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压发泡用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7646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模压发泡用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与下模具配合形成发泡内腔,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发泡内腔中的传热单元,所述传热单元包括限位部件及与所述限位部件连接的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具有与所述下模具的内底壁相对设置的传热面;间隔设置于所述上模具的内底壁上若干限位凹槽,所述限位部件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且可沿所述限位凹槽的槽深方向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传热面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具的内底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压发泡用模具,在模具中增加一个和待发泡板材接触的传热单元,达到待发泡板材上下表面加热速率相同,同时加热的目的,使得待发泡板材上下温度一致,发泡均匀。

A mould for molding and foam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压发泡用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压发泡
,具体涉及一种模压发泡用模具,特别涉及一种超临界模压发泡用模具。
技术介绍
超临界模压微孔发泡技术是一种固态发泡技术,通过向密封模具通入超临界CO2完成对模具内的高分子基体(板材)发泡,其模具由上下模具构成,模具的体积大于实心板材的体积,在发泡过程中板材是放置于下模具的模腔内,板材的下表面直接接触下模具,板材的上表面接触超临界流体。在超临界模压微孔发泡过程中,模具内通入超临界CO2,使CO2在高温下扩散通入高分子基体(高分子板材),达到溶解平衡后迅速排气及开模完成板材二次膨胀,引发聚合物材料的发泡,形成内部具有大量微米级气泡的聚合物发泡材料。超临界模压微孔发泡要求发泡完成后板材的各位置发泡倍率相同,要求整个板材在气体溶解过程中板材温度具有一致性,然而,目前直接将板材放置在发泡模具内,板材的一面和下模具金属表面接触,另一面和超临界流体接触,由于气体的导热性和模具金属表面不同,在发泡时由于导热差异,会造成板材受热不均,产生上下两面发泡倍率不一致,产品弯曲形变,影响发泡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模具在发泡过程中模具内板材受热不均匀,会造成板材受热不均产生弯曲形变,影响发泡效果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模压发泡用模具。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压发泡用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与下模具配合形成发泡内腔,还包括,传热单元,设置于所述发泡内腔中,所述传热单元包括限位部件及与垂直于所述传热板且与所述传热板一体成型的连接轴,所述限位部件连接的接触部件,所述传热板具有与所述下模具的内底壁相对设置的传热面,以使得待发泡板材下表面接触下模具的内底壁,上表面接触所述传热面;若干限位凹槽,间隔设置于所述上模具的内底壁上,所述限位部件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且可沿所述限位凹槽的槽深方向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传热面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具的内底壁,以使所述传热单元在待发泡板材发泡膨胀时可以上下活动不影响其膨胀效果。优选地,所述接触部件为传热板,所述传热板的一侧面为所述传热面,所述传热板远离所述传热面的一侧设置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的活动端伸入所述限位凹槽,所述活动端沿与所述传热板平行的方向向所述限位凹槽的槽内壁延伸以形成所述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沿与所述传热板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凹槽的槽口沿与所述传热板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为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垂直于所述传热板且与所述传热板一体成型;所述连接轴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待发泡板材上表面到上模具内底壁的距离,使的待发泡板材放置在发泡内腔中时所述传热板的传热面和待发泡板材上表面保持接触状态;所述传热板的尺寸与所述发泡内腔尺寸相适应,以使所述传热板能平行所述下模具的内底壁放置其内,从而在发泡过程中不会因为传热板尺寸过小而造成待发泡板材上表面发泡不均匀。优选地,所述限位凹槽至少为两个,所述限位部件与所述限位凹槽一一对应,避免传热单元在上下移动时因受力不均匀产生传热板不平行与所述下模具的内底壁的情况;所述传热单元为中空结构,以减轻传热单元的重量,减小对待发泡板材的压力。优选地,所述上模具外侧底部两侧安装有密封圈,用于在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合模时将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接触处密封,防止发泡内腔和外部气体的流通。优选地,还包括:供气单元;加热单元,分别和上下模具相连,用于给上下模具加热。优选地,还包括:供气管道,一端和所述供气单元相连,另一端从上模具外侧贯穿上模具侧壁,用于将供气单元内的气体引入所述发泡内腔中;排气管道,一端和大气相连,另一端从下模具外侧贯穿下模具侧壁,用于将所述发泡内腔内的气体排出模具;供气阀,安装在供气管道上,用于控制气体引入所述发泡内腔以及气体的流速;排气阀,安装在排气管道上,用于控制模具排气以及排气的速率。优选地,还包括配重单元,所述配重单元至少为2个,位于所述上模具的不同的限位凹槽内,由配重块、缆绳和两个定滑轮组成;所述缆绳一端连接所述传热单元的限位部件,先后通过两个定滑轮后,另一端连接配重块,所述配重块的总重量小于整个传热单元的重量,从而进一步减小传热单元对待发泡板材的压力,使待发泡板材发泡时不会由于传热单元的挤压影响发泡效果。优选地,所述供气单元提供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所述传热板使用的材料和下模具内底壁相同,传热板和下模具内底壁均使用透气钢,在发泡内腔中二氧化碳通过透气钢的气孔和待发泡板材表面充分接触,完成超临界模压微孔发泡;所述加热单元的加热温度为120~170℃;所述气体引入所述发泡内腔内的压力为10~20MPa。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模具,在模具中增加一个和待发泡板材接触的传热单元,达到待发泡板材上下表面加热速率相同,同时加热的目的,使得待发泡板材上下温度一致,发泡均匀。2.本技术提供的传热单元在发泡内腔中可以无阻尼活动,同时传热单元为中空结构,减轻重量,从而不会影响到待发泡板材的膨胀发泡。3.本技术提供的传热板的尺寸与所述发泡内腔尺寸相适应,从而在发泡过程中不会因为传热板尺寸过小而造成待发泡板材上表面发泡不均匀。4.本技术设置多组限位部件和限位凹槽,保证传热板在上下活动时可以平行于下模具的内底壁,从而使得待发泡板材的上表面和传热板的传热面接触均匀。5.本技术提供的模具,用于超临界模压微孔发泡技术,其过程中只使用CO2,过程清洁,产品安全环保;形成的微米级气泡使聚合物在不显著降低力学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制品重量,同时特别容易制得高倍率微孔发泡厚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模压发泡用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模压发泡用模具中待发泡板材第一次发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模压发泡用模具中待发泡板材第二次发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模压发泡用模具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传热单元;101-限位部件;102-连接轴;103-传热板;2-上模具;3-下模具;4-密封圈;5-二氧化碳气瓶;6-加热单元;7-排气阀;8-供气阀;9-供气管道;10-排气管道;11-待发泡板材;12-第一次发泡时的待发泡板材;13-第二次发泡时的待发泡板材;14-配重块;15-缆绳;16-定滑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压发泡用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与下模具配合形成发泡内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传热单元,设置于所述发泡内腔中,所述传热单元包括限位部件及与所述限位部件连接的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具有与所述下模具的内底壁相对设置的传热面;/n若干限位凹槽,间隔设置于所述上模具的内底壁上,所述限位部件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且可沿所述限位凹槽的槽深方向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传热面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具的内底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压发泡用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与下模具配合形成发泡内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传热单元,设置于所述发泡内腔中,所述传热单元包括限位部件及与所述限位部件连接的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具有与所述下模具的内底壁相对设置的传热面;
若干限位凹槽,间隔设置于所述上模具的内底壁上,所述限位部件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且可沿所述限位凹槽的槽深方向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传热面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具的内底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压发泡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件为传热板,所述传热板的一侧面为所述传热面,所述传热板远离所述传热面的一侧设置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的活动端伸入所述限位凹槽,所述活动端沿与所述传热板平行的方向向所述限位凹槽的槽内壁延伸以形成所述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沿与所述传热板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凹槽的槽口沿与所述传热板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压发泡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为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垂直于所述传热板且与所述传热板一体成型;
所述传热板的尺寸与所述发泡内腔尺寸相适应,以使所述传热板能平行所述下模具的内底壁放置其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压发泡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至少为两个,所述限位部件与所述限位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益张磊葛鑫奇顾秀秀张宁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申赛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