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换气系统通过送风风扇把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把外部空气吸入到室内,从而对室内进行换气,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本体箱上、引导空气流动的罩盖,所述本体箱形成换气系统的外观,并且在所述的罩盖上形成有多个穿孔; 向送风风扇提供旋转动力的电机组装体; 在上述罩盖的一侧形成的电机底座,所述电机底座支撑上述电机组装体,上述电机底座的上下端形成贯穿连接部件的安装孔; 上述电机底座的安装孔在与上述穿孔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使得连接部件松弛的连接在上述电机底座后贯穿上述穿孔; 上述电机底座的安装孔设置在与罩盖的穿孔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上述连接部件松弛的连接在上述罩盖后能够贯穿电机底座的安装孔,上述形成在电机底座的安装孔由圆形的贯穿部分与固定部分构成。(*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风换气系统的电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向风扇提供动力的电机更加容易的拆卸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方面的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能源与噪音等问题,人类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倾向于密集型。但是这种封闭空间的空气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二氧化碳的同时被污染,从而妨碍生命体的呼吸。尤其是在办公室或车辆等狭小的空间内人们经常逗留的地方要随时更换空气。此时通常利用热交换方式的换气装置。这种换气装置能够在维持室内空气温度的同时吸入外部空气并排出室内空气。图1是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热交换器与前置过滤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以往换气装置,在本体箱10的一侧面形成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12。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内部形成有吸入通道(图中没有显示)。从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上述吸入通道到达下文要说明的热交换器14上。如图2所示,上述本体箱10内部的中央部位具有热交换器14。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4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与从室内排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一般情况下热交换器14的剖面形状为菱形。上述热交换器14的工作原理如下。热交换器14通常将产生温差的空气分别导入不同的空气通路,通过形成上述不同空气通路层的高效率的热交换膜,来完成交换潜热的湿气和湿热气之间的热交换。从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吸入并通过热交换器14的外部空气,经过形成在本体箱10的外部空气供气部(图中没有显示),最后通过外部空气供气孔16供气室内。所述外部空气供气孔16形成在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相反侧。在形成上述外部空气供气孔16的一侧面上形成室内空气吸入口18。室内空气通过所述室内空气吸入口18吸入到本体箱10内部。并且在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一侧面上形成室内空气排出孔20。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18吸入到换气装置内部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排出孔20排出到外部。上述热交换器14的周围形成热交换器支撑框架22。并且热交换器14的下部一侧设置有前置过滤器24。所述前置过滤器24的作用是过虑混在外部空气中的异物。并且所述前置过滤器24与上述热交换器14分开形成,可以拆卸。上述热交换器的左右侧分别具有把室内空气强制排出到外部的风扇(fan)与把室外空气强制吸入室内的风扇。如图3所示,上述风扇组装体由送风风扇30、电机组装体32、电机底座34及罩盖36构成。所述电机组装体32给上述送风风扇30提供旋转动力;所述电机底座34支撑上述电机组装体32;所述罩盖36引导上述电机底座34连接的空气。上述送风风扇30由热风风扇(sirocco fan)构成。其作用是把室内空气强制性的送风到外部或把室外空气强制性的吸入到室内。并且送风风扇30与电机组装体32的一侧相结合而旋转。所述电机组装体(32)通过电力产生旋转动力。上述本体箱10的底面垂直设置有罩盖36。并且所述罩盖36的一端形成电机底座34,电机底座34安装并固定在上述电机组装体32上。此外,上述电机底座34连接在上述罩盖36上。在上述罩盖36上形成的穿孔36’的上下侧具有多个安装孔36″。通过所述安装孔36″上述电机底座34安装在上述罩盖36上。并且电机底座34的上端与下端形成与上述罩盖36的安装孔36″相对应的穿孔34’。螺钉38插入上述安装孔36″与穿孔34’连接,使得上述电机底座34安装在上述罩盖36上。如上所述的以往换气装置存在下述问题。如上所述的以往结构中为了把电机底座34安装到罩盖36上,在电机底座34的上端与下端形成的至少4个穿孔34’上连接螺钉38。并且当要把上述电机底座34从上述罩盖36上分离的时候再把上述四处的螺钉38分别分离。导致电机底座34的拆卸作业繁琐,增加了生产工艺。此外,对上述电机组装体32进行售后服务(after-sales service)时,在电机底座34从上述罩盖36上分离过程中经常发生丢失上述螺钉的情况。使得重新安装上述电机底座34时要使用新螺钉或要查找丢失的螺钉,这样一来零件费用上升,并且生产效率也降低。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换气装置仍存在有诸多的缺陷,而丞待加以改进。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换气装置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积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使其更具有竞争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换气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使其能够方便拆卸电机组装体。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防止连接部件丢失的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换气系统通过送风风扇把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把外部空气吸入到室内,从而对室内进行换气。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本体箱上、引导空气流动的罩盖,所述本体箱形成换气系统的外观,并且在所述的罩盖上形成有多个穿孔;向送风风扇提供旋转动力的电机组装体;在上述罩盖的一侧形成的电机底座,所述电机底座支撑上述电机组装体;上述电机底座的上下端形成贯穿连接部件的安装孔;上述电机底座的安装孔在与上述穿孔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使得连接部件松弛的连接在上述电机底座后贯穿上述穿孔。上述电机底座的安装孔设置在与罩盖的穿孔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上述连接部件松弛的连接在上述罩盖后能够贯穿电机底座的安装孔。上述形成在电机底座的安装孔由圆形的贯穿部分与固定部分构成。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所述的贯穿部分能够穿过上述连接部件;所述固定部分具有比贯穿部分相对较小的直径,并且与上述贯穿部分的一侧相连通。前所述的安装孔的固定部分与贯穿部分相对上述罩盖的中央部分沿着圆周方向相互连通。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罩盖的安装孔由直径大小不同的贯穿部分与固定部分构成。进而,可以把电机底座固定在上述罩盖的螺钉穿过贯穿部分,使得能够容易的从罩盖上安装和拆卸电机底座。具体讲,拆卸上述电机底座时没有必要把螺钉全部拧开,只需拧开至一般程度后便从罩盖上脱离。重新安装时在电机底座四角处先松弛固定的螺钉,再把电机底座接触罩盖而固定,由此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对电机等进行售后服务时,可以在电机底座没有完全脱离的状态下分离电机组装体与电机底座,进行替换及维修。从而避免的丢失螺钉的连接部件。本专利技术在结构设计、使用的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确实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并且所揭露的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设计,其未见于任何刊物,在申请前更未见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公知、公用在先,且市面上亦未见有类似的产品,而确实具有新颖性。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确比现有的换气装置更具技术进步性,且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及更能亦远非现有的换气装置所可比拟,较现有的换气装置更具有技术上进步,并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而确实具有创造性。本专利技术的设计人研究此类产品已有十数年的经验,对于现有的换气装置所存在的问题及缺陷相当了解,而本专利技术既是根据上述缺陷研究开发而创设的,其确实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及功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太昱,江光玉,江完石,李虎范,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