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发热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5926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17:49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致发热器件,包括外壳及至少两个取暖片,相邻的两个取暖片间隔设置,以使外壳能够在相邻两个取暖片之间的间隔处折叠,取暖片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及发热层,发热层设置于第一基底上,第二基底设置于发热层上,发热层固定于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之间;发热层包括至少一个导电发热体、一正电极片及一负电极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分别设置于导电发热体两端,并电连接于导电发热体;导电发热体之间并联连接,相邻两个取暖片的正电极片相互电连接,相邻两个取暖片的负电极片相互电连接,多个取暖片的发热层之间并联连接。电致发热器件具有较高的用电安全性。

Electric hea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发热器件
本申请涉及用电取暖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致发热器件。
技术介绍
目前,虽然由于全球变暖效应,冬季的温度略有上升,然而,在没有暖气供应的地区,在冬季仍然需要使用采暖设备,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属用电采暖设备,常见的如电热毯、取暖垫等。尽管用电采暖设备的安全性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每年仍然会有用电采暖设备由于过热而自燃,导致灾害发生的事情见诸报端,因此,如何提升用电采暖设备的用电安全性,仍然需要不断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升用电采暖设备的用电安全性的问题,提供一种电致发热器件。一种电致发热器件,包括外壳及至少两个取暖片,所述取暖片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相邻的两个取暖片间隔设置,以使所述外壳能够在相邻两个取暖片之间的间隔处折叠,所述取暖片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及发热层,其中,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上,所述第二基底设置于所述发热层上,以使得所述发热层固定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之间;所述发热层包括至少一个导电发热体、一正电极片及一负电极片,所述导电发热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正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导电发热体的第一端,并电连接于所述导电发热体,所述负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导电发热体的第二端,并电连接于所述导电发热体;所述导电发热体之间并联连接,相邻两个取暖片的所述正电极片相互电连接,相邻两个取暖片的所述负电极片相互电连接,多个所述取暖片的所述发热层之间并联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暖片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或者,所述空腔被分隔成多个分区,每个分区对应一个取暖片,所述取暖片设置于分区内,并在分区内被限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采用FR-4环氧树脂板制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电极片及所述负电极片至少部分嵌入到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上,所述导电发热体为导电油墨、石墨烯材质或碳晶材质,并以涂覆印刷成形于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上;或者所述导电发热体为碳纤维纸,并以热压印的方式成形于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电极片及所述负电极片被固定后,所述正电极片、所述负电极片与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的端面相齐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电极片及所述负电极片提供有导电接口,所述第一基底或者所述第二基底上设置有第一穿槽和第二穿槽,所述第一穿槽沿着所述正电极片或所述负电极片的长度延伸的方向设置,所述导电接口通过所述第一穿槽连接于外界,所述第二穿槽沿着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的厚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所述导电接口通过所述第二穿槽连通于外界,相邻两个所述取暖片的正电极片的导电接口、相邻两个所述取暖片的负电极片的导电接口通过线缆连接,从而实现相邻取暖片的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接口为提供有两个相互连通的通孔的块状结构,其中一个通孔为螺丝孔,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二穿槽与所述导电接口固定,从而将线缆与所述导电接口固定,线缆在固定时,通过所述导电接口电连接于所述正电极片或所述负电极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取暖片仅设置一个所述导电发热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取暖片包括多个所述导电发热体,同一所述取暖片的多个导电发热体连接于同一正电极片及同一负电极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暖片设置两片,所述电致发热器件折叠成V形;或者所述取暖片设置有三片,所述电致发热器件折叠成N形或凹形;或者所述取暖片设置有四片,所述电致发热器件折叠成M形。上述电致发热器件,通过由导电发热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正电极片、负电极片形成发热层,再使发热层固定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由此,导电发热体可以完全隐藏于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即使导电发热体过热,也不会引起自燃等危险灾害。特别的,导电发热体之间采用并联连接、多个取暖片的发热层之间采用并联连接,可以使得电致发热器件能够以较低的电压进行工作,可以进一步避免由于过热现象,增强电致发热器件的用电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致发热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致发热器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致发热器件的发热层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致发热器件的发热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致发热器件的发热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电致发热器件的发热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致发热器件的相邻取暖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致发热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致发热器件的控制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3,示例性的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致发热器件10的结构示意图,电致发热器件10包括外壳110及至少两个取暖片120,取暖片120设置于外壳110内,且相邻的两个取暖片120间隔设置,以使外壳110能够在相邻两个取暖片120之间的间隔处折叠,取暖片120包括第一基底121、第二基底123及发热层125,发热层125设置于第一基底121上,第二基底123设置于发热层125上,以使得发热层125固定于第一基底121与第二基底123之间,发热层125包括至少一个导电发热体1251、一正电极片1253及一负电极片1255,导电发热体125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25a和第二端125b,正电极片1253设置于导电发热体1251的第一端125a,并电连接于导电发热体1251,负电极片1255设置于导电发热体1251的第二端125b,并电连接于导电发热体1251;导电发热体1251之间并联连接,相邻两个取暖片120的正电极片1253相互电连接,相邻两个取暖片120的负电极片1255相互电连接,多个取暖片120的发热层125之间并联连接。通过由导电发热体1251的两端分别连接正电极片1253、负电极片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致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及至少两个取暖片,所述取暖片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相邻的两个取暖片间隔设置,以使所述外壳能够在相邻两个取暖片之间的间隔处折叠,所述取暖片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及发热层,其中,/n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上,所述第二基底设置于所述发热层上,以使得所述发热层固定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之间;/n所述发热层包括至少一个导电发热体、一正电极片及一负电极片,所述导电发热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正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导电发热体的第一端,并电连接于所述导电发热体,所述负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导电发热体的第二端,并电连接于所述导电发热体;/n所述导电发热体之间并联连接,相邻两个取暖片的所述正电极片相互电连接,相邻两个取暖片的所述负电极片相互电连接,多个所述取暖片的所述发热层之间并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及至少两个取暖片,所述取暖片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相邻的两个取暖片间隔设置,以使所述外壳能够在相邻两个取暖片之间的间隔处折叠,所述取暖片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及发热层,其中,
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上,所述第二基底设置于所述发热层上,以使得所述发热层固定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之间;
所述发热层包括至少一个导电发热体、一正电极片及一负电极片,所述导电发热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正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导电发热体的第一端,并电连接于所述导电发热体,所述负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导电发热体的第二端,并电连接于所述导电发热体;
所述导电发热体之间并联连接,相邻两个取暖片的所述正电极片相互电连接,相邻两个取暖片的所述负电极片相互电连接,多个所述取暖片的所述发热层之间并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片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采用FR-4环氧树脂板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片及所述负电极片至少部分嵌入到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上,所述导电发热体为导电油墨、石墨烯材质或碳晶材质,并以涂覆印刷成形于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上;或者
所述导电发热体为碳纤维纸,并以热压印的方式成形于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片及所述负电极片被固定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曰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联奕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