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闭式引流导管以及辅助引流导管置入的扩皮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6753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胸腔闭式引流导管以及辅助引流导管置入的扩皮器,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长条形的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用于置入胸腔,还包括: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一管体外部的气囊,所述第一管体穿过所述气囊,所述气囊与所述第一管体之间相互不连通;与所述气囊相互连通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端部插接有橡胶端帽,所述橡胶端帽处设置有用于充气的气门芯;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体置入胸腔端的端头;胸腔闭式引流导管在使用时能够通过第二管体向气囊内注入液体或气体使得气囊膨胀,膨胀的气囊能够减小第一导管与组织处的摩擦,能够减小置入到胸腔内中的第一管体的晃动,使得第一管体与皮肤组织接触处不容易发生漏水漏气。

A chest closed drainage catheter and a skin expander for auxiliary drainage catheter plac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胸腔闭式引流导管以及辅助引流导管置入的扩皮器
本技术涉及胸腔积液引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胸腔闭式引流导管以及辅助引流导管置入的扩皮器。
技术介绍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或水封袋,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胸腔闭式引流导管是引流用到的重要部件。现有公开号为CN208838675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可调节的胸腔闭式引流管连接管,包括管体以及连接在管体两端的接头,在管体外壁中部设置有凸台,在凸台上设置有通孔,转轴的下端插入通孔后与管体中的阀芯连接,在转轴的上端连接有调节旋钮。所述接头为锥管结构,在接头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凸棱。上述的这种可调节的胸腔闭式引流管连接管可通过调节旋钮来控制引流管的气体或液体的流量,能防止气体或者液体返流进入胸腔,而且调节方便快捷,具有避免夹伤引流管的优点。但是上述的这种可调节的胸腔闭式引流管连接管依旧存在一些缺点,如:第一、由于胸腔闭式引流管直接置入胸腔,而部分病人组织松弛,导致管道与组织接触处常常发生摩擦,在组织松弛时孔容易变大,而管道相对又比较细小,非常容易造成漏水漏气;第二、胸腔闭式引流管通常是一根单管,不容易进行拆卸清洗消毒;第三、胸腔闭式引流管端部的引流孔通常只有端部一个孔,当引流的组织液浓稠时只有一个孔的引流管在发生堵塞时就会导致引流管丧失使用效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胸腔闭式引流导管以及辅助引流导管置入的扩皮器,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胸腔闭式引流导管,包括长条形的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用于置入胸腔,还包括: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一管体外部的气囊,所述第一管体穿过所述气囊,所述气囊与所述第一管体之间相互不连通;与所述气囊相互连通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在远离所述气囊的一端用于连接注射器,所述第二管体端部插接有橡胶端帽,所述橡胶端帽处设置有用于充气的气门芯;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体置入胸腔端的端头,所述端头为锥形,所述端头上开设有正向引流孔与侧向引流孔,所述正向引流孔与所述侧向引流孔为圆孔,所述正向引流孔和所述侧向引流孔的直径为2-3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胸腔闭式引流导管在使用时能够通过第二管体向气囊内注入液体或气体使得气囊膨胀,膨胀的气囊能够减小第一管体与组织处的摩擦,能够减小置入到胸腔内中的第一管体的晃动,使得第一管体与皮肤组织接触处不容易发生漏水漏气;再次利用第一管体端部上端头的正向引流孔和侧向引流孔能够延长引流管的使用寿命,能够在其中一个引流孔发生堵塞时继续使用。较佳的,所述气囊的容积为5-10ml。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5-10ml的气囊大小合适,能够对第一管体与组织的接触处产生良好的固定。较佳的,所述气囊距离其置入胸腔端的距离为10-15c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管体通常的置入深度为10-15cm,此处设置气囊最为合适。较佳的,所述气囊在充气之后的外形为椭球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椭球形的气囊与皮肤的贴合效果较好。较佳的,所述第一管体在远离所述端头的一端固定有螺纹接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接环能够方便第一管体与水封瓶或水封袋的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辅助引流导管置入的扩皮器,包括用于扩大针眼的扩皮器本体,所述扩皮器本体中的扩展针管外部固定有金属套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扩皮器管本体中的扩展针管外加金属套管,由于金属套管刚度高,故使得易于穿刺胸腔。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套管的直径为2-4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径为2-4mm的金属套管具有良好的穿刺引导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胸腔闭式引流导管在使用时能够通过第二管体向气囊内注入液体或气体使得气囊膨胀,膨胀的气囊能够减小第一管体与组织处的摩擦,能够减小置入到胸腔内中的第一管体的晃动,使得第一管体与皮肤组织接触处不容易发生漏水漏气;再次利用第一管体端部上端头的正向引流孔和侧向引流孔能够延长引流管的使用寿命,能够在其中一个引流孔发生堵塞时继续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胸腔闭式引流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胸腔闭式引流导管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A处放大图;图4是图2中的B处放大图;图5是辅助引流导管置入的扩皮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管体;11、气囊;12、第二管体;121、橡胶端帽;122、气门芯;14、端头;141、正向引流孔;142、侧向引流孔;1011、环形凹槽;133、螺纹接环;2、扩皮器本体;21、扩展针管;22、金属套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参考图1至图4,一种胸腔闭式引流导管,包括长条形的第一管体1,其中第一管体1的一端用于置入胸腔,为了防止第一管体1与患者的组织处发生摩擦导致第一管体1松动,在第一管体1外部一体成型有气囊11,其中第一管体1穿过气囊11,且气囊11与第一管体1之间相互不连通,为了方便向气囊11内注入气体,在气囊11上具有与气囊11相互连通的第二管体12,其中第二管体12在远离气囊11的一端插接有橡胶端帽121,在橡胶端帽121内设置气门芯122用于连接注射器向气囊11注入空气;故胸腔闭式引流导管在使用时能够通过第二管体12向气囊11内注入气体使得气囊11膨胀,膨胀的气囊11能够减小第一导管与组织处的摩擦,能够减小置入到胸腔内中的第一管体1的晃动,使得第一管体1与皮肤组织接触处不容易发生漏水漏气。参考图1至图4,为了提高引流管的使用寿命,在第一管体1置入胸腔端的一端固定有端头14,其中端头14为锥形,在端头14上开设有正向引流孔141与侧向引流孔142,其中正向引流孔141与侧向引流孔142为圆孔,正向引流孔141和侧向引流孔142的直径为3mm,利用第一管体1端部上端头14的正向引流孔141和侧向引流孔142能够延长引流管的使用寿命,能够在其中一个引流孔发生堵塞时继续使用。参考图1和图2,采用的气囊11的容积为8ml,8ml的气囊11大小合适,能够对第一管体1与组织的接触处产生良好的固定;且将气囊11距离其置入胸腔端的距离为12cm,第一管体1通常的置入深度为12cm,此处设置气囊11最为合适;同时将气囊11的充气后外形采用为椭球形,椭球形的气囊11与皮肤的贴合效果较好。参考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胸腔闭式引流导管,包括长条形的第一管体(1),所述第一管体(1)的一端用于置入胸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一管体(1)外部的气囊(11),所述第一管体(1)穿过所述气囊(11),所述气囊(11)与所述第一管体(1)之间相互不连通;/n与所述气囊(11)相互连通的第二管体(12),所述第二管体(12)在远离所述气囊(11)的一端用于连接注射器,所述第二管体(12)端部插接有橡胶端帽(121),所述橡胶端帽(121)处设置有用于充气的气门芯(122);/n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体(1)置入胸腔端的端头(14),所述端头(14)为锥形,所述端头(14)上开设有正向引流孔(141)与侧向引流孔(142),所述正向引流孔(141)与所述侧向引流孔(142)为圆孔,所述正向引流孔(141)和所述侧向引流孔(142) 的直径为2-3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腔闭式引流导管,包括长条形的第一管体(1),所述第一管体(1)的一端用于置入胸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一管体(1)外部的气囊(11),所述第一管体(1)穿过所述气囊(11),所述气囊(11)与所述第一管体(1)之间相互不连通;
与所述气囊(11)相互连通的第二管体(12),所述第二管体(12)在远离所述气囊(11)的一端用于连接注射器,所述第二管体(12)端部插接有橡胶端帽(121),所述橡胶端帽(121)处设置有用于充气的气门芯(122);
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体(1)置入胸腔端的端头(14),所述端头(14)为锥形,所述端头(14)上开设有正向引流孔(141)与侧向引流孔(142),所述正向引流孔(141)与所述侧向引流孔(142)为圆孔,所述正向引流孔(141)和所述侧向引流孔(142)的直径为2-3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金芳徐琴胡兰英王艳杨艳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