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洪德强专利>正文

一种昆虫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6392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8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昆虫诱捕器,与集虫瓶配合使用,包括盖体、连接柱体,连接柱体的上端设有凹腔,盖体固连所述连接柱体上部,盖体与所述连接柱体之间形成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凹腔的诱虫通道,所述连接柱体外侧设有能塞住集虫瓶瓶口内表面的配合外周面,配合外周面下面的柱体外侧面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凹腔和连接柱体外面的进虫通孔,配合外周面塞住集虫瓶瓶口内表面时,诱捕的昆虫通过该进虫通孔进入集虫瓶内;配合外周面下面的柱体外侧面设有安装昆虫诱芯的配合结构。优选所述配合结构为所述柱体外侧面向下延伸的一个挂钩或向下延伸的一个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下端设有安装凹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防止害虫的逃逸,提高诱捕效率;且便于安装使用。

An insect tra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昆虫诱捕器
本技术涉及昆虫防治设备制造
,尤其是一种昆虫诱捕器。
技术介绍
现今,在农作物的虫害防治
,已广泛采用昆虫诱捕器与昆虫诱捕物如昆虫性信息素相配合捕杀害虫,已证明是一种绿色环保且较为有效的治理方式。因此市面上已出现各种昆虫诱捕器。如2017年09月08日就公开一项专利号为ZL201621272011.6、名称为“一种螺纹口昆虫诱捕器”的中国技术专利,包括连接柱体,连接柱体顶部设置有昆虫诱捕通道,连接柱体底部为缓冲内腔,诱捕通道与缓冲内腔之间通过入口管连通,缓冲内腔通过螺纹口与螺纹瓶连接组装;所述诱捕通道包括空气挡流板,空气挡流板设置于连接柱体顶部,其上设置有防止雨水灌入的顶盖,空气挡流板将诱捕通道分割为对称的两部分通道,每个通道内均设置有入口管与缓冲内腔连通。这种昆虫诱捕器可与瓶口带有外螺纹的废弃矿泉水瓶、饮料瓶等集虫瓶配合使用。但是由于诱捕到的害虫容易从集虫瓶的内壁上爬从诱捕通道返回逃逸,逃逸率比较高,害虫的捕杀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昆虫诱捕器,其可有效防止害虫的逃逸,提高诱捕效率,且便于与集虫瓶连接,使用起来也较为方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昆虫诱捕器,与集虫瓶配合使用,包括盖体、连接柱体,连接柱体的上端设有凹腔,盖体固连所述连接柱体上部,盖体与所述连接柱体之间形成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凹腔的诱虫通道,所述连接柱体外侧设有能塞住集虫瓶瓶口内表面的配合外周面,配合外周面下面的柱体外侧面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凹腔和连接柱体外面的进虫通孔,配合外周面塞住集虫瓶瓶口内表面时,诱捕的昆虫通过该进虫通孔进入集虫瓶内;配合外周面下面的柱体外侧面设有安装昆虫诱芯的配合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配合结构为所述柱体外侧面向下延伸的一个挂钩。挂钩可以方便钩住片状或块状昆虫诱芯或其它引诱物。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配合结构为所述柱体外侧面向下延伸的一个安装柱,安装柱的下端设有安装凹孔。该安装凹孔可以方便安装棒状的昆虫诱芯。优选所述配合外周面为倒锥形面。可使配合外周面与集虫瓶瓶口内表面配合的更紧。优选所述盖体包括一个伞形盖本体,伞形盖本体的上端设有吊耳,伞形盖本体下端面中间向下延伸一支撑柱,支撑柱外周面沿径向延伸多个挡板,每个挡板的上侧与伞形盖本体下端面连接在一起,所述盖体通过多个挡板的下部插入所述凹腔与所述连接柱体形成固连,相邻挡板、伞形盖本体下端面和连接柱体的上端面围成所述诱虫通道。这样既方便注塑制造、方便安装,形成的诱虫通道容易进不容易出。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横截面为弧形状,所述凹腔的内侧面设有多个卡接凸起,每个卡接凸起与一个所述挡板的下部相卡接。进一步改进,所述配合外周面的上面依次设有第二配合外周面和第三配合外周面;第三配合外周面任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配合外周面任一横截面的面积;第二配合外周面任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配合外周面任一横截面的面积;所述配合外周面、第二配合外周面、第三配合外周面分别与不同瓶口尺寸的集虫瓶相配合。这样可使本技术与三种不同瓶口尺寸的集虫瓶相配合使用,进一步拓宽适用范围。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柱体在所述配合外周面的下面形成缩颈段,所述柱体外侧面为所述缩颈段的外表面;所述缩颈段上还设有多个通气孔。可延长昆虫的逃逸路线,使逃逸路线更为曲折,进一步防止昆虫的逃逸,提高昆虫的逃逸难度。另外,通过多个通气孔可以增加昆虫诱芯引诱剂的扩散效果,进一步提高诱捕效率。部分所述通气孔或全部所述通气孔还可与所述进虫通孔连成一体。再进一步,所述缩颈段下端外表面为半球面,所述进虫通孔处于该半球面上,所述进虫通孔有两个。这样更便于诱捕昆虫进入集虫瓶内,同时半球面的设计可以增加昆虫的攀附难度,使昆虫更快落入集虫瓶内。优选所述缩颈段占所述连接柱体的长度是所述配合外周面占所述连接柱体长度的1.5倍~10倍。由于缩颈段长于所述配合外周面占所述连接柱体长度,可进一步增加昆虫的逃逸难度。本技术通过昆虫诱芯挥发物引诱昆虫从所述诱虫通道进入所述凹腔,然后被引诱的昆虫从进虫通孔进入集虫瓶后,因有所述柱体外侧面的阻挡,需要返回的路线较为曲折,诱捕到的昆虫不容易找到出口,可有效防止害虫的逃逸,提高诱捕效率。另一方面,本技术通过配合外周面与集虫瓶瓶口内表面塞接配合形成固连就能投入使用,便于安装和使用。可与废弃的矿泉水瓶或可乐瓶或其它带有瓶口的集虫瓶配合使用。本技术对实蝇类的昆虫有较好的诱捕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俯视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仰视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与集虫瓶相配合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俯视图;图9是图8的B-B剖视图;图10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与集虫瓶相配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图1至图6所示,一种昆虫诱捕器,与集虫瓶10配合使用,包括盖体1、连接柱体2,连接柱体2的上端设有凹腔21,盖体1固连所述连接柱体2上部,盖体1与所述连接柱体2之间形成四个连通所述凹腔21的诱虫通道20,所述连接柱体2外侧设有能塞住集虫瓶10瓶口内表面的配合外周面22,所述配合外周面22为倒锥形面,配合外周面22下面的柱体外侧面23设有两个连通所述凹腔21和连接柱体2外面的进虫通孔24,配合外周面22塞住集虫瓶10瓶口内表面时,诱捕的昆虫通过该进虫通孔24进入集虫瓶10内;配合外周面22下面的柱体外侧面23设有安装昆虫诱芯的配合结构。所述连接柱体2在所述配合外周面22的下面形成缩颈段2a,所述柱体外侧面23为所述缩颈段2a的外表面。所述配合结构为所述柱体外侧面23向下延伸的一个挂钩2b。也就是挂钩2b从所述缩颈段2a的外表面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缩颈段2a下端外表面为半球面,两个所述进虫通孔24处于该半球面上。所述缩颈段2a上还设有多个通气孔21a,每个通气孔21a为沿连接柱体2轴向分布的长条形通孔,通气孔21a的设置尺寸要能防止诱捕昆虫爬出。所述缩颈段2a占所述连接柱体2的长度是所述配合外周面22占所述连接柱体2长度的3倍。所述配合外周面22的上面依次设有第二配合外周面221和第三配合外周面222;第三配合外周面222任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配合外周面221任一横截面的面积;第二配合外周面221任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配合外周面22任一横截面的面积;所述配合外周面22、第二配合外周面221、第三配合外周面222分别与不同瓶口尺寸的集虫瓶10相配合。所述配合外周面22、第二配合外周面221和第三配合外周面222形成阶梯状。这样使得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昆虫诱捕器,与集虫瓶配合使用,包括盖体、连接柱体,其特征在于:连接柱体的上端设有凹腔,盖体固连所述连接柱体上部,盖体与所述连接柱体之间形成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凹腔的诱虫通道,所述连接柱体外侧设有能塞住集虫瓶瓶口内表面的配合外周面,配合外周面下面的柱体外侧面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凹腔和连接柱体外面的进虫通孔,配合外周面塞住集虫瓶瓶口内表面时,诱捕的昆虫通过该进虫通孔进入集虫瓶内;配合外周面下面的柱体外侧面设有安装昆虫诱芯的配合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昆虫诱捕器,与集虫瓶配合使用,包括盖体、连接柱体,其特征在于:连接柱体的上端设有凹腔,盖体固连所述连接柱体上部,盖体与所述连接柱体之间形成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凹腔的诱虫通道,所述连接柱体外侧设有能塞住集虫瓶瓶口内表面的配合外周面,配合外周面下面的柱体外侧面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凹腔和连接柱体外面的进虫通孔,配合外周面塞住集虫瓶瓶口内表面时,诱捕的昆虫通过该进虫通孔进入集虫瓶内;配合外周面下面的柱体外侧面设有安装昆虫诱芯的配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结构为所述柱体外侧面向下延伸的一个挂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结构为所述柱体外侧面向下延伸的一个安装柱,安装柱的下端设有安装凹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外周面为倒锥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一个伞形盖本体,伞形盖本体的上端设有吊耳,伞形盖本体下端面中间向下延伸一支撑柱,支撑柱外周面沿径向延伸多个挡板,每个挡板的上侧与伞形盖本体下端面连接在一起,所述盖体通过多个挡板的下部插入所述凹腔与所述连接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德强
申请(专利权)人:洪德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