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稀油搅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8808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稠稀油搅拌装置,该稠稀油搅拌装置包括:导流管、混流板、两个扶正器、中心轴;其中:所述扶正器设置于所述导流管的两端;所述中心轴设置于所述导流管的内部,且通过轴承设置在扶正器上;所述混流板设置在所述中心轴上,且设置有多个筛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更换方便,有着节约稀油用量、提高稀油利用率的优点。

Thick and thin oil mix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稠稀油搅拌装置
本技术属于油气田开发领域,尤其指稠油开采领域的井下工具,具体涉及一种稠稀油搅拌装置。
技术介绍
稠油、超稠油在举升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下降,轻质组分的析出,原油粘度逐渐增大,造成原油举升困难,甚至堵塞井筒。环空掺稀或降粘剂技术为超稠油、稠油掺稀举升开采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往往由于稠油与稀油或降粘剂混合不均匀,从而对设备造成影响或浪费稀油,增加了生产成本。井下混配工艺技术,能够使稠油与稀油或降粘剂充分混合,增强混合油在井筒内的流动性,对于提高稀油或降粘剂利用率、节约稀油或降粘剂用量、弥补稀油缺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缺乏一种有效的稠油与稀有的搅拌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稠稀油搅拌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可靠耐用,安装、拆卸、更换方便,对稠油油田采油有着较大的实用价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稠稀油搅拌装置,该装置包括:导流管、混流板、两个扶正器、中心轴;其中:所述扶正器设置于所述导流管的两端;所述中心轴设置于所述导流管的内部,且通过轴承设置在扶正器上;所述混流板设置在所述中心轴上,且设置有多个筛孔。优选地,所述中心轴通过螺丝与轴承连接。优选地,稠稀油搅拌装置还包括垫圈,套设于所述混流板两端处对应的中心轴上。优选地,所述混流板数量为3个。优选地,所述稠稀油搅拌装置采用不锈钢制成。优选地,所述导流管直径为77.3mm。优选地,所述导流管长度为1.31m。优选地,所述混流板通过焊设置在中心轴上。优选地,所述筛孔密度为31个/平方米。优选地,所述稠稀油搅拌装置的耐温范围为-80-280℃。利用本技术所提供的稠稀油搅拌装置,通过混流板及其筛将稀油与稠油搅拌形成紊流而混合均匀。本技术装置结构简单,可靠耐用,安装、拆卸、更换方便,在保证良好的混配效果的前提下,达到节约稀油用量、提高稀油利用率的目的,提高了混合器的搅拌混合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稠稀油搅拌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扶正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混流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稠稀油搅拌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附图标号:1、导流管;2、扶正器;4、中心孔;5、混流板;6、筛孔;7、中心轴;8、垫圈;9、油套环空;10、打孔油管;11、套管;12、油管;13、稠稀油搅拌装置;14、丝堵;15、人工井底。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由于本申请的稠稀油搅拌装置应用于稠油油田开采过程中,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稠稀油搅拌装置。参见图1,稠稀油搅拌装置包括:导流管1、混流板5、两个扶正器2、中心轴7;其中:所述扶正器2设置于所述导流管1的两端,优选地,扶正器2的结构如图2所示,整体为一环形结构,中间设置有支撑柱,环形结构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中心孔4,扶正器可以保证中心轴7位于导流管1的中轴位置,进而可以保证混流板5位于导流管1的中轴位置,可以理解的是,采用此种结构设计,可以最大效率的对稠油及稀油进行搅拌。中心轴7设置于所述导流管1的内部,且通过轴承设置在扶正器2上。优选地,扶正器2上的中心孔4中设置有轴承。所述混流板5设置在所述中心轴7上,且设置有多个筛孔6。优选地,参见图3,混流板5的个数为3个,均匀的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在中心轴7上,(相互之间角度为120°),筛孔6密度为31个/平方米。可以理解的是,筛孔6直径可根据油井不同的实际生产能力进行适当调整。优选地,中心轴7通过螺丝与轴承连接。优选地,稠稀油搅拌装置还包括垫圈8,套设于所述混流板5两端处对应的中心轴7上。优选地,稠稀油搅拌装置采用不锈钢制成,且稠稀油搅拌装置的耐温范围为-80至280℃。优选地,导流管1直径为77.3mm。优选地,导流管1长度为1.31m。为进一步地说明本方案,本技术还提供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参见图4,稀油由油套环空9(套管11与油管12之间的空间)进入到井筒底部,与地层稠油初步接触混合后,在抽油杆柱塞或是电泵14动力下,经井筒底部的割缝筛管或打孔油管10过滤掉地层砂之后进入到稠稀油搅拌装置13中,进一步混合均匀后,通过抽油杆柱塞或是电泵14举升至地面。优选地,稠稀油搅拌装置13的进口端和出口端通过外公螺纹与油管11连接,通过内母螺纹与扶正块2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需要,本稠稀油搅拌装置可以多级串联使用,以进一步提高混合器的搅拌混合效果。利用本技术所提供的稠稀油搅拌装置,通过混流板及其筛将稀油与稠油搅拌形成紊流而混合均匀。本技术装置结构简单,可靠耐用,安装、拆卸、更换方便,在保证良好的混配效果的前提下,达到节约稀油用量、提高稀油利用率的目的,提高了混合器的搅拌混合效果。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个具体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例如”、“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各实施例中涉及的步骤顺序用于示意性说明本技术的实施,其中的步骤顺序不作限定,可根据需要作适当调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稠稀油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管(1)、混流板(5)、两个扶正器(2)、中心轴(7);其中:/n所述扶正器(2)设置于所述导流管(1)的两端;/n所述中心轴(7)设置于所述导流管(1)的内部,且通过轴承设置在扶正器(2)上;/n所述混流板(5)设置在所述中心轴(7)上,且设置有多个筛孔(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稠稀油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管(1)、混流板(5)、两个扶正器(2)、中心轴(7);其中:
所述扶正器(2)设置于所述导流管(1)的两端;
所述中心轴(7)设置于所述导流管(1)的内部,且通过轴承设置在扶正器(2)上;
所述混流板(5)设置在所述中心轴(7)上,且设置有多个筛孔(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稠稀油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7)通过螺丝与轴承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稠稀油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圈(8),套设于所述混流板(5)两端处对应的中心轴(7)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稠稀油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板(5)数量为3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凯汪瀚庞博马洪伟陈治军刘应青杨彧荣阎飞石富强张大伟曾双红杨连行罗刚李俊萍管紫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