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83193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其包括第一闸门、第二闸门、处理区、排放区,城市内河污水在到达第一水闸之前,较大的悬浮固体被过滤网过滤,污水进入主闸门后经过搅拌器离心搅拌,难以沉淀的胶体颗粒得以分离,经过副闸门后,进入治理区,淤泥大部分沉积在沉淀池,处理区经过一系列物理、生化方式对污水进行处理后,通过第二水闸的排水闸门上不同高度的排放口排出,经过吸附区的进一步处理后基本达到排放的标准;当河道某段水体污染较严重时,第一水闸和第二水闸将三道闸门放下,围出治理区;当水质较好时,两道水闸将闸门升起,保证河流的流通,不影响船只、水生生物的通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保证河流连贯性的效果。

Urban river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技术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城市内河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径流污水。城市内河污水中除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菌、病毒外,还可能有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目前污水处理技术大致分为三类:物理法污水处理技术、化学法污水处理技术、生物法排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主要是将污水中的物理固体、杂质颗粒分离;化学法的作用主要是处理有害金属、可溶性盐类、改变水质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消毒等;生物法主要是利用生物分解、净化水中的有机物。现有的公告号为CN102531289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城市黑臭内河的原位净化系统,在河道内沿水流方向设置一段混凝土堤岸,将河道分隔成平行设置的两个区域:用于河水处理的区域,顺水流流向连通设置有提升泵井、反应区、沉淀池和曝气区这四个处理单元,组成一个完整的水处理设施,反应区由臭氧接触氧化区和絮凝区组成,曝气区末端采用跌水坝的形式;用于应急排水或行走的区域,作为洪水期应急排水通道兼做吸泥船的行走通道。该技术利用建立在河床内部的处理设施对收纳大量生活污水而导致黑臭的城市内河进行原位的水质净化。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净化系统占用河床面积大,应急排水区域宽度窄,在城市内河宽度窄的河段难以实施;装置固定在河床,影响河流的连续性,在净化河流后仍占用河道面积看,对鱼类洄游等生物活动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灵活的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包括治理区,其特征在于:治理区由第一水闸和第二水闸截取河道的一段围成;第一水闸包括搅拌器、主闸门、副闸门,主闸门和副闸门围合形成搅拌区,搅拌器的搅拌桨位于搅拌区内;主闸门上部设有进水口,副闸门上部设有出水口,进水口位置高于出水口,出水口位置高于搅拌器;第二水闸包括排水闸门,排水闸门上部设有排放口,排放口高度低于出水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水闸、第二水闸围成的污水处理区,截取河段为需要治理的河段。污水处理区可以采用人工对治理区进行打捞固体悬浮物、排泥机清理淤泥,也可以投放细菌、真菌或原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毒、有害金属或无机盐、有机物营养进行吸收、分解,对污染的河段进行治理。搅拌器能实现对水体中悬浮物质尤其是胶体的离心分离,使其更易沉降。第一水闸有进水、第二水闸有出水,保持河流通畅;在鱼类洄游前完成污水治理,打开水闸供鱼类洄游。河段再出现污染,重新截取处理。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桨外围有防护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经搅拌区的鱼类或固体悬浮物在防护罩的隔离下,降低与搅拌桨接触的可能性,保证搅拌桨能正常工作,也减少了鱼类等水生生物被搅拌桨误伤的可能性。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所述进水口处设有一层过滤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可以拦截水体中较大的固体垃圾,防止垃圾进入搅拌区,影响搅拌桨的正常工作。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副闸门靠近治理区一侧设有进水槽,进水槽在出水口下方;进水槽外侧有一块穿孔整流板,穿孔整流板通过固定柱与进水槽连接固定;穿孔整流板上有多个整流孔。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槽在槽的边缘有一排下凹形成的导水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搅拌区离心搅拌的水体从出水口流出,进入进水槽,促进水体的淤泥或其他杂质在处理区的沉降,相邻导水口间距均匀设置,使得污水在处理区中流量相等,能充分利用处理区处理好污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治理区的河床有沉淀池,沉淀池的位置在靠近副闸门一侧;沉淀池为斗状结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淀池在治理区底部下陷,沉淀池为横贯治理区底部的斗状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淀池能容纳较多的淤泥,使得大部分淤泥积聚在治理区的前段,在排放时污水含泥量少,利于排放。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水闸远离治理区一侧为排放区,排放区的河床上铺设石英砂层和活性炭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石英砂和活性炭能对水体进行过滤、澄清,活性炭表面积大、疏松多孔,能吸附有害物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污水处理系统能灵活配置,在水质较差的时间段工作、在水质较好的时间段升起,不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同时保证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不占用河床面积,不影响船只的通行;污水处理系统简单可行,能实现对污水的过滤、吸附、净化、消毒等操作,实现有效的污水处理。除了能实现污水的处理,该系统还能起到防洪、防旱、蓄水、限流等作用。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物理过滤、沉降和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对水体中鱼类等生物无副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面剖视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河道;11、预处理区;12、沉淀池;13、治理区;14、排放区;2、第一水闸;21、过滤网;22、搅拌器;221、转轴;222、搅拌桨;223、电动机;224、防护罩;23、进水槽;231、导水口;24、穿孔整流板;25、固定柱;26、搅拌区;27、平台;28、主闸门;281、进水口;29、副闸门;291、出水口;3、第二水闸;31、框架;32、排水闸门;321、排放口;34、升降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一种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包括预处理区11,治理区13和排放区14。治理区13由第一水闸2和第二水闸3截取河道1的一段围成,第一水闸2上游为预处理区11,第二水闸3下游为排放区14。治理区13设有沉淀池12,所述沉淀池12在治理区13河床下方,沉淀池12为横贯治理区13底部的斗状槽,且沉淀池12位于靠近第一水闸2的一侧,可以对出水口291流进来的污水进行沉淀。第一水闸2和第二水闸3包括河两岸架设的框架31,框架31的底部在河面上方悬空。第一水闸2和第二水闸3分别设有升降装置34,升降装置34为设置于框架31的液压缸。参照图3,第一水闸2包括平台27、搅拌器22、主闸门28和副闸门29;主闸门28和副闸门29的顶部与平台27的底部通过钢筋混凝土浇灌连接;主闸门28设置在第一水闸2远离治理区13一侧,副闸门29设置在第一水闸2靠近治理区13一侧,主闸门28与副闸门29围成搅拌区26。主闸门28上部设有进水口281,副闸门29上部设有出水口291,进水口281位置高于出水口291。搅拌器22包括转轴221、搅拌桨222和电动机223,转轴221下端与搅拌桨222固定连接,转轴221上端与电动机223连接,电动机223安装在平台27上,搅拌桨222位于搅拌区26内。第二水闸3包括排水闸门32,排水闸门32上部设有排放口321,排放口321高度低于出水口291。副闸门29靠近治理区13侧面设有进水槽23,进水槽23朝向治理区13一侧的边缘下凹形成一排导水口231,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包括治理区(13),其特征在于:治理区(13)由第一水闸(2)和第二水闸(3)截取河道(1)的一段围成;第一水闸(2)包括搅拌器(22)、主闸门(28)和副闸门(29),主闸门(28)和副闸门(29)围合形成搅拌区(26),搅拌器(22)的搅拌桨(222)位于搅拌区(26)内;主闸门(28)上部设有进水口(281),副闸门(29)上部设有出水口(291),进水口(281)位置高于出水口(291),出水口(291)位置高于搅拌器(22);第二水闸(3)包括排水闸门(32),排水闸门(32)上部设有排放口(321),排放口(321)高度低于出水口(29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包括治理区(13),其特征在于:治理区(13)由第一水闸(2)和第二水闸(3)截取河道(1)的一段围成;第一水闸(2)包括搅拌器(22)、主闸门(28)和副闸门(29),主闸门(28)和副闸门(29)围合形成搅拌区(26),搅拌器(22)的搅拌桨(222)位于搅拌区(26)内;主闸门(28)上部设有进水口(281),副闸门(29)上部设有出水口(291),进水口(281)位置高于出水口(291),出水口(291)位置高于搅拌器(22);第二水闸(3)包括排水闸门(32),排水闸门(32)上部设有排放口(321),排放口(321)高度低于出水口(29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桨(222)外缘有防护罩(2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281)处设有一层过滤网(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内河污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宝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源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