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将水滤出的油箱漏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68175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油箱零部件,尤其是一种可将水滤出的油箱漏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将水滤出的油箱漏斗,包括漏斗本体、漏斗颈部,所述漏斗本体上设有入口,所述漏斗颈部相对于入口设有出口,所述漏斗本体内设有可过水阻油的第一滤水件以及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油件,第一滤油件与漏斗颈部相通,所述第一滤水件与漏斗本体形成储水腔,所述储水腔内设有可过油阻水的第二滤油件,所述第二滤油件与漏斗颈部相通,所述储水腔设有可将水排出漏斗本体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有第二滤水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将油中所带的水分过滤并排出,避免发动机因此受损。

A fuel tank funnel that can filter water ou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将水滤出的油箱漏斗
本技术涉及油箱零部件,尤其是一种可将水滤出的油箱漏斗。
技术介绍
一般油箱上都会设置油箱漏斗,使油可以通过油箱漏斗灌入油箱中。通常情况下,油内是不含水分的。但加油站的油罐是地窖式,其底层为了预防漏油留有一定的水层,当向里面加油时,底层的水经过冲击和油混在一起,没有完全油水分离,这时去加油的话,油里面就会带有一定的水分;或是不法商家为了盈利往油中掺水,油里面就会含有水分。而油中的水分过高时,会导致发动机无法启动,甚至损坏发动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将水滤出的油箱漏斗,可将油中所带的水分过滤并排出,避免发动机因此受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将水滤出的油箱漏斗,包括漏斗本体、漏斗颈部,所述漏斗本体上设有入口,所述漏斗颈部相对于入口设有出口,所述漏斗本体内设有可过水阻油的第一滤水件以及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油件,第一滤油件与漏斗颈部相通,所述第一滤水件与漏斗本体形成储水腔,所述储水腔内设有可过油阻水的第二滤油件,所述第二滤油件与漏斗颈部相通,所述储水腔设有可将水排出漏斗本体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有第二滤水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第一滤油件将油滤出并使之流入漏斗颈部,同时第一滤水件将水滤进储水腔,其中第二滤油件以及第二滤水件对储水腔内的液体进行二次过滤,第二滤油件将储水腔内的油滤进漏斗颈部,第二滤水件将储水腔内的水滤进出水口并通过出水口排出,因此这样设置可将灌入油箱中的油中所带的水分过滤并排出,避免发动机因此受损。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油件包括第一外壳层以及设置在第一外壳层内的第一滤油管,所述第一外壳层与第一滤油管之间设有第一滤油腔,所述第二滤油件包括第二外壳层以及设置在第二外壳层内的第二滤油管,所述第二外壳层与第二滤油管之间设有第二滤油腔,所述第一外壳层、第一滤油管、第二外壳层以及第二滤油管上皆设有密布的通孔,所述第一滤油腔与第二滤油腔内皆设有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纸,所述第一滤油管与第二滤油管联通,而第二滤油管与漏斗颈部相联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未过滤的油可从第一外壳层上的通孔进入第一滤油腔中,通过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纸所滤出并从第一滤油管上的通孔流入第一滤油管内,第一滤油管中的油通过第二滤油管,然后流入漏斗颈部;储水腔中的油可从第二外壳层上的通孔进入第二滤油腔中,通过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纸所滤出并从第二滤油管上的通孔流入第二滤油管,流入漏斗颈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油件与第二滤油件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滤油件的底部设有燕尾槽,所述第二滤油件的顶部对应燕尾槽设有燕尾状的卡块。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圈可避免从第一滤油管通向第二滤油管的油发生渗漏,且第一滤油件与第二滤油件之间通过燕尾槽以及卡块相卡接,结构简单,方便连接以及拆卸。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水件为环状,其外圈抵靠在漏斗本体的内壁上,且内圈套设在第二外壳层上,所述内圈以及外圈上分别设有第二密封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设置,可使得第一滤水件与漏斗本体以及第二外壳层之间的连接密封,避免发生渗漏。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水件包括上壳层以及下壳层,所述上壳层在与下壳层接触的一面设有卡接块,所述下壳层设有可与卡接块相卡接的卡槽,所述上壳层与下壳层之间设有滤水腔,所述滤水腔中设有可过水阻油的第二滤纸,所述上壳层以及下壳层皆设有密布的通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未过滤的液体通过上壳层上的通孔,进入滤水腔中,水通过可过水阻油的第二滤纸滤出并从下壳层上的通孔进入储水腔中,其中上壳层与下壳层之间通过卡接块与卡槽相连接,结构简单,方便连接以及拆卸。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口连有出水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设置,可以将出水口排出的水,通过出水管排到其他容器中,使得排水更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滤油件与第二滤油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滤水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可将水滤出的油箱漏斗,包括漏斗本体1、漏斗颈部2,所述漏斗本体1上设有入口17,所述漏斗颈部2相对于入口17设有出口18,所述漏斗本体1内设有可过水阻油的第一滤水件3以及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油件4,第一滤油件4与漏斗颈部2相通,所述第一滤水件3与漏斗本体1形成储水腔8,所述储水腔8内设有可过油阻水的第二滤油件5,所述第二滤油件5与漏斗颈部2相通,所述储水腔8设有可将水排出漏斗本体1的出水口6,所述出水口6处设有第二滤水件7。使用时,通过第一滤油件4将油滤出并使之流入漏斗颈部2,同时第一滤水件3将水滤进储水腔8,其中第二滤油件5以及第二滤水件7对储水腔8内的液体进行二次过滤,第二滤油件5将储水腔8内的油滤进漏斗颈部2,第二滤水件7将储水腔8内的水滤进出水口6并通过出水口6排出,因此这样设置可将灌入油箱中的油中所带的水分过滤并排出,避免发动机因此受损。所述第一滤油件4包括第一外壳层41以及设置在第一外壳层41内的第一滤油管42,所述第一外壳层41与第一滤油管42之间设有第一滤油腔43,所述第二滤油件5包括第二外壳层51以及设置在第二外壳层51内的第二滤油管52,所述第二外壳层51与第二滤油管52之间设有第二滤油腔53,所述第一外壳层41、第一滤油管42、第二外壳层51以及第二滤油管52上皆设有密布的通孔,所述第一滤油腔43与第二滤油腔53内皆设有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纸9,所述第一滤油管42与第二滤油管52联通,而第二滤油管52与漏斗颈部2相联通。未过滤的油可从第一外壳层41上的通孔进入第一滤油腔43中,油通过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纸9滤出并从第一滤油管42上的通孔流入第一滤油管42内,第一滤油管42中的油通过第二滤油管52,然后流入漏斗颈部2;储水腔8中的油可从第二外壳层51上的通孔进入第二滤油腔53中,油通过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纸9滤出并从第二滤油管52上的通孔流入第二滤油管52,流入漏斗颈部2。所述第一滤油件4与第二滤油件5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11,所述第一滤油件4的底部设有燕尾槽12,所述第二滤油件5的顶部对应燕尾槽12设有燕尾状的卡块13。第一密封圈11可避免从第一滤油管42通向第二滤油管52的油发生渗漏,且第一滤油件4与第二滤油件5之间通过燕尾槽12以及卡块13相卡接,结构简单,方便连接以及拆卸。所述第一滤水件3为环状,其外圈抵靠在漏斗本体1的内壁上,且内圈套设在第二外壳层51上,所述内圈以及外圈上分别设有第二密封圈14。这样设置,可使得第一滤水件3与漏斗本体1以及第二外壳层51之间的连接密封,避免发生渗漏。所述第一滤水件3包括上壳层31以及下壳层32,所述上壳层31在与下壳层32接触的一面设有卡接块15,所述下壳层32设有可与卡接块15相卡接的卡槽16,所述上壳层31与下壳层32之间设有滤水腔33,所述滤水腔33中设有可过水阻油的第二滤纸10,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将水滤出的油箱漏斗,包括漏斗本体、漏斗颈部,所述漏斗本体上设有入口,所述漏斗颈部相对于入口设有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本体内设有可过水阻油的第一滤水件以及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油件,第一滤油件与漏斗颈部相通,所述第一滤水件与漏斗本体形成储水腔,所述储水腔内设有可过油阻水的第二滤油件,所述第二滤油件与漏斗颈部相通,所述储水腔设有可将水排出漏斗本体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有第二滤水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将水滤出的油箱漏斗,包括漏斗本体、漏斗颈部,所述漏斗本体上设有入口,所述漏斗颈部相对于入口设有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本体内设有可过水阻油的第一滤水件以及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油件,第一滤油件与漏斗颈部相通,所述第一滤水件与漏斗本体形成储水腔,所述储水腔内设有可过油阻水的第二滤油件,所述第二滤油件与漏斗颈部相通,所述储水腔设有可将水排出漏斗本体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有第二滤水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将水滤出的油箱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油件包括第一外壳层以及设置在第一外壳层内的第一滤油管,所述第一外壳层与第一滤油管之间设有第一滤油腔,所述第二滤油件包括第二外壳层以及设置在第二外壳层内的第二滤油管,所述第二外壳层与第二滤油管之间设有第二滤油腔,所述第一外壳层、第一滤油管、第二外壳层以及第二滤油管上皆设有密布的通孔,所述第一滤油腔与第二滤油腔内皆设有可过油阻水的第一滤纸,所述第一滤油管与第二滤油管联通,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旭学
申请(专利权)人:瑞安市滤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