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光灯及其安装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916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投光灯及其安装壳体,将电器壳与灯主壳隔开设置,使得电器壳与灯主壳之间留有散热空间,避免电器壳与灯主壳相互靠拢接触,导致两者上的热量相互聚集而无法有效散出。由于灯主壳上设有散热翅,且电器壳连接在散热翅上,因此,灯主壳与电器壳上的热量均可通过散热翅进行排出,大大保证了投光灯的使用稳定性。同时,电器壳与灯主壳之间设置穿线管,因此,在电源组件与灯珠连接过程中,先将电源组件上的导线穿入第二穿线孔中;再通过穿线管,将导线穿入第一穿线孔中,并与灯珠实现电性连接,如此,通过穿线管,将导线进行隐藏,避免直接暴露在投光灯外而容易被损坏,从而使得导线得到有效防护,提高投光灯的结构稳定性。

Floodlight and its installation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投光灯及其安装壳体
本技术涉及灯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投光灯及其安装壳体。
技术介绍
投光灯是指定被照面上的照度高于周围环境的灯具。又称聚光灯。主要用于大面积作业场矿、建筑物轮廓、体育场、立交桥、纪念碑、公园和花坛等。因此,大部分室外使用的大面积照明灯具均可看作投光灯。投光灯的壳体通常包括灯壳与电器壳,灯壳内主要集成透镜、灯珠及相应的电路基板,电器壳则主要集成电源组件。传统的灯壳与电器壳之间的配合结构较为复杂,导致灯壳与电器壳上的热量无法有效排出,从而严重影响投光灯的正常使用。同时,灯壳内的灯珠与电器壳内的电源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采用导线连接,连接导线通常直接暴露在外,这样,不仅影响投光灯的外观效果,而且还导致导线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投光灯及其安装壳体,便于热量有效排出,使得投光灯稳定使用;同时,便于隐藏导线,不仅提高投光灯的外观整体性,而且还避免导线被损坏。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投光灯的安装壳体,包括:灯主壳,所述灯主壳上设有第一穿线孔与散热翅;电器壳,所述电器壳与所述灯主壳隔开设置,且所述电器壳连接在所述散热翅上,所述电器壳上设有第二穿线孔;及穿线管,所述穿线管连接在所述灯主壳与所述电器壳之间,且所述穿线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二穿线孔连通。上述的投光灯的安装壳体,将电器壳与灯主壳隔开设置,使得电器壳与灯主壳之间留有散热空间,避免电器壳与灯主壳相互靠拢接触,导致两者上的热量相互聚集而无法有效散出。由于灯主壳上设有散热翅,且电器壳连接在散热翅上,因此,灯主壳与电器壳上的热量均可通过散热翅进行排出,大大保证了投光灯的使用稳定性。同时,电器壳与灯主壳之间设置穿线管,因此,在电源组件与灯珠连接过程中,先将电源组件上的导线穿入第二穿线孔中;再通过穿线管,将导线穿入第一穿线孔中,并与灯珠实现电性连接,如此,通过穿线管,将导线进行隐藏,避免直接暴露在投光灯外而容易被损坏,从而使得导线得到有效防护,提高投光灯的结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投光灯的外观整体性,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感。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翅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散热翅沿着所述灯主壳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散热组件,所述电器壳连接在所述散热组件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远离所述灯主壳的一侧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电器壳装入所述安装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投光灯的安装壳体还包括支架,所述灯主壳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支架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投光灯的安装壳体还包括转轴,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灯主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轴孔相对设置的第二轴孔,所述转轴能够分别穿入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主壳上设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沿着所述第二轴孔周向设置,所述支架或者所述转轴上设有指示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主壳包括透光板、底壳、及盖设在所述底壳上的面盖,所述透光板设置在所述面盖与所述底壳之间,所述面盖上设有出光口,所述第一穿线孔与所述散热翅均设置在所述底壳上,所述底壳内用于安装电路基板、灯珠及透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壳内设有围边,所述围边沿着所述底壳的周向设置、并形成与所述出光口相通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安装所述电路基板、所述灯珠及所述透镜,所述透光板设置在所述面盖与所述围边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盖朝向所述围边的一侧面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着所述面盖的周向设置,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透光板的边缘限位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投光灯的安装壳体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透光板与所述围边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边与所述底壳之间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面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的第二安装孔。一种投光灯,包括电源组件、透镜、电路基板、电性连接在所述电路基板上的灯珠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光灯的安装壳体,所述电源组件装设在所述电器壳内,所述电路基板、所述灯珠及所述透镜均装设在所述灯主壳内,所述透镜与所述灯珠相对设置。上述的投光灯,采用以上的投光灯的安装壳体,将电器壳与灯主壳隔开设置,使得电器壳与灯主壳之间留有散热空间,避免电器壳与灯主壳相互靠拢接触,导致两者上的热量相互聚集而无法有效散出。由于灯主壳上设有散热翅,且电器壳连接在散热翅上,因此,灯主壳与电器壳上的热量均可通过散热翅进行排出,大大保证了投光灯的使用稳定性。同时,电器壳与灯主壳之间设置穿线管,因此,在电源组件与灯珠连接过程中,先将电源组件上的导线穿入第二穿线孔中;再通过穿线管,将导线穿入第一穿线孔中,并与灯珠实现电性连接,如此,通过穿线管,将导线进行隐藏,避免直接暴露在投光灯外而容易被损坏,从而使得导线得到有效防护,提高投光灯的结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投光灯的外观整体性,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投光灯的安装壳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投光灯的安装壳体结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灯主壳内部结构一视角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灯主壳内部结构另一视角图;图5为图4中所述的灯主壳沿着A-A方向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投光灯结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投光灯的安装壳体,110、灯主壳,111、底壳,1111、第二轴孔,1112、刻度线,1113、第一穿线孔,112、面盖,1121、第二安装孔,1122、出光口,1123、限位部,113、围边,1131、容纳腔,114、透光板,115、导向板,1151、导向孔,116、支撑柱,1161、第一安装孔,117、密封圈,120、电器壳,121、底座,1211、第二穿线孔,122、端盖,1221、防水锁头,130、散热组件,131、散热翅,132、安装槽,140、支架,141、第一轴孔,142、转轴,143、指示部,150、穿线管,200、电路基板,300、透镜,400、电源组件,500、呼吸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投光灯的安装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n灯主壳,所述灯主壳上设有第一穿线孔与散热翅;/n电器壳,所述电器壳与所述灯主壳隔开设置,且所述电器壳连接在所述散热翅上,所述电器壳上设有第二穿线孔;及/n穿线管,所述穿线管连接在所述灯主壳与所述电器壳之间,且所述穿线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二穿线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投光灯的安装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灯主壳,所述灯主壳上设有第一穿线孔与散热翅;
电器壳,所述电器壳与所述灯主壳隔开设置,且所述电器壳连接在所述散热翅上,所述电器壳上设有第二穿线孔;及
穿线管,所述穿线管连接在所述灯主壳与所述电器壳之间,且所述穿线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二穿线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光灯的安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散热翅沿着所述灯主壳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散热组件,所述电器壳连接在所述散热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光灯的安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远离所述灯主壳的一侧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电器壳装入所述安装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光灯的安装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所述灯主壳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支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光灯的安装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轴,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灯主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轴孔相对设置的第二轴孔,所述转轴能够分别穿入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光灯的安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灯主壳上设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沿着所述第二轴孔周向设置,所述支架或者所述转轴上设有指示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泽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亮美集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