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城市静态景观水体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07137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善城市静态景观水体的方法,包括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控制和对目标水体进行水环境改善;其中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控制,包括修筑近自然驳岸和设置滨岸植物带;对目标水体进行水环境改善,包括在景观水体内设置提水式喷泉曝气机和微流循环泵,检测水体的溶解氧浓度;测定目标水体的总水量以及目标水体中的氮含量和磷含量;构建共生系统;构建小型微生态系统;构建食物网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方法简单、灵活多变,且能够显著的提高景观水的透明度,显著降低景观水的COD含量、氨氮量、总氮和总磷的含量,改善景观水的水质和景观环境。

A method to improve the static landscape water body of 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善城市静态景观水体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体生态修复方法
,特别涉及一种改善景观水水环境的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城市景观水体多为静态封闭水体,而且水域面积小、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再加上居民生活和水系中鱼类的影响,极易造成水中悬浮物增多、浊度增大、有机物、细菌和大肠杆菌的含量都增高。在温度较高时,富含N、P等营养元素的水体中还会大量滋长藻类,而藻类的异常繁殖会破坏城市景观水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水体色度升高,甚至水体颜色发黑、气味发臭等问题,从而丧失景观水体的功能,因此城市景观水体水环境的改善和治理刻不容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城市景观水水环境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改善景观水水环境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善城市静态景观水体的方法,包括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控制和对目标水体进行水环境改善;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控制,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修筑近自然驳岸:采用缓坡减少入水径流冲刷,所述缓坡由大小不同的卵石铺设;第二步,设置滨岸植物带:所述滨岸植物带设置在滨岸的浅水区,且宽度为1m~1.5m,所述滨岸植物带上种植挺水植物,并在滨岸植物带上设置木桩用于控制挺水植物的生长范围;对目标水体进行水环境改善,包括如下步骤:第三步,在景观水体内设置提水式喷泉曝气机和微流循环泵,当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低于2mg/L时进行曝气和微循环,保持目标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为4.5mg/L以上;第四步,测定目标水体的总水量以及目标水体中的氮含量和磷含量;第五步,构建共生系统:根据目标水体的总水量向景观水中投放食藻虫;筛选水生植物组合,在水体中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恢复目标水域的水生植被;第六步,构建小型微生态系统:在网状框架内填充具有固定形状的硅藻土块,并将填充有硅藻土块的网状框架悬浮在水中;所述硅藻土块边缘层中植入沉水植物的草种,所述硅藻土块内投加微生物;第七步,构建食物网系统,根据目标水体中的总水量、氮含量和磷含量向目标水体中放养鲢鱼、鳙鱼、鲤鱼和鲫鱼,同时向目标水体中放养贝壳类;第八步,在放生的鲢鱼、鳙鱼、鲤鱼和鲫鱼生长8~12个月后进行捕捞,并在捕捞后的一个月或两个月内放生一定数量的同类鱼和食藻虫,观察水体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的,所述第五步中食藻虫的投放量为每吨水投放200g~1000g。进一步的,所述第七步中鲢鱼的放养量平均为0.5尾/m3~1.5尾/m3,鳙鱼的放养量平均为0.3尾/m3~1尾/m3,鲤鱼的放养量平均为0.2尾/m3~0.8尾/m3,鲫鱼的放养量平均为0.1尾/m3~0.5尾/m3,且鲢鱼、鳙鱼、鲤鱼和鲫鱼的放养尾数比为90~120:20~30:20~50:10~20。进一步的,所述第五步目标水体中水生植物覆盖率超过目标水体水面面积的60%。进一步的,所述目标水体水生植物采用画整为零、连点成片的种植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方法简单、灵活多变,且能够显著的提高景观水的透明度,显著降低景观水的COD含量、氨氮量、总氮和总磷的含量,改善景观水的水质和景观环境。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到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1一种改善城市静态景观水体的方法,包括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控制和对目标水体进行水环境改善;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控制,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修筑近自然驳岸:采用缓坡减少入水径流冲刷,所述缓坡由大小不同的卵石铺设。目的是为了抑制因暴雨径流对驳岸形成的冲刷。第二步,设置滨岸植物带:所述滨岸植物带设置在滨岸的浅水区,且宽度为1m,滨岸植物带上种植挺水植物,例如荷花、美人蕉、芦、蒲草、水芹等,并在滨岸植物带上设置木桩用于控制挺水植物的生长范围。这些挺水植物不仅对污染物质具有拦截的作用,又提高的目标水体的滨岸带生物多样性,丰富了目标水体的景观效果。对目标水体进行水环境改善,包括如下步骤:第三步,在景观水体内设置提水式喷泉曝气机和微流循环泵,当溶解氧浓度低于2mg/L时进行曝气和微循环。要保持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为4.5mg/L以上。为了达到流水不腐和水体富氧净化的效果,在目标水体中设置多台提水式喷泉曝气机和微流循环泵,其中提水式喷泉曝气机能够确保目标水体上下循环,起到增氧、平衡水质的作用,加速水体新陈代谢,调节沉水植物系统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增强水体净化功能和水质维持功能,同时形成喷泉,增强景观效果。微流循环泵的能够制造微动力,增强水体内部的流动性。第四步,测定目标水体的总水量以及目标水体中的氮含量和磷含量;第五步,构建共生系统:根据目标水体的总水量向景观水中投放食藻虫,且食藻虫的投放量为每吨水投放200g;筛选水生植物组合,在水体中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恢复水域的水生植被;挺水植物有荷花、美人蕉、芦、蒲草、水芹等;沉水植物有黑藻、红线草、苦草等;浮叶植物有睡莲、金银莲花、萍蓬草等。无论是挺水植物、沉水植物还是浮叶植物均采用画整为零、连点成片的种植方式,且确保这些水生植物覆盖率超过目标水体水面面积的60%。第六步,构建小型微生态系统:在网状框架内填充具有固定形状的硅藻土块,并将填充有硅藻土块的网状框架悬浮在水中;硅藻土块边缘层中植入草种,硅藻土块内投加有微生物,硅藻土块边缘层中植入的草种为沉水植物。因为网状框架是悬浮在水中的,且网状框架内的硅藻土中含有沉水植物草种和微生物,所以网状框架又构成一个个小型的微生态系统,且这一个个的小型微生态悬浮在水中,与目标水体水底的生态系统形成梯度,这样就能提高目标水体的自净能力。第七步,构建食物网系统,根据目标水体中的总水量、氮含量和磷含量向目标水体中放养鲢鱼、鳙鱼、鲤鱼和鲫鱼,鲢鱼的放养量平均为0.5尾/m3~1.5尾/m3,鳙鱼的放养量平均为0.3尾/m3~1尾/m3,鲤鱼的放养量平均为0.2尾/m3~0.8尾/m3,鲫鱼的放养量平均为0.1尾/m3~0.5尾/m3,鲢鱼、鳙鱼、鲤鱼和鲫鱼的放养尾数比为90:20:20:10;第八步,在放生的鲢鱼、鳙鱼、鲤鱼和鲫鱼生长8个月后进行捕捞,并在捕捞后的一个月或两个月内放生一定数量的同类鱼和食藻虫,观察水体的变化情况。经过一年后,对改善前后目标景观水体的水质进行检测,发现改善后的景观水透明度大幅度提高,且水体透明度达到1.5m,平均增幅为达到190%,而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均具有显著的下降,平均降幅分别达到26%、86%、44%和80%。实施例2一种改善城市静态景观水体的方法,包括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控制和对目标水体进行水环境改善;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控制,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修筑近自然驳岸:采用缓坡减少入水径流冲刷,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善城市静态景观水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 控制和对目标水体进行水环境改善;/n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控制,包括如下步骤:/n第一步,修筑近自然驳岸:采用缓坡减少入水径流冲刷,所述缓坡由大小不同的卵石铺设;/n第二步,设置滨岸植物带:所述滨岸植物带设置在滨岸的浅水区,且宽度为1m~1.5m,所述滨岸植物带上种植挺水植物,并在滨岸植物带上设置木桩用于控制挺水植物的生长范围;/n对目标水体进行水环境改善,包括如下步骤:/n第三步,在景观水体内设置提水式喷泉曝气机和微流循环泵,当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低于2mg/L时进行曝气和微循环,要保持目标水体的溶解氧浓度在4.5mg/L以上;/n第四步,测定目标水体的总水量以及目标水体中的氮含量和磷含量;/n第五步,构建共生系统:根据目标水体的总水量向景观水中投放食藻虫;筛选水生植物组合,在水体中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恢复目标水域的水生植被;/n第六步,构建小型微生态系统:在网状框架内填充具有固定形状的硅藻土块,并将填充有硅藻土块的网状框架悬浮在水中;所述硅藻土块边缘层中植入沉水植物的草种,所述硅藻土块内投加微生物;/n第七步,构建食物网系统,根据目标水体中的总水量、氮含量和磷含量向目标水体中放养鲢鱼、鳙鱼、鲤鱼和鲫鱼,同时向目标水体中放养贝壳类;/n第八步,在放生的鲢鱼、鳙鱼、鲤鱼和鲫鱼生长8~12个月后进行捕捞,并在捕捞后的一个月或两个月内放生一定数量的同类鱼和食藻虫,观察水体的变化情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城市静态景观水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控制和对目标水体进行水环境改善;
对目标水体周围进行外源污染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修筑近自然驳岸:采用缓坡减少入水径流冲刷,所述缓坡由大小不同的卵石铺设;
第二步,设置滨岸植物带:所述滨岸植物带设置在滨岸的浅水区,且宽度为1m~1.5m,所述滨岸植物带上种植挺水植物,并在滨岸植物带上设置木桩用于控制挺水植物的生长范围;
对目标水体进行水环境改善,包括如下步骤:
第三步,在景观水体内设置提水式喷泉曝气机和微流循环泵,当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低于2mg/L时进行曝气和微循环,要保持目标水体的溶解氧浓度在4.5mg/L以上;
第四步,测定目标水体的总水量以及目标水体中的氮含量和磷含量;
第五步,构建共生系统:根据目标水体的总水量向景观水中投放食藻虫;筛选水生植物组合,在水体中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恢复目标水域的水生植被;
第六步,构建小型微生态系统:在网状框架内填充具有固定形状的硅藻土块,并将填充有硅藻土块的网状框架悬浮在水中;所述硅藻土块边缘层中植入沉水植物的草种,所述硅藻土块内投加微生物;
第七步,构建食物网系统,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悦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达摩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