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装置,即使将排气用的通风软管和给气用的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插入到同一孔中向外伸出而进行给排气,也能够防止从室内排出的污染空气被直接吸入而返回到室内的空气短路的状态。空调装置将自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2)通过建筑物的孔(4)导出到室外,与室外机(3)连接,其具有:第一送风装置(21),其配置于室内机内并且具有给气功能;第二送风装置(22),其设于室内机内并且具有排气功能;第一通风软管(23),其与第一送风装置连接;第二通风软管(24),其与第二送风装置连接,同时与第一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与其一同插入到建筑物的孔中,前端部从孔延伸到外部,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室内空调等空调装置,特别是涉及空调装置的换气。
技术介绍
目前,空调装置一般没有换气功能,在室内的空气污染等时,需要人适当地打开窗户等,获取外气,进行换气。因此,目前提案有在空调装置内设置换气装置的技术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有如下的空调装置,即,设置给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在该给气管道内设置给气用送风机,在排气管道内设置排气送风机。专利文献1特开2001-304645号公报但是,由于目前这种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调装置是设置在办公大楼等等中的,故给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分别插入到不同的建筑物孔中。因此,需要设置给气管道用的孔和排气管道用的孔这两个孔,使得工时增加并且影响美观。另外,在室内空调等空调装置中,目前提案有利用一根通风软管进行换气的技术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仅进行排气或给气中的一种,不能够同时进行排气和给气二者。因此,探讨有具备两根通风软管,能够同时进行排气和给气二者的空调装置。但是,若将这两根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插入到建筑物的同一孔中引出到外部,并且将排气用的通风软管的前端与给气用的通风软管的前端并列设置,则通过排气用的通风软管排出的来自室内的污染空气就直接被给气用的通风软管吸入,返回到室内,引起空气短路(エア一シヨ一ト)。要解决的问题点是若将排气用通风软管和给气用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插入到建筑物的同一孔中引出到外部,并且将这两根通风软管的前端并列设置,则引起从室内排出的污染空气直接被吸入,返回到室内,引起空气短路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将来自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2)通过建筑物的孔(4)导出到室外,与室外机(3)连接。其具有第一送风装置(21),其配置于室内机内,具有吸入外气并供给室内的给气功能;第二送风装置(22),其设于室内机内,具有吸入室内空气并向室外排出的排气功能;第一通风软管(23),其与第一送风装置连接,同时插入到建筑物的孔中并且前端部从所述孔延伸到外部;第二通风软管(24),其与第二送风装置连接,同时与第一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与第一通风软管一同插入到建筑物的所述孔中,并且前端部从所述孔延伸出外部,所述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另外,第一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与第二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的差大于或等于70mm。并且,在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的前端分别设置具有比通风软管主体的外径大的外径的防虫罩(31、32),该防虫罩彼此不相互重叠。另外,第一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比第二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短。另外,还设有覆盖建筑物的孔并且具有下面开口的孔罩(41),在该孔罩内设有具备多个孔的隔板(42),第一通风软管的前端配置在隔板的内侧,第二通风软管的前端从孔罩的下面开口向下方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将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插入到建筑物的孔中,并且前端部延伸出外部,同时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和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故通风软管用的孔形成一个即可,能够使外观良好并且能够尽量防止空气短路。另外,由于通风软管从建筑物的孔中延伸出外部的长度上,第一通风软管与第二通风软管的长度具有大于或等于70mm的差,故虽然将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捆扎起来,也能够容易确保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由于在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的前端分别设置具有比通风软管主体的外径大的外径的防虫罩,该防虫罩彼此不相互重叠而配置,故配置有防虫罩的部分的宽度减小,外观良好。另外,给气侧的第一通风软管从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比排气侧的第二通风软管从建筑物的空延伸出外部的长度短。而由于将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捆扎起来,故具有端部的开口成为相同方向的倾向。另外,来自排气侧的通风软管的空气的流动比向给气侧的通风软管的空气的流动更具有指向性。因此,若缩短排气侧的通风软管,则从该通风软管排出的空气朝向给气侧的通风软管的开口流动的可能性提高。另一方面,若增长排气侧的通风软管,则从该通风软管排出的空气向远处放出。其结果,通过使排气侧的第二通风软管长于给气侧的第一通风软管,能更有效地防止空气短路。另外,由于设有覆盖建筑物的孔并且具备下面开口的孔罩,在该孔罩上设置具备多个孔的隔板,第一通风软管的前端配置在隔板的内侧,第二通风软管的前端从孔罩的下面开口向下方垂下,故能够尽量防止虫、灰尘以及雨水等侵入到给气侧的第一通风软管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室外机的立体图;图2是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3是将制冷剂配管和通风软管等从建筑物的孔中取出外部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将从建筑物的孔取出外部的制冷剂配管和通风软管等利用装饰带固定的设置结束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覆盖建筑物的孔的孔罩的第一罩体的说明图,(a)是将一部分网部切取操作时的立体图,(b)是将一部分网部去掉后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6是将孔罩的基部安装在建筑物的孔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在孔罩的基部安装第一罩体的操作时的立体图;图8是组装有孔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图8的示意剖面图;符号说明1室内机2制冷剂配管3室外机4建筑物的孔 21第一送风装置22第二送风装置23第一通风软管24第二通风软管31、32防虫罩41孔罩42网部(具有多个孔的隔板)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而实现以下目的,即,即使将排气用的通风软管和给气用的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插入到同一孔中向外伸出而进行给排气,也能够防止从室内排出的污染空气被直接吸入而返回到室内的空气短路的状态。〔实施例1〕其次,参照图1~图4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室外机的立体图。图2是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3是将制冷剂配管和通风软管等从建筑物的孔中取出外部的组装途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将从建筑物的孔取出外部的制冷剂配管和通风软管等利用装饰带固定的设置结束的状态的立体图。首先,说明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1中,空调装置具有室内机1和利用制冷剂配管2与该室内机1连接的室外机3。室内机1设于屋内,室外机3设于屋外,制冷剂配管2由制冷剂细管2a(参照图3)和制冷剂粗管2b(参照图3)这两根管构成,并且通过形成于建筑物上的孔4将室内机1和室外机3连接。另外,室外机3虽然与未作图示,但与目前的空调装置一样,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室外机用热交换器、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流路的制冷剂流路切换阀以及热交换器用送风机等设备。而且,在室外机3运转时,为了进行制冷制热,冷冻循环的制冷剂从室外机3介由制冷剂配管2向室内机1循环。室内机1与目前的空调装置同样,具有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参照图2)和用于将由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热交换的空气送风至室内的循环用送风机(未图示)。另外,在室内机1的前面设有可动的前面面板8,在该前面面板8的后侧设有空气吸入口(未图示)。在室内机1动作中,前面面板8向前侧移动,可从空气吸入口将室内的空气取入到室内机1内。另外,在室内机1停止时,前面面板8向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装置,自室内机的制冷剂配管通过建筑物的孔导出到室外,并且与室外机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送风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室内机内,具有吸入外气而向室内给气的给气功能;第二送风装置,其设于所述室内机内,具有吸入室内空气并向室 外排出的排气功能;第一通风软管,其与所述第一送风装置连接,同时插入到所述建筑物的孔中并且前端部从所述孔延伸到外部;第二通风软管,其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连接,同时与第一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与第一通风软管一同插入到建筑物的所述孔中, 并且前端部从所述孔延伸出外部,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茂木康弘,中岛宪一,二宫浩三,斋藤真由美,斋藤直人,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空调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