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粘虫板的诱虫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4060120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8 2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用于粘虫板的诱虫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通过一步法制备双乳液,双乳液经引发聚合成双室微胶囊;再将N‑丙烯酰基多巴胺接枝到微胶囊壳体上;最后将诱剂负载到微胶囊上即得到可用于粘虫板的诱虫微胶囊。该微胶囊可实现诱剂中的水溶性物质和脂溶性物质同时包埋,解决了现存诱剂载体体积较大的问题,有效降低昂贵诱剂的使用量。该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耐候性,结构稳固,使诱剂保持稳定的散发,诱虫更加高效。多巴胺的引入使微胶囊具有强黏附性,可与粘虫胶紧密结合且不影响粘虫胶的粘性。将该微胶囊的水溶液喷涂于粘虫板的粘虫胶上可实现诱剂稳定释放的长效害虫诱捕。

A kind of microcapsule which can be used to trap armyworm and it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用于粘虫板的诱虫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诱捕害虫的微胶囊,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粘虫板的诱虫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病虫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的主要灾害之一,具有种类多、发生范围广、影响程度严重等特点,对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故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有效地保护农业成果和生态安全,对促进农业的发展进步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化学防治见效快,但会污染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物理防治发展时间较长且较容易掌握,但防治不彻底见效慢。生物防治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制作用,但杀虫效果较慢,在高虫口密度下使用不能达到迅速压低虫口密度的目的。粘虫板为一种简单高效的低成本绿色病虫害防治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粘虫板使用时需添加害虫诱剂、昆虫性信息素,具有高效、专一的特点,但只能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害虫。食物引诱剂具有广谱性,可同时吸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用于粘虫板的诱虫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1)制备双乳液:/n制备双乳液所用装置由三部分组成:1.内边长为180-1000μm,外边长为300-1500μm的方形玻璃管;2.嵌套在方形玻璃管内且与方形玻璃管同轴,内径为60-500μm外径为150-800μm的锥形圆柱玻璃毛细管;3.嵌套在方形玻璃管内且与方形玻璃管同轴,内径为60-500μm外径为150-800μm的收集管;/n以含1.5-2.5wt%分散剂的水溶液为最外相流体;以氟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丙烯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过氧化苯甲酰和致孔剂按1:10-15:12-15:0.5-1:0.05-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用于粘虫板的诱虫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双乳液:
制备双乳液所用装置由三部分组成:1.内边长为180-1000μm,外边长为300-1500μm的方形玻璃管;2.嵌套在方形玻璃管内且与方形玻璃管同轴,内径为60-500μm外径为150-800μm的锥形圆柱玻璃毛细管;3.嵌套在方形玻璃管内且与方形玻璃管同轴,内径为60-500μm外径为150-800μm的收集管;
以含1.5-2.5wt%分散剂的水溶液为最外相流体;以氟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丙烯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过氧化苯甲酰和致孔剂按1:10-15:12-15:0.5-1:0.05-0.2:3-10的质量比混合液为中间相流体;以水为最内相流体;用微量注射泵以1-4mL/hr的速度输送最内相流体进入锥形圆柱毛细管,中间相流体通过微量注射泵以2-6mL/hr的速度输送至锥形圆柱毛细管与方形玻璃管之间的同轴区,最外相流体从相反的方向通过微量注射泵以30-65mL/hr的速度输送到同轴区;所有流体在收集管入口汇合形成同轴流体并进入收集管得到双乳液;
(2)制备双室微胶囊:
取上述步骤所得双乳液在三颈烧瓶中进行水浴加热,并充氮气排氧气30min,待升温至50-80℃时进行搅拌反应1-10小时;反应完成后,用无水乙醇清洗产物三次,得到双室微胶囊;将所得双室微胶囊浸泡于丙酮中10-48小时,浸泡完成后过滤出微胶囊加入到甲醇中浸泡10-72小时;浸泡完毕进行过滤再用无水乙醇清洗产物三次,再将产物分散到水中冷冻干燥后得到除去致孔剂的双室微胶囊;
(3)微胶囊接枝多巴胺:
氮气保护下将重量份2-4的除去致孔剂的双室微胶囊和重量份5-8的N-丙烯酰基多巴胺加入到重量份70-90的质量比为1:0.9-1.2二丙酮醇和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液中搅拌5-60min;混合液中再依次加入重量份2-2.5的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重量份0.3-0.5的1-羟基苯并三唑和重量份0.7-1的三乙胺,室温下反应10-15小时;对产物进行过滤并用正己烷洗涤两次,过滤和洗涤时需保持产物不能完全干燥,最后通过离心再分散的方法将产物分散在水中,得到含5-15wt%多巴胺接枝双室微胶囊的水溶液;
(4)诱剂负载:
将上述多巴胺接枝双室微胶囊的水溶液与含5-15wt%水溶性诱剂的水溶液按2-6:1的质量比混合,室温搅拌5-24小时;离心后将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静李甜张唯一张辉张井林胜利朱宏郑家杨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