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雾化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加湿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8849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运送液体的载流件,高电压作用于该载流件的排放端和相对电极之间以喷出液体带电细小粒子。该载流件设置有与排放端相对的液体收集端,从而向液体收集端输送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液体蒸汽,在其附近冷凝该液体蒸汽,并且将冷凝液体输送至载流件的排放端。因此,由于包含Ca、Mg等的阳离子的液体以蒸汽形式使用,所以这些杂质的含量可被极大地减小,从而消除在载流件的排放端的杂质沉淀,从而实现稳定的静电雾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喷出微小电离粒子形式的液体的静电雾化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加湿器。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出版物No.3260150公开了一种在先的静电雾化装置。该静电雾化装置利用毛细管状结构作为液体载流件(liquid carrier),从而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液体供给至载流件的排放端部。高电压作用于载流件和环绕外壳之间从而将液体作为电离粒子从排出端喷出。当该装置使用如下的水时,例如,城市水、电解水、PH调节水、矿泉水、含有维他命C或氨基酸的水,或者包含诸如芳香油或芳香剂的除臭剂的水时,水中可能含有的矿物质诸如Ca或Mg将会前进至毛细管状结构的远端处并与空气中的CO2起反应,从而生成CaCO3或MgO沉淀下来,阻碍静电雾化的进行。因此,需要定期地维护以移去沉淀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静电雾化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加湿器,以避免包含于液体中的杂质沉淀到载流件的排放端,从而在较长的使用期间保持稳定的静电雾化作用。本专利技术的静电雾化装置包括载流件,该载流件包括液体收集端以及与液体收集端相对的排放端,液体收集端收集液体从而将液体输送至排放端。该装置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电压源。电压源跨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以使排放端的液体具有静电电荷,由此将液体以微小电离粒子的形式喷出。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包括蒸汽源,该蒸汽源将蒸汽输送至载流件的液体收集端,以使液体在其周围冷凝,从而使冷凝液体输送至载流件的排放端。因此,即使使用溶解有Ca或Mg阳离子的液体,Ca或Mg阳离子的含量可在蒸汽的作用下最小化,由此抑制杂质被输送至载流件的排放端,并且避免由杂质沉淀造成的静电雾化能力的下降。因此,可避免频繁地清洁排放端以在长期使用中保持稳定的静电雾化作用。优选地,容纳载流件的壳体的内部由隔板分离为冷凝室和排放室。载流件穿过隔板延伸,从而将所述液体收集端设置在所述冷凝室中,将所述排放端设置在所述排放室中。冷凝室与蒸汽源相通从而被供给蒸汽,以将蒸汽冷凝液体输送至液体收集端。因此,冷凝室用作冷凝空间,以将冷凝液体有效地输送至液体收集端。冷凝室优选地构造成围绕载流件的液体收集端形成蒸汽环流。环流增加了蒸汽和载流件接触的机会,从而通过蒸汽的冷却改善冷凝效果,确保将液体稳定地供给至载流件的排放端。冷凝室可设置有液体吸收器,从而对冷凝室中的蒸汽进行冷凝并将冷凝液体输送至载流件的液体收集端。而且,静电雾化装置优选地包括产生强制空气流的风扇以及空气导管,该导管将强制空气流导入排放端和第二电极之间。采用这种结构,排放端和第二电极之间产生的液体的微小电离粒子由强制空气流运送以在大范围内散布。在这种情况下,可设置挡板以将载流件从强制空气流遮蔽开,避免液体从载流件不当地蒸发出。由此构造的静电雾化装置优选地应用于诸如加湿器的电器中。加湿器具有产生强制空气流的风扇以及蒸汽通道,该通道引导蒸汽源的部分蒸汽以通过强制空气流运送并且向外喷出蒸汽。因此,除了蒸汽的一般加湿作用,液体的微小电离粒子还可被分散以通过微小电离粒子的高皮肤渗透能力改善美肤效果,以及房间的除臭效果。这些和其他目的和有利特征通过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可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静电雾化装置的垂直剖面图;图2是上述装置中的雾化单元的透视图;图3是雾化单元的侧视图;图4是采用该雾化单元的加湿器的透视图;图5是加湿器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沿6-6线截得的剖视图;图7是图5中沿7-7线截得的剖视图;以及图8是示出该雾化单元的改进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用于电离例如粒子水,从而产生纳米(nanometer)尺寸的电离水粒子,并包括用于静电雾化液体的雾化单元M,以及提供水蒸汽的蒸汽发生器S。如图1所示,雾化单元M包括壳体30,壳体30中容纳有多个毛细管状载流件20。壳体30由相互联接的第一管件31和第二管件32制成,其中的内部空间由隔板10分离成冷凝室33和排放室34。毛细管状载流件20延伸穿过隔板10,并被该隔板固定,从而在其突出进入冷凝室33的部分处定义液体收集端22,同时在其突出进入排放室34的部分的尖端处限定排放端21。从环绕冷凝室33的第一管件31延伸出导管35,从而引导来自蒸汽发生器S的蒸汽,由此在每个毛细管状载流件20的液体收集端部收集冷凝水。冷凝水被吸收入液体收集端22,并且在吸收器24中聚积,该吸收器环绕液体收集端22安装并还将冷凝水供给于毛细管状载流件20。柱栓36从第一管件31的内底部突出。多个轴杆38从柱栓36延伸出来以支撑毛细管状载流件20的液体收集端。轴杆38和毛细管状载流件20位于冷凝室33的中部,从而界定环绕这些部件的环形空间。因此,致使供给入冷凝室33的蒸汽形成循环流动,如图1的箭头所示,促进冷却作用以改善水的冷凝,因此持续地向毛细管状载流件20的液体收集端供给水分。隔板10嵌入有第一电极11,该电极连接于毛细管状载流件20从而使通过载流件20运送的水分带电。第一电极11的端子12连接于外部高压源70。环绕第二隔间34的第二管件32具有前开口,在该前开口中设置有第二电极40。高压源70产生的高压跨接于第一和第二电极11和40施加。高压连续地或者以脉冲的形式跨接于电极板40和隔板10。每个毛细管状载流件20由多孔陶瓷制成并且形成为多孔棒,该棒的直径为大约5毫米,长度为大约70毫米,用于通过毛细管作用将在液体收集端22收集的水供给入排放端21。高压源70用于在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40之间供给电场强度例如为500V/mm的高压,在毛细管状载流件20的远端处的排放端21和与该排放端相对的第二电极40之间进行静电雾化,使得微小电离水粒子从排放端21喷出至第二电极40。也就是,高压对从排放端喷出的水分进行雷利分解(Rayleigh disintegration),由此产生具有负电荷的水粒子并喷出由微小电离水粒子形成的雾。第二电极40由导电树脂模制而成并形成为具有多个开口的圆形电极板。每个开口的外周设置成与排放端21呈靠近的相对关系,从而在外周和排放端21之间形成排放。第二电极形成于其圆周上,端子42与高压源70相连。第二管件32装配有外壳37,该外壳由绝缘材料形成并且形成有与第二电极40的开口相对应的排放端口39,如图2和3所示。每个毛细管载流件20由粒度为2至500微米的多孔陶瓷材料制成,并且该载流件的孔隙度为10至70%从而利用陶瓷中的细小路径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水供给于排放端21。该陶瓷从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锆、二氧化硅和氧化镁的一个或任意组合中选出,并且选择为在等电位点处的PH低于所使用的水分的PH。这种选择的基础涉及到可能包含于所使用的水中的矿物质成分,诸如Mg和Ca。包含于水中的矿物质成分被抑制不能前进至毛细管状载流件20的排放端,因此也就被抑制不能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以生成MgO或CaCO3而沉淀下来妨碍静电雾化作用。也就是,毛细管状载流件20中的电渗流(electroosmotic flow)可被最佳地利用,使得散布于水中的Mg或Ca离子被防止前进至排放端21。隔板10的中部支撑电离针60,该针60被充电至所带的电荷具有与毛细管状载流件20相同的电势。电离针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静电雾化装置,包括:毛细管状载流件,该载流件具有液体收集端和与所述液体收集端相对的排放端,所述液体收集端收集液体,从而将所述液体穿过所述载流件输送至所述排放端,使所述液体具有电荷的第一电极,与所述排放端相对的第二 电极,跨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的电压源,从而使所述排放端处的液体具有静电电荷,并且以微小电离粒子的形式喷出液体,提供所述液体的蒸汽的蒸汽源,该蒸汽源将所述蒸汽输送至所述载流件的所述液体收集端,以在其周围使所述液体冷凝,从 而使所述冷凝液体穿过所述载流件输送至所述排放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豆泽茂和若叶贞彦须田洋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