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中药加工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底端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炉体内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由电机驱动转动;所述转轴上设置多层搅拌叶;所述炉体内设置有锥形加热器,所述锥形加热器包括加热板,连接筋;所述加热板围绕形成锥形空腔,所述连接筋将所述加热板与所述炉体连接;所述转轴位于所述锥形空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物料在炉体内不停运转加热,加热更加均匀。加热管围绕锥形加热器上,加热面积更大,加热效率更高。
An infrared heating forg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加工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
技术介绍
中药材锻制是中药加工过程中重要的加工工序,锻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加热,使药物的形状变至饮片,改变原有的理化性质,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和毒性。红外线的传热形式是辐射传热,由电磁波传递能量。在远红外线照射到被加热的物体时,一部分射线被反射回来,一部分被穿透过去。当发射的远红外线波长和被加热物体的吸收波长一致时,被加热的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这时,物体内部分子和原子发生“共振”——产生强烈的振动、旋转,而振动和旋转使物体温度升高,达到了加热的目的。目前的中药锻药炉,主要通过高温煅烧加热,加热效果不好,受热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中药锻药炉加热效果不好,受热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一种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底端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炉体内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由电机驱动转动;所述转轴上设置多层搅拌叶;所述炉体内设置有锥形加热器,所述锥形加热器包括加热板,连接筋;所述加热板围绕形成锥形空腔,所述连接筋将所述加热板与所述炉体连接;所述转轴位于所述锥形空腔内。上述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炉体内设置有锥形加热器,锥形加热器包括加热板,加热板围成所述锥形空腔。并且锥形空腔的小口端靠近炉体的上端,锥形空腔的大口端靠近炉体的下端。锻药炉的转轴位于锥形空腔内。锥形的加热板将炉体分为两个加热区间,加热板内的锥形空腔和加热板和炉体外壳之间的空间。使用时,转轴转动带动转轴上的搅拌叶旋转,搅拌叶在旋转的过程中将炉体底部的物料沿着锥形空腔向上输送,然后物料再进入到加热板和炉体外壳之间的空腔内,如此物料再炉体内反复运转加热,受热过程更加均匀。优选地,从上到下设置有多组长度递增的搅拌叶。搅拌叶的长度设置为自上向下逐渐变长的形式,一方面配合锥形空腔的形状,另一方面下层的搅拌叶长度长,搅拌叶的扇面更大,能够的提供的风力也更大,更有利于物料被吹起,实现物料在炉内不停地运转,实现对物料的充分搅拌。优选地,所述炉体的底部设置有吹风组件。为了保障物料在炉内的运转,在炉体的底部设置有吹风组件。进一步,吹风组件的吹风口对应锥形空腔的大口端。优选地,所述加热板内设置有红外加热管,所述红外加热管螺旋环绕设置在所述加热板内,所述红外加热管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优选地,所述红外加热管包括护管,所述护管内螺旋设置的碳纤维灯丝;所述碳纤维灯丝的两端还接有镍片,所述镍片设置有吸气片;所述护管的两端设置有瓷头;所述镍片通过钼丝和钼片与外部电源线相接。采用碳纤维灯丝作为发热丝,发热效果高,而且使用寿命长。优选地,所述吸气片由锆铝复合材料制备。优选地,所述转轴与所述搅拌叶所在的平面呈30~45度夹角。搅拌叶倾斜设置,可以增加搅拌叶与物料的接触,起到更好的搅拌效果。优选地,所述炉体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锥形加热器连接。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炉体内的温度,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数值反馈给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根据反馈的温度值和预设的温度进行比较,从而控制加热板的工作。上述温度控制器内嵌入有PLC控制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通过炉体内设置锥形加热器,将炉体分割为内外两个加热区。炉体内设置转轴,转轴上设置搅拌叶,在搅拌叶的作用下,炉体内的物料随着搅拌叶从锥形空腔内向上运动,实现对物料的加热干燥,然后物料从锥形空腔进入到加热板与炉体外壳的空腔内,再次被加热,实现物料在炉体内不停运转加热,加热更加均匀。加热管围绕锥形加热器上,加热面积更大,加热效率更高。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的锥形加热器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的锥形加热器俯视示意图;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的红外加热管局部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炉体,11-进料口,12-出料口,2-转轴,21-搅拌叶,3-锥形加热器,31-加热板,32-连接筋,33-锥形空腔,4-吹风组件,5-加热管,51-护管,52-碳纤维灯丝。53-镍片,54-吸气片,55-瓷头,56-钼丝,57-钼片,6-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一种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11,底端设置有出料口12;所述炉体1内设置有转轴2,所述转轴2由电机驱动转动;所述转轴2上设置多层搅拌叶21;所述炉体1内设置有锥形加热器3,所述锥形加热器3包括加热板31,连接筋32;所述加热板31围绕形成锥形空腔33,所述连接筋32将所述加热板31与所述炉体1连接;所述转轴2位于所述锥形空腔33内。所述转轴2上设置的多层搅拌叶21,自上向下搅拌叶21的长度递增。所述炉体1的底部设置有吹风组件4。所述加热板31内设置有红外加热管5,所述红外加热管5螺旋环绕设置在所述加热板31内,所述红外加热管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红外加热管5包括护管51,所述护管51内螺旋设置的碳纤维灯丝52;所述碳纤维灯丝52的两端还接有镍片53,所述镍片53设置有吸气片54;所述护管51的两端设置有瓷头55;所述镍片53通过钼丝56和钼片57与外部电源线相接。所述吸气片54由锆铝复合材料制备。所述转轴2与所述搅拌叶2所在的平面呈30~45度夹角。所述炉体1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和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6和所述锥形加热器3连接。使用时,从炉体1顶部的进料口11投入粉碎的中药材,然后关闭进料口11上的阀门。开启电机,电机带动转轴2转动,转轴2带动搅拌叶21旋转。粉碎的中药材在搅拌叶的作用下进入到锥形空腔33内,加热板31对锥形空腔33内部的中药材进行加热干燥。当中药材从锥形空腔的顶部吹出进入到加热板31和炉体1的外壳之间的空腔内,加热板31再次对中药材进行加热干燥。然后中药材再落入到炉底,再风机以及搅拌叶的作用下,再次进入到锥形空腔内。如此,粉碎的中药材在炉体内反复运转重复加热干燥,干燥效果更好。以上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11),底端设置有出料口(12);所述炉体(1)内设置有转轴(2),所述转轴(2)由电机驱动转动;所述转轴(2)上设置多层搅拌叶(21);所述炉体(1)内设置有锥形加热器(3),所述锥形加热器(3)包括加热板(31),连接筋(32);所述加热板(31)围绕形成锥形空腔(33),所述连接筋(32)将所述加热板(31)与所述炉体(1)连接;所述转轴(2)位于所述锥形空腔(33)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11),底端设置有出料口(12);所述炉体(1)内设置有转轴(2),所述转轴(2)由电机驱动转动;所述转轴(2)上设置多层搅拌叶(21);所述炉体(1)内设置有锥形加热器(3),所述锥形加热器(3)包括加热板(31),连接筋(32);所述加热板(31)围绕形成锥形空腔(33),所述连接筋(32)将所述加热板(31)与所述炉体(1)连接;所述转轴(2)位于所述锥形空腔(3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2)上从上到下设置有多组长度递增的搅拌叶(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的底部设置有吹风组件(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中药材红外加热锻药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31)内设置有红外加热管(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弟,杨庆典,廖高云,蔡清梅,周力贤,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慧达康制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