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体底泥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环境改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体底泥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上覆水、水体底部的沉积物以及周围各种环境条件组成了完整的水体,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通过沉淀、吸附、生物吸收等途径最终沉积于底泥中并逐渐积累。由于不断的富集累积,受污染的底泥中氮磷物质、耗氧性有机物、难降解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浓度往往要比上覆水中高出几个数量级。河道底泥与上覆水之间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底泥中的各种污染物质也与上覆水保持着一种释放与吸收的动态平衡,一旦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污染物质就会通过解吸、扩散、扰动等方式重新释放污染上覆水水质,继而影响整个水体,因此底泥也相当于水体的天然内源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和生物处理方法,对底泥中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去除,其对于周边环境及水体水域不会造成任何的二次污染和影响,并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水体的水质问题,特别是水体黑臭问题。同时能做到淤泥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前多采用天然无机矿物质进行吸附完成底泥生态修复,存在操作过程复杂,水体治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体底泥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S1、基于矩形金属网框以及内载于矩形金属网框内的改性纳米磁性氧化铁实现底泥中重金属的吸附处理;/nS2、基于矩形金属网框以及内载于矩形金属网框内的携带有菌酶混合物的弹性填料以及曝气装置实现底泥的修复处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底泥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基于矩形金属网框以及内载于矩形金属网框内的改性纳米磁性氧化铁实现底泥中重金属的吸附处理;
S2、基于矩形金属网框以及内载于矩形金属网框内的携带有菌酶混合物的弹性填料以及曝气装置实现底泥的修复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底泥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金属网框通过一驱动机构和一支撑机构按一定阀值布置在河流内,矩形金属网框的下底边始终位于底泥内;该驱动机构包括滑块、滑块驱动装置、电动伸缩杆,该支撑机构包括架设在河流两侧的支撑架、架设在两支撑架之间的横杆,横杆下底面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用于安装滑块、滑块驱动装置的滑槽,矩形金属网框通过电动伸缩杆与滑块固接,矩形金属网框与横杆垂直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底泥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纳米磁性氧化铁的粒径大于矩形金属网框的孔径,改性纳米磁性氧化铁的填充量为矩形金属网框填充腔体积的1/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底泥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完成支撑机构的安装;
S12、完成矩形金属网框及其驱动机构的安装,并在矩形金属网框内填充适量改性纳米磁性氧化铁;
S13、启动电动伸缩杆控制矩形金属网框下降,直至矩形金属网框下底面与河流底面相抵,此刻,启动滑块驱动装置驱动滑块带动矩形金属网框沿着横杆从河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