带痕区域,所以玉柄的尾竿的后部不易从手滑向下侧,能够容易地将鱼抄起。此外,在将拉长状态的玉柄收起的情况下,用一只手握持尾竿的前部,用另一只手握持尾上竿。由于在尾竿的前部存在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的第二带痕区域,因此握持尾竿的前部的手不易滑向前侧,能够将尾上竿容易地收纳于尾竿。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通过具有阶差部的朝向不同的两个带痕区域,能够根据带痕的阶差部的朝向,通过手的触感容易地掌握正在握持的部位。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手竿的尾竿的正视图;图2是表示该尾竿的竿胚的正视图;图3(a)是图1的A部放大剖视图,(b)是表示该部分的成形带剥离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a)是图1的B部放大剖视图,(b)是表示该部分的成形带剥离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该无轮钓竿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手竿的尾竿的正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手竿的尾竿的正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玉柄的尾竿的正视图;图9(a)是图8的C部放大剖视图,(b)是图8的D部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5来说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钓具的钓竿。钓竿为手竿,代表性的是香鱼竿和溪流竿。手竿具备多节竿体,不具备钓线引导件。竿体的节数为三节以上,例如为七节~九节。图1中示出了钓竿的尾竿1。钓竿为振出式钓竿、即振出竿,前侧的竿体全部收纳于尾竿1。图1中以双点划线示出了尾竿1的一节位于前侧的尾上竿2。尾竿1具备由预浸渍体形成的筒状的竿胚10。在竿胚1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规定长度的涂装部11。涂装部11遍及竿胚10的外周面的全周而形成。在竿胚10的前端部安装有环状的盖12。盖12以从外侧覆盖竿胚10的前端部的外周面的方式安装于竿胚10。盖12例如为金属制。在竿胚10的后端部安装有尾堵13。尾堵13能够设为相对于竿胚10装卸自由的结构。在竿胚10的外周面存在残留有由成形带形成的螺旋状带痕的区域。竿胚10是将预浸渍体卷绕于芯棒,并进行加压、煅烧而形成。加压时,在预浸渍体上,成形带以规定的间距卷绕为螺旋状。间距例如为数毫米并小于成形带的带宽。尤其是,间距优选小于带宽的一半,优选设为带宽的1/10左右,优选设为2mm以下。成形带边与相邻的成形带重叠边卷绕为螺旋状。成形带在煅烧后被剥离。剥离成形带之后的竿胚10的外周面形成有呈螺旋状的带痕,该带痕也被称为带接缝。带痕具有阶差部,若成形带是从竿胚10的后端部向前端部卷绕,则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即,带痕的阶差部的端面成为朝向后侧的状态。若成形带是从竿胚10的前端部向后端部卷绕,则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即,带痕的阶差部的端面成为朝向前侧的状态。在竿胚10的外周面的前部残留成形带20的带痕的阶差部21朝向前侧的第一带痕区域22。如图3(a)所示,在第一带痕区域22中,带痕的阶差部21的端面21a朝向前侧。带痕的阶差部21沿着竿胚10的轴线方向即前后方向每隔固定间隔而形成。该阶差部21彼此之间的间隔为成形带20的卷绕间距。图3(a)中,为了简化,将相邻的阶差部21彼此之间的部分表示为向后侧缩径的直线状的倒锥面23,但倒锥面23的大部分也可为基本不倾斜的周面。阶差部21的端面21a为陡峭的角度,倒锥面23为平缓的角度。如图3(b)所示,这种第一带痕区域22中的带痕通过在预浸渍体的外周面将成形带20卷绕为螺旋状而形成。在图3(b)中,为了便于观察,将成形带20的带宽缩小而图示。像这样,在第一带痕区域22中,成形带20从前侧向后侧边以规定间距重叠边卷绕为螺旋状。若在加热煅烧后将成形带20剥离,则成为如图3(a)那样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竿胚10的外周面的后部残留有成形带30的带痕的阶差部31朝向后侧的第二带痕区域32。如图4(a)所示,第二带痕区域32是带痕的阶差部31的端面31a朝向后侧的区域,朝向与第一带痕区域22相反。带痕的阶差部31是沿着竿胚10的轴线方向即前后方向每隔固定间隔而形成。该阶差部31彼此之间的间隔为成形带30的卷绕间距,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与第一带痕区域22中的间距相同的间距,但也可以互不相同。第一带痕区域22的成形带20与第二带痕区域32的成形带30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即,成形带20和成形带30的材质、厚度、带宽、张力等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图4(a)中,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钓具,其具备竿体,/n该竿体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的第一带痕区域、和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的第二带痕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06 JP 2018-2086231.一种钓具,其具备竿体,
该竿体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的第一带痕区域、和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的第二带痕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具,其具备多节竿体,且在一节竿体具有第一带痕区域和第二带痕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沼信广谷川尚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