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01864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包括外筒、内筒、发电机构、充电电路、蓄能机构,所述外筒同心式套装在内筒外部,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发电环空,所述发电机构、充电电路、蓄能机构自上而下依次电连接,并全部设置在发电环空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地层与注入水之间的温度差进行发电,为注水井井下智能配水器及测试仪器供电,实现井下仪器的长期可靠运行。

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ype underground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开采
,具体地说是一种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无线智能分注技术是数字油田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从地面发送包含特定指令的压力脉冲载波,控制井下智能配水器的开度,实现精确分层配注。该技术免除了测试、调配、验封电缆投捞的工作量,同时与“四化”建设配套,方便远程化控制,尤其适用于海上大斜度井。然而目前的井下智能配水器主要依靠内置电池供电,电池的使用寿命仅能维持2-3年,无法满足长效注水的需要。针对该问题,研制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井下温差式猎能发电装置,利用地面注入水与地层之间的温度差发电,为智能分注技术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延长智能配水器使用时间,满足节能环保的理念要求,为实现水驱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文献数据库及专利调研,目前在井下温差发电方面使用最多的是涡轮发电方式,主要利用井下注入流体对涡轮叶片冲击作用,由涡轮叶片的转动带动转子转动而产生电流,将流体动能转化为电能。该技术在随钻测井中应用广泛,但在注水井测试中应用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油管空间狭小,安装涡轮会牺牲油管内的测试功能;(2)注入水流速低(通常<200m3/d),发电效率低;(3)涡轮中易结垢,影响使用寿命;(4)冲击和摩擦显著缩短涡轮寿命,平均使用寿命小于1个月。此外,钻井行业中也有一种振动发电方式,主要利用钻头与钻杆工作时产生的振动通过压电陶瓷将该振动能转换为电能。中国专利CN105006991A《叠层压电式井下能量采集装置》报道了振动发电在注水过程中的应用,利用注水井管道内的流体通过卡门涡街结构时,形成涡激共振,通过压电效应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容易改变井筒中流体流态和流体力学性质,干扰井口发出的压力脉冲载波指令。温差发电是一种新兴的清洁发电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赛贝克效应,在两种不同的导体所组成的闭合回路中,当两接触处的温度不同时,回路中会产生电势。井下温差发电技术的优势是可以在不改变井筒流体流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地层天然能量,持续可靠的为井下仪器提供清洁电力。目前关于井下温差发电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钻井行业,其原理是以管柱内泥浆作为冷端,以钻头摩擦岩石产生的表面热量作为热端,利用二者温度差进行发电。但是钻井中使用的温差发电装置很难在注水行业应用,原因有3点:一是因为钻井泥浆流量大,地层对泥浆的升温作用不明显,故泥浆在井下依然保持较低的温度,而注入水流速低,经过长井段的加热后,与地层间的温度差约为10℃左右,因此注水井对发电效率要求更高;二是钻井整个过程持续时间短,对发电装置有效期要求低,注水过程为了节约作业费用,需要发电装置更加可靠,有效期在5年以上;三是钻井井眼较大,设计温差发电装置尺寸较大,注水管柱需要受套管和油管尺寸限制,发电装置需要更加小型化、集成化。有报道设想利用油井井筒产出液与地层温差进行发电为电潜泵或螺杆泵供电,但由于温差发电总体的发电效率较低,而举升工艺往往需要功率较大,因此很难真正实现。而水井井下配水器或测试装置功率较低,使用温差发电装置供电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温差半导体发电是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即利用塞贝克效应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P型和N型结合的半导体元件组成的器件的一侧维持在低温,另一侧维持在高温,这样器件高温侧就会向低温侧传导热能并产生热流。即热能从高温侧流入器件内,通过器件将热能从低温侧排出时,流入器件的一部分热能不放热,并在器件内变成电能,输出直流电压和电流。通过连接多个这样的器件便可获得较大的电压。该器件即为目前应用日益广泛的温差发电片。由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制造的半导体发电机有着无噪音、寿命长、性能稳定等特点,同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成为了一种应用广泛的便携电源。目前主要用于油田、野外、军事等领域,同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家电制造、仪器仪表、玩具及旅游业等行业。随着现代社会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更多地在考虑如何有效地将太阳热、海洋热、地热、工业废热、燃烧垃圾的发热等地球上各种热源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因此半导体温差发电技术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随注水管柱下入井中,利用地层与注入水之间的温度差进行发电,为注水井井下智能配水器及测试仪器供电,实现井下仪器的长期可靠运行。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包括外筒、内筒、发电机构、充电电路、蓄能机构,所述外筒同心式套装在内筒外部,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发电环空,所述发电机构、充电电路、蓄能机构自上而下依次电连接,并全部设置在发电环空内部。所述发电机构为温差发电片组,所述温差发电片组与内筒之间设置内导热体,所述温差发电片组与外筒之间设置外导热体。所述温差发电片组包括至少两组,所述温差发电片组包括至少三片相同的温差发电片,所述温差发电片沿管柱径向上按照正多边形排列。所述充电电路上端和下端均设置绝热充填体;所述的温差发电片两两对接之间充填有绝热充填体;所述内、外导热体之间的空隙也充填有绝热充填体。所述发电环空上端口安装上密封堵环,上密封堵环内壁与内筒外壁之间设置密封圈,上密封堵环外壁与外筒内壁之间设置密封圈,上密封堵环位于温差发电片组上方;所述发电环空下端口安装下密封堵环,下密封堵环内壁与内筒外壁之间设置密封圈,下密封堵环外壁与外筒内壁之间设置密封圈,下密封堵环位于蓄能机构下方。所述外筒上端丝扣式连接上接头,内筒上端顶在上接头下端面,内筒上端面和上接头下端面之间设置密封圈,所述外筒下端丝扣式连接下接头,内筒下端顶在下接头上端面,内筒下端面和下接头上端面之间设置密封圈。所述下密封堵环、外筒、下接头同时开设轴向贯通的密封槽,密封槽内穿设电缆,电缆上端连接蓄能机构。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现场使用时,将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作为智能分层注水管柱的一部分下入。注入水顺内筒内壁向下流动,故内壁温度相对较低。外筒外壁为环空保护液,温度接近地层温度。热量由外筒外壁通过导热片传递到温差发电片组热端,冷端接收到的热量又通过导热片传递给内筒,由注入水携带走。这样使温差发电片两端产生一定温度差,通过与稳压器后输出稳定电压与恒定电流的直流电,并通过电缆向井下无线智能配水器供电。该装置能够有效利用注入水与地层之间的温度差,将地热转化为电能,为井下智能配水器等装置长期提供清洁电力,从而避免电池寿命对管柱整体有效期的影响;该装置在配水器待机时由发电装置为蓄电池充电,当配水器工作时由蓄电池为配水器供电。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的结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的发电机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的管柱装配图。图中:201-上接头、202-外筒、203-上密封圈、204-上密封堵环、205-内筒、206-外导热体、207-温差发电片组、208-内导热体、209-绝热充填体、2010-充电电路、2011-蓄能机构、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内筒、发电机构、充电电路、蓄能机构,所述外筒同心式套装在内筒外部,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发电环空,所述发电机构、充电电路、蓄能机构自上而下依次电连接,并全部设置在发电环空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内筒、发电机构、充电电路、蓄能机构,所述外筒同心式套装在内筒外部,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发电环空,所述发电机构、充电电路、蓄能机构自上而下依次电连接,并全部设置在发电环空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构为温差发电片组,所述温差发电片组与内筒之间设置内导热体,所述温差发电片组与外筒之间设置外导热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发电片组包括至少两组,所述温差发电片组包括至少三片相同的温差发电片,所述温差发电片沿管柱径向上按照正多边形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温差式井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上端和下端均设置绝热充填体;所述的温差发电片两两对接之间充填有绝热充填体;所述内、外导热体之间的空隙也充填有绝热充填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侠清孙宝全车传睿聂飞朋张雪梅丛娟石琼刘香山申兴哲李德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