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等离子炬
本技术涉及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等离子炬。
技术介绍
深层地热能作为一种新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对于深层地热能的开发,破岩技术是其中一种非常核心的技术,考虑到传统机械破岩对于深层硬度极高的岩石破岩效率极低,且钻头磨损严重,成本极高,新型能量破岩技术亟待研发。等离子炬破岩技术作为其中一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其原理是利用等离子射流的高温对岩石进行熔化甚至气化,从而达到破岩目的。该方法的优点是破岩效率与岩石硬度无关。然而,现有的等离子炬普遍存在热量转换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等离子炬,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等离子炬的热量转换效率较低的问题。一个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等离子炬,包括:水循环系统以及相连通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其中,所述水循环系统与所述上壳体连通,以向所述上壳体中输送水蒸气;所述上壳体中具有相对设置的阴极和阳极,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均与脉冲直流电源连接,以在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产生脉冲电压,从而将进入所述上壳体中的水蒸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等离子炬,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循环系统以及相连通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其中,/n所述水循环系统与所述上壳体连通,以向所述上壳体中输送水蒸气;所述上壳体中具有相对设置的阴极和阳极,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均与脉冲直流电源连接,以在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产生脉冲电压,从而将进入所述上壳体中的水蒸气击穿并产生初级等离子体;所述上壳体底部开口,用以使所述初级等离子体喷射至所述下壳体中;/n所述水循环系统还与所述下壳体连通,以向所述下壳体中输送水蒸气;所述下壳体两端开口,其中设置有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与外部交流电源连接产生电场,以加速进入所述下壳体的初级等离子体,使所述初级等离子体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等离子炬,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循环系统以及相连通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其中,
所述水循环系统与所述上壳体连通,以向所述上壳体中输送水蒸气;所述上壳体中具有相对设置的阴极和阳极,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均与脉冲直流电源连接,以在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产生脉冲电压,从而将进入所述上壳体中的水蒸气击穿并产生初级等离子体;所述上壳体底部开口,用以使所述初级等离子体喷射至所述下壳体中;
所述水循环系统还与所述下壳体连通,以向所述下壳体中输送水蒸气;所述下壳体两端开口,其中设置有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与外部交流电源连接产生电场,以加速进入所述下壳体的初级等离子体,使所述初级等离子体对进入所述下壳体中的水蒸气进行电离以产生二级等离子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炬,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设置有可开合隔离板,用以防止所述二级等离子体喷入所述上壳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炬,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开合隔离板包括:处于同一水平面且相对设置的固定板和移动板;其中,
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上壳体第一侧的内壁相连接且沿水平方向穿设于靠近该第一侧内壁的绝缘层;所述移动板沿水平方向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上壳体第二侧的内壁和靠近该第二侧内壁的绝缘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炬,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的截面呈凹口结构,所述凹口结构的底壁朝向所述下壳体设置,并且,所述底壁上开设有初级等离子体喷射通道,用以将所述初级等离子体喷射至所述下壳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炬,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中沿所述阳极的两侧设置有绝缘层,且所述绝缘层延伸至所述下壳体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炬,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包括:两端开口的内筒和两端开口的外筒;其中,
所述外筒套设于所述内筒,且二者之间形成底部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茜,高锐,陈培培,
申请(专利权)人: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