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6004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8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水槽;支撑框架,与所述养殖水槽的侧部和/或底部连接;推水促流设备,设置于所述养殖水槽前后端的外侧部;所述养殖水槽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一开孔;所述养殖水槽的底部为两侧向中间倾斜设置,倾斜的最低处形成聚污区域;所述聚污区域设置有第二开孔;聚污腔室,设置于所述聚污区域的外部,并与所述聚污区域通过所述第二开孔连通;水泵,设置于所述聚污腔室的一端,并与所述聚污腔室连通;所述聚污腔室的另一端设置有进水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底部倾斜的养殖水槽以及聚污区域,实现了养殖水槽内部对污染物的汇聚和减量化,实现养殖水体的可持续性利用,解决养殖尾水治理问题。

An inclined bottom inner circulation cultur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其设置于养殖水体中。
技术介绍
池塘养殖为我国大部分水域的常见养殖方式,而池塘水质直接影响鱼类或虾类的生存和生长速度,如果不经常对鱼池进行过滤、排污,水质就容易恶化,池塘的水也容易变质变成臭水池。在传统室内养殖的循环水系统中,其养殖池的深度通常为1-2米,养殖污水普遍采用微滤机或固定筛过滤固体悬浮物。但通常的养殖池随着饲料投放过剩、粪便聚积、悬浮物过多等,简单的固定筛过滤处理效果并不理想。申请号为CN201721890207.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养鱼跑道、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系统。该养鱼跑道包括:跑道,包括跑道底部和跑道侧壁;所述跑道底部由不锈钢板拼接而成,所述跑道侧壁由不锈钢板拼接而成;进水口,设有推水增氧装置;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跑道的一端;出水口,设有集污装置;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跑道的另一端;所述跑道与所述进水口之前设有进水筛网,所述跑道与所述出水口之间设有出水筛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殖系统内循环的部分问题,但养殖过程中粪污产生位置与汇聚位置之间的距离长,粪污受鱼体运动的影响大,粪污在水槽后端的沉降效率低,养殖过程中粪污等污染物在养殖水体中积累非常迅速,不利于构建零排放养殖系统,养殖水体难以循环利用。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水槽;支撑框架,与所述养殖水槽的侧部和/或底部连接;推水促流设备,设置于所述养殖水槽前后端的外侧部,引导所述养殖水槽内外的水流定向流动;所述养殖水槽前端或后端的侧部设置有第一开孔,用于连通所述养殖水槽的内外空间,平衡养殖水槽内外的水位;所述养殖水槽的底部为两侧向中间倾斜设置,倾斜的最低处形成聚污区域;所述聚污区域设置有第二开孔;聚污腔室,设置于所述聚污区域下部的外面,并与所述聚污区域通过所述第二开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还包括:水泵,设置于所述聚污腔室的一端,并与所述聚污腔室连通;所述聚污腔室的另一端设置有进水口。其中,所述支撑框架为至少4根竖直立柱与至少4根水平横梁组成的框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条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上表面的垂直筋和侧表面的水平筋。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竖直立柱所在的前后端侧面,围绕设置拦鱼网,和/或不透水材料。进一步地,所述养殖水槽的底部为瓦楞形,瓦楞形的沟底方向为水槽内水流方向,成倍扩大养殖水槽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水平横梁的上表面铺设半透明遮光部。此外,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二开孔位置设置有拦鱼网和/或不透水材料。同时,所述养殖水槽的侧部和/或底部所使用的材料为,玻璃钢、不锈钢、铝塑板、塑料板、塑料膜、帆布和化纤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另外,所述推水促流设备位于养殖水槽外部的前端和/或后端,使用气动低扬程推水设备或轴流泵或叶轮增氧机作为引导水流定向移动的动力。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还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养殖水槽及与其侧部和/或底部连接的所述支撑框架形成内循环养殖系统群;相邻所述养殖水槽之间设置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用于截断水体回流通道,以防止水体回流产生的小范围循环。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还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养殖水槽及与其侧部和/或底部连接的所述支撑框架形成内循环养殖系统群;相邻所述养殖水槽(2)之间的连接侧壁为互通设置。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位于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的后端顺序接1-5个所述养殖水槽,作为粪污收集容器,多级收集粪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通过在水槽养殖区域设置倾斜的底部,并在养殖水槽底部设置聚污区域和下面外部设置聚污腔室,实现了养殖水槽粪污的汇聚沉降方式由顺序型的后端聚污向空间型的下端聚污转变,使养殖过程中粪污产生位置与汇聚位置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的缩短,粪污受鱼体运动的影响最小化,粪污在养殖系统中的沉降效率提高30%以上,养殖过程中粪污等污染物在养殖水域水体中的积累速度减小50%以上,污染物的耗氧减少50%以上,等同于提高水体溶氧,有利于构建零排放养殖系统,养殖水体得到循环利用。实现养殖粪污的及时高效汇聚和转移,避免养殖产生的污物排放污染受纳水体,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和尾水治理难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附图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第一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第二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第三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瓦楞底示意图。图中:1、支撑框架;101、竖直立柱;102、水平横梁;103、加强筋;2、养殖水槽;201、第一开孔;202、聚污区域;203、第二开孔;3、推水促流设备;4、聚污腔室;5、水泵;6、密封部;7、进水口。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1至图2所示,即本申请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的前视图和后视图,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水槽2;支撑框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养殖水槽(2);/n支撑框架(1),与所述养殖水槽(2)的侧部和/或底部连接;/n推水促流设备(3),设置于所述养殖水槽(2)前后端的外侧部,引导所述养殖水槽(2)内外的水流定向流动;/n所述养殖水槽(2)前端或后端的侧部设置有第一开孔(201),用于连通所述养殖水槽(2)的内外空间,平衡养殖水槽(2)内外的水位;/n所述养殖水槽(2)的底部为两侧向中间倾斜设置,倾斜的最低处形成聚污区域(202);/n所述聚污区域(202)设置有第二开孔(203);/n聚污腔室(4),设置于所述聚污区域(202)下部的外面,并与所述聚污区域(202)通过所述第二开孔(203)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养殖水槽(2);
支撑框架(1),与所述养殖水槽(2)的侧部和/或底部连接;
推水促流设备(3),设置于所述养殖水槽(2)前后端的外侧部,引导所述养殖水槽(2)内外的水流定向流动;
所述养殖水槽(2)前端或后端的侧部设置有第一开孔(201),用于连通所述养殖水槽(2)的内外空间,平衡养殖水槽(2)内外的水位;
所述养殖水槽(2)的底部为两侧向中间倾斜设置,倾斜的最低处形成聚污区域(202);
所述聚污区域(202)设置有第二开孔(203);
聚污腔室(4),设置于所述聚污区域(202)下部的外面,并与所述聚污区域(202)通过所述第二开孔(20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泵(5),设置于所述聚污腔室(4)的一端,并与所述聚污腔室(4)连通;
所述聚污腔室(4)的另一端设置有进水口(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1)为至少4根竖直立柱(101)与至少4根水平横梁(102)组成的框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框架(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条加强筋(103);
所述加强筋(103)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1)上表面的垂直筋和侧表面的水平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斜底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1)的所述竖直立柱(101)所在的前后端侧面,围绕设置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清发龙祥平蒋芳程相曹祥德张铷汤庆丰徐秋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能正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